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美
【摘 要】文章從社會層面、學校培養模式以及學生擇業觀三方面綜合分析了師范類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提高英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需要社會、學校和個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學生自身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尤為重要。
【關鍵詞】師范類英語專業畢業生 就業難 措施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每年大學畢業生的人數穩增不降。據《青年報》報道,2016年就業再創歷史新高,海歸潮加上應屆、歷屆畢業生,預計有1000萬大學生要加入就業大軍。“畢業即失業”“就業難、難就業”等這些口號被廣泛吹響。
作為具有師范專業特色的英語專業畢業生,畢業后首先大都把進入教育系統從事英語教學工作作為人生第一理想職業,更愿意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其次,英語專業如今在各大高校幾乎均有開設,加之現代社會大多數人對英語的重視,運用各種途徑自我充電,使自己可以自如解決工作中出現的英語問題,而且運用能力與英語專業的學生不相上下,這更增加了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度[1];再次,國家對師范生就業政策的大改革,使教師不再是師范生所獨享的職業,從而造成英語專業畢業生畢業后出現一職難求的情況。因此,如何提高師范類英語專業的就業率是當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首要問題。
一、師范類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一)從社會層面看,師范類英語專業畢業生的競爭加大
近年來國家對教育很重視,不斷出臺新的政策提高教師工資待遇和社會地位,因而教師職業受到人們的熱捧,報考人數、畢業生人數每一年都在呈正比例增加。但近兩年教育部提出對高考英語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考,學生可多次參加考試并且降低英語學科的分數值,使英語學科重視度有所下降,因此英語專業學生將會受到改革的威脅。用人單位在招聘教師時也更加傾向選擇“985”“211”這類名牌學校畢業生或研究生,更有甚者對畢業學校、戶籍、性別和學歷也提出要求,這對于普通的二本類院校畢業生來說更加顯示不出自我優勢。加之國家對師范生就業政策的改革,非師范類學生只要考取教師資格證后,參加教師公開招聘考試也可以從事教師職業,他們進入市場,擠占了原本屬于師范生的工作崗位,這也大大增加師范類畢業生的就業難度。
(二)從師范類學校的培養模式看,英語專業學生質量低,知識結構單一
師范類英語專業人才培養主要目標是:以培養英語教育師資為主,使畢業生畢業后具備英語教育素質和教師職業技能。而我國英語專業培養模式長期與社會經濟發展、市場需求脫軌,學科內容保守,師范類高校英語專業培養目標、專業方向、學科專業特點、規格的定向性和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單一性決定了畢業生走向的單一,使得學生畢業后大都進入教育系統從事教學工作。多年來師范類院校培養的畢業生已形成師范教育的模式,而市場需求的是復合型人才,師范院校由于單一的培養模式,培養出的學生復合性較差,知識結構單一,畢業生難以滿足除教育外用人單位的崗位要求[2]。大多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只足以應付考試,與社會實際要求的水平差距較大,翻譯基本功不扎實,專業能力訓練不足,綜合素質不高,不能勝任與英語專業相關的工作[3],比如筆譯、同聲傳譯、外企工作和商務英語等。因此,由于畢業生自身水平的有限,縮小了其就業的范圍。
(三)從學生思想層面看,師范類畢業生期望值高,自我定位不準確
進入教育系統,在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的公立學校從事教學工作是師范類院校英語專業畢業生的擇業首選。很大一部分學生在擇業時存在“嫌貧愛富”的思想,不愿意去民辦學校、培訓機構等私企工作,更不愿意去偏遠落后、條件艱苦的基層單位。對于國家出臺的一些向畢業生利益傾斜的就業政策,如“西部計劃”“大學生村官”“援藏援疆”等,一些大學生并不買賬,他們感覺自己讀了大學應該找收入好、待遇高,最好工作地點在省會城市或離家近的一線、二線城市。有相當大的一部分畢業生認為公立學校、事業單位工作穩定有保障,一門心思地參加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結果往往出現一個崗位有上百人甚至上千人去競爭,結果失望而歸,又錯失了找工作的好時機,結果無業可就的情況。部分畢業生就業思想不夠開闊,擇業時脫離實際,眼高手低,不愿意從基層干起,因此“有業不就”現象屢見不鮮。
二、解決師范類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措施
(一)加大師范類英語專業的培養力度,凸顯師范特色,提高學生的競爭能力
現在我省大部分地區教育部門都采取公開招聘、擇優錄取的標準,采用“筆試+面試”兩個環節的考核形式來選聘教師。筆試環節考查應聘者教育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掌握情況;面試環節一般是說課,考查應聘者的口語表達及課堂管理、與學生互動的能力。
師范類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識地打牢學生的英語基礎,提高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特別是要強化實踐環節,多組織、鼓勵學生參加類似教師職業大賽、英語辯論賽等實踐活動,創造條件鍛煉學生教書與育人的能力,使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完美結合起來;多借鑒職業技術類院校的辦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教學能力,科學組織教育實習活動,利用教育實習基地強化學生的組織管理及專業能力,爭取使學生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讓他們在以后的工作或面試環節中展現師范專業優勢,突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師范專業特色,提高畢業生的競爭能力,使其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4]。
(二)調整對專業課程的設置,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師范類英語專業由于專業課程設置的單一性,使得學生畢業后的就業面狹窄。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不能適應多元化社會發展的需要。只有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功底并兼具外貿、旅游、秘書、法律、商務、計算機等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才會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因此,各大高校應根據市場需求、學生興趣調整專業設置,靈活開設與英語相滲透的其他課程,如翻譯、旅游、外貿等選修課,實施“英語+專業”的培養模式,完善學生的學科知識結構,培養高質量、一專多能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拓寬英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渠道[5]。
(三)進一步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
要想提高師范類英語專業的就業率,使每位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實現自我價值,設置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當前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卻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大多數高校的就業指導課質量較低。講授這門課程的通常是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輔導員或是行政管理人員,缺乏專業理論知識,大都照本宣讀,對當前的就業形勢沒有系統、科學的認識,多是從網上得知,缺乏實踐的檢驗,因而授課效果不佳。
其次,學校對這門課程重視度不高,安排的課時量少,大多都是學生畢業時臨時性開設的,缺乏全程的統籌規劃,沒有把就業指導工作貫穿于學生四年教育全過程。
最后,這門課程開設時段沒有經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大都開設在大四上學期。而這段時間學生大都忙著找工作,參加考試,根本無暇去聽課,使這門課程趨于形式化。
三、小結
面對目前愈來愈嚴峻的就業形勢,師范類英語專業畢業生的順利就業需要畢業生本人、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畢業生自身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尤為重要。英語專業畢業生應強化自身優勢和專業知識,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和擇業觀,準確地自我定位,全面提高就業的能力和技巧,爭取早日實現人生價值,回報學校、社會。
【參考文獻】
[1]魯綿茸,何樹勛.商洛學院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研究[J].商洛學院學報,2011(06):73-77.
[2]高東洋.從師范類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看英語專業教學改革[J].濰坊學院學報,2006(04):131-133.
[3]李嘉瑋,王婧,蒙倩.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調研分析[J].欽州學院學報,2015(09):70-75.
[4]張冬艷.大學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對策分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09):50-51.
[5]朱宏華.地方師范院校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新探[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9(06):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