蔡卓成
摘 要:物權行為理論具有多種特性,這一理論是德國民法體系中的“標志性建筑”,對于德國物權法乃至于整個世界物權法的制定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自從這一理論誕生之后,就成為了學界討論的重點。本文主要針對物權法中物權行為理論的適用性進行分析。
關鍵詞:物權法;物權行為理論;適用性
德國民法中提出的物權行為,對世界各國物權法理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物權法》編制時,對是否使用物權行為理論進行深刻地探討,法學家們各抒己見,觀點不一,到今天依舊無法定論。本文對物權行為理論對我國適用性做出辨析,認為物權行為理論應該被我國民法采納。
一、物權行為理論的內涵
德國法學家薩維尼首次提出的物權行為理論主要包含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和無因性.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又被稱為是分離原則,是指物權的轉換需要一個脫離交易、贈送、買賣等債權行為之外,而以物權變動為基礎的法律規定,從而在理論體系內,物權行為的存在不包含在債權行為之內。德國民法中,物權行為無因性是以獨立性為基礎的,“沒有分離,即沒有抽象性”。
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是指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受自身原債權行為的約束,債權行為的發生、撤銷或者失效,也不能影響到物權行為正常運作,依舊可以獨立地行使物權變動的法律條例。由于物權行為的無因性,物權行為不僅在其表面形態上存在獨立性,而且在行為效力上也具備獨立性。物權發生變動與否,沒有必要找到其原因行為才對法律效力作出判斷,只需要從物權行為著手即可證實。
二、物權行為理論之辨析
1.德國民法典》是以物權行為理論為基礎
德國民法的基礎內容主要包括了以大陸法系的物權和債權二分權利,總則編中和法律行為有關的概念是從物權與債權行為中提取而形成的上位概念。物權行為的獨立性是法律行為的基礎,如果物權行為不具備獨立性,那么其法律行為將無法進行;如果債權行為包括了大部分的法律行為,那么總則編中法律行為的出現將會變的沒有依據。不僅如此,那些與法律行為密切聯系的法規條例,如行為主、客體、代理等內容,將會全部被債權行為所編制。如此,《德國民法典》總則編將無法合理的存在于民法體系當中。
2.物權行為理論更加發揮民法體系的優勢
物權行為理論的應用使得民法體系更加完善、融洽性與邏輯性更強從德國民法立法條例中,我們能夠發現,物權行為的獨立性,使其與債權行為發生性質上的分離,二者形成了獨特的規定和適用范圍,使社會各種法律之間的聯系更加清晰,條例更加具備邏輯性。
3.物權行為理論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對交易安全的保護
根據物權行為的無因性的規定,物權行為的效力與債權行為二者存在獨立性,就是債權行為無效,目前生效的物權行為效力并不受影響。這樣來看,交易雙方在交易的過程中,根本不需要對標的物的真實權利情況做出細致地研究,其檢索內容僅包括在交易當中,這樣對交易雙方來講都可以節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在交易的過程中就算是雙方發現債權行為有缺陷,但是其物權行為仍具備效力,從而使交易第三人能夠明確地行使自身的權利。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打破了傳統的交易模式,簡化了物權交易過程,增加了交易的快捷性,而且還能夠對交易安全做出保障。
4.物權法中所有權的善意取得問題
在《物權法》中的第106條中,針對所有權的善意取得做出了規定,從法律角度來看,轉讓的法律意義就是所有權的變動。所有權的轉讓是由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來決定,其最終的結果是為了實現所有權的轉讓,因此,善意取得屬于法律內容中的所有權變動,其法律性質是物權的變動,并非債券的變動。我國《物權法》的制定充分考慮了關于物權行為的相關理論,但是并未在法律意義上進行承認或者否認。在保護交易安全的領域,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原則和善意取得制度是各司其職,相互補充的。善意取得制度只適用于讓與人合法占有但無處分權的情形,而物權行為理論則以有權處分為前提,后者較為充分和全面,而善意取得制度又解決了善惡的問題,兩者是互補的關系,不能相互替代。
三、我國民法應采用物權行為理論
我國法學者對物權行為理論存在爭議,肯定與否定并存,到今天依舊無法定論。筆者持有的態度是我國民法需要應用物權行為理論,并對否定態度做出相應的辯解:難以否認,物權行為理論包含著非常獨特的法學觀點,思維的方式也不同平常,概念理論抽象性極高,使人難以理解;在現當今社會的交易中,盡管善意取得制度會為交易提供一定的保護能力,但是它也存在相當嚴重的缺陷;物權行為理論的主要目的就是保障交易的安全,在某些條件上確實降低了原所有權人的效益;所有權制度在物權法中同樣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在實際交易中,很少出現和使用;對物權行為理論持肯定態度,能夠幫助我國民法體系尤其是物權法理論做出進一步的完善和改革。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民法也同樣需要應用物權行為理論。即使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我們也需要認同它的合理性,一切可供選擇的法律制度都會有漏洞。制定的法律,只要突出一種重要的、基礎的常見事物作出科學合理的解釋和規定,便可體現它存在的價值。我國民法對物權行為理論做出肯定,從而更好地保障了我國人民交易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許德風. 論法教義學與價值判斷 以民法方法為重點[J]. 中外法學. 2008(02) .
[2] 葛云松. 物權行為:傳說中的不死鳥——《物權法》上的物權變動模式研究[J].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2007(06) .
[3] 綦磊. 物權行為理論之基礎問題研究[J]. 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0(11) .
[4] 董軍超. 東西方法律文化交流——以物權行為理論為視角[J]. 華中人文論叢. 2013(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