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杏初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9-393-01
作文作為語文教學的關鍵一環,日益引起教學工作者的重視。但作文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常生活中點滴積累,也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進行一篇一段的訓練。由于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極具個性的個體,作文的表達方式又是千姿百態,因此,總結作文教學過程中的共性和提高學生整體作文水平尤其重要。筆者結合二十年來的教學經驗,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重點訓練:
一、積累訓練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平時生活中的素材積累,是作文考試中“下筆如有神”的關鍵鋪墊。重視閱讀,是作文素材積累的關鍵一環。閱讀訓練中既要有廣度、速度和深度。廣度是指在閱讀中盡量的多讀一些材料和課外讀物,尤其是精妙的散文和敘事文章,不建議學生讀過長篇幅的作品,這是由于大篇幅的作品較為宏大的敘事技巧很難被初中階段的學生掌握;速度是指在閱讀過程中,要有意識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快速的閱讀可以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速度和水平,對于作文的行文的連貫性有很大的幫助;深度是指學生對于閱讀的重點篇幅要有所認知和沉淀。對于一些描寫或敘事技巧特別典型或特別唯美的章節、段落,要進行記憶,并形成讀書筆記。在每周的讀書筆記中將閱讀中的所知所獲所感進行記錄,用于今后的作文中去。
重視體驗。作文中的“真知灼見”都來源于寫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這就需要訓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積累,對于平時觸動較大的人、物、事情進行記錄,可以用便箋的形式,也可以用日記的形式。對于社會事件,教師應當進行分析和引導,可以多角度的討論,重視學生的個性情感體驗,為學生立篇和進行議論文寫作打好基礎。
二、立意訓練
“人如其文”。為文之道即立身之道。這也體現語文教
學中的特殊性,重視對于學生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對于學生自身修養的全面提高。一個有良好的道德修養,認同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學生,在作文的立意上,首先是不會出現偏激、低俗等情況的。
而立意的高下,則可以通過立意訓練來獲得。作者對于生活的審美,作者的審美心態、審美情趣、審美角度和審美聯想,決定者作文立意的深刻與否、新穎與否。是否可以透過現象洞察本質,可以歸納升華,已小事折射整個時代、整個社會,展現健康高尚的情趣,是立意高下的評判標準。
具體而言,可以從正反兩面著手:一是避免第一構思,“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具有“過人之處”,具有獨特的視角,敢于標新立異。譬如《古鎮》一題,很多學生都會從古鎮的“古”字上做文章,而如果是采用“古鎮的新變化”的角度來寫,就新穎多了。二是平中見奇出新意。常見的方法有:⑴“舊瓶裝新酒”。對于用得較多的素材、觀點可以進行縱向開掘,提出一兩點新的、打破習慣的看法。⑵“反彈琵琶”。運用逆向思維,正題反說。如對于挫折,人們通常沒有好感,由此也可逆向立意:珍惜挫折。逆向立意,寫出新意,讓人耳目一新。
三、構思訓練
“文似看山不喜平”,精妙的構思集中體現文章審美品
格。如果說前文說的積累是建筑物的地基,立意是建筑物的制高點和水平線,那么構思則是框架和結構。行文前的構思直接決定全篇的成敗。
文章平直無波瀾、一潭死水,千人一面的“總分總”結構,通篇說教等等,都是學生在作文的時候存在的普遍問題。沒有好的構思,再深化的主旨都難以體現,再優美的語言也明珠暗投。在平時的作文構思訓練中,可以引導學生嘗試以下方法:(1)運用倒敘或者插敘,增強文章的層次感。倒敘打破起因-經過-結果的順敘,可以為全文設置一定的懸念,吸引讀者。插敘可以是文章增加起伏感,避免平鋪直敘。(2)采用“線索法”。在文章中可以用暗線 ,也可以用明線,一線串珠,使主旨更為集中。暗線可以巧妙的安排在敘述過程中,明線則可以采取小標題,中心句的形式加以明確。(3)采用抑揚法或誤會法,使文章曲折、起伏、有波瀾,體現行文的張力。譬如要針砭時弊,可以先對該事件的表面影響作概括或展示,表現一些不了解真相的人們對它的認同。再對事件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和挖掘,揭露真實面目。先揚后抑,增加鞭撻的力度。(4)可以從新穎的題材上入手,如書信、日記、演講稿、童話、相聲、科幻故事、戲劇劇本等,往往可以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
作文是教不會的,但是作文的技巧在平時的訓練中,學生可以習得、可以體會。作文訓練只要方法得當,訓練量到位,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