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羽佳
摘 要:在社會的發展下,社會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具有學習能力,也需要兼具基本技能、創新能力、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本文主要從價值功能角度應用型人才的價值功能、素質結構以及人才教育觀。
關鍵詞:價值功能;應用型人才;教育觀
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國家對于人才培養模式有了重大變革,國家的發展戰略對于社會上的應用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能夠適應社會的人才,需要兼具基本技能、創新能力、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所以我們在教育過程中要拋棄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起科學的應用型人才的教育觀。在就業的大導向下,根據市場和教育規律,堅持以技能培養為核心,以人文教育為重點,在學校教育的基礎上發展社會教育,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一、應用型人才的價值功能及素質結構
人才可以分為學術型和應用型兩大類型,應用型人才是指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科學技術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人才。他們的核心價值在于利用科學原理來解決實際生活和生產中的問題,為社會創造出各種價值和財富。為了使他們為社會創造出更多價值,充分發揮出人才的價值。這就要求這方面的人才既要掌握基本的原理和技能,又要具有獲取知識、適應社會發展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再有就是要求應用型人才要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具有為社會為人們服務的精神,且可以積極主動的與他人進行溝通。從總體上來看,應用型人才的價值功能與素質結構表現在兩個方面:
1.基本技能與創新能力并重
新科技革命使得科學與技術有效結合起來,使得從事科研人員和技術人員的界限逐漸模糊,應用型人才成為應用科學和應用技術的實施者,應用型人才必須不斷加強自身的能力,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才能為社會創造出更高的價值。
創新能力是當今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最新要求,它為今后的人工智能代替手工勞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創造性思維特征的生產是創造思維的價值體現。所以說基本技能是應用型人才的基礎,創新能力是時代賦予應用型人才的更深刻含義。
2.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并舉
應用型人才是應用科學和技術結合的產物,二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反饋的關系。應用型人才即是科技的證明,又是革新的主體。所以說應用型人才掌握的科學原理和規律的程度決定著技能水平,同時技能的發展反過來又影響著勞動者對科技的探索和創新。因此應用型人才自身含有的科學精神局盯著其在專業領域的發展程度,甚至影響著自身價值的發揮。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對人才的培養方面劃分的也十分詳細,這導致了我國的人才精而專,但是缺乏綜合素養。理科生和工科生是應用人才的主力軍,但是他們又缺乏一定的人文素養,這就形成人才專而精但是不全的現象,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因此我們要把道德、人文精神等滲透到科學技術活動領域當中,有效提升應用人才的綜合素質。
二、樹立科學的應用型人才教育觀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院校在人才的培養上也煞費苦心,進行了不少的改革,但是仍然不能擺脫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因此導致對于人才培養出現漏洞,相關人員對創造應用型人才的認識程度不夠。因此,各高校需要拋棄舊的教學理念,積極進行教學改革,通過科學的教育手段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1.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
隨著社會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社會生產結構發生了變化,這要求應用型人才具有高度的服務社會的精神,在此基礎上把我國嚴重的人口負擔轉化成人口優勢。根據社會的實際需求培養出多層次、多元化的應用型人才,這是我國當代職業教育的根本要求。應用型人才價值的體現主要依靠他們在實際生產生活當中創造出的社會價值。因此我國對應用型人才的教育就是要依靠社會現實需求,開展針對就業需求的職業教育。從培養人才的理論上來說,各高校應當轉變辦學思想、辦學模式和辦學機制,一切的教育都是為學生的就業服務,幫助學生順利從學生轉變成應用型人才。
2.以市場規律為參照,以教育規律為根本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式和培養方向需要從社會和市場的需求出發,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要堅持教育與社會信息的通暢,緊密配合市場規律,才能夠實現高效的人才培養目的。
三、結語
綜上所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跟社會的發展相結合,提高科學技術的應用能力,以發展國家經濟能力為目標。當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生產逐漸朝著綜合性和整體性方向發展,科學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相互滲透,出現了大批的新型較差學科和邊緣職業學科,職業性應用人才成為社會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湯學俊. 試論PISA對大學生評價的啟示[J].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 2010(05).
[2] 張永勝. 學生評價改革的困境與反思[J].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5).
[3] 孔國慶. 對我國大學生評價中存在問題的反思[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6).
[4] 劉易,張日桃. 應用型大學本科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