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星
安龍在扶貧開發工作中,把發展產業作為突破口來抓,一批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產業快速發展,為全縣脫貧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強勁動力。
黔西南州安龍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之一,到2016年,還有85個貧困村、35731貧困人口,脫貧攻堅任務艱巨而繁重。
貧困,“貧”在產業,“困”在發展。
招堤街道陽方村的貧困戶,就在村里新建的光伏產業中,看到了脫貧的希望。
大秦農光科技產業園自2015年3月開工建設,采用“光伏+農業+旅游”的發展模式實施光伏扶貧。貧困農戶通過流轉土地、入園務工、屋頂光伏發電、農業種植等方式獲得收益。
“過去,辛辛苦苦種上一年地,年終算下來也掙不了多少錢。”陽方村村民蘭瑋鳳說:“園區開建后,我被招進來上班,工作沒之前累,收入卻增加了不少。”
除了每個月能領到1800元的工資,蘭瑋鳳家的光伏板并網發電后每個月能收到300元的賣電收入,年終還將得到3畝土地的入股分紅2700元。細算下來,全年收入比之前翻了近4倍。
光伏扶貧,讓村里的貧困農戶脫貧有了盼頭。目前,貴州大秦光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已經免費為60戶貧困農戶安裝了光伏板,全部完成并網發電。光伏科技大棚也正在建設中,大棚中栽種的中藥材、食用菌等作物也在抓緊育苗。
貴州大秦光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運營部經理羅勝強說:“棚上光伏發電、棚下農業種植,農光互補的種植模式將實現單塊土地多倍產出的經濟效益,這才是光伏扶貧的重頭戲。”
據羅勝強介紹,所有大棚建好后,大棚將免費承包給貧困農戶,由企業統一進行大棚內種植作物的育苗、種植、收購、加工和銷售,能帶動300戶貧困農戶實現脫貧目標。
村村有特色主導產品、鄉鄉有產業扶貧基地。安龍縣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對加快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有著明確的規劃。
位于招堤街道的西河村食用菌農業示范園區目前已建成407個標準生產大棚,主要生產香菇、灰樹花等高端有機食用菌,種植面積有12萬平方米,年可生產鮮菇5500噸,加工干品450噸,年產值1.02億元。
在占地500畝的核心生產區域內,1個貧困農戶可以承包經營兩個種植大棚,由貴州安慶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菌種和技術指導,產品成熟后由公司統一回收進行銷售。
園區內的貧困戶采用輪換制度,貧困戶在承包種植大棚兩年后,戶均年收入達到5萬元后將離開核心種植區,通過自建大棚或者到周邊區域繼續種植。其他貧困戶將輪轉進入核心區域種植食用菌,周而復始,以此帶動更多的貧困人口脫貧。
“貧困戶需要什么,幫扶措施就要做什么。”安龍縣扶貧辦主任、縣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楊梅說:“安龍在扶貧開發工作中,把發展產業作為突破口來抓,因地制宜建設產業,引導農戶發展生產,脫貧致富。”
問題導向,措施精準,安龍縣的產業扶貧碩果累累。出口食用菌基地、金蕙花卉基地、仿野生鐵皮石斛基地、匯珠薏仁米產業基地、安龍縣全域鄉村旅游示范基地等一批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產業快速發展,帶動著全縣2.4萬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為全縣脫貧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強勁動力。
(責任編輯/楊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