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新如+范利+嚴希寬+劉其柱

[摘要] 目的 分析腹腔鏡技術在小腸病變急腹癥中的具體應用。方法 從該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患者中,方便選取68例采用腹腔鏡技術治療小腸病變急腹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通過腹腔鏡技術探查分析,68例患者中有16例腹內疝、17例十二指腸球潰穿孔、5例憩室伴異物穿孔、9例異物穿孔、21例粘連性腸梗阻。其中13例中轉開腹手術,55例采用腹腔鏡技術直接完成手術。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5.3±1.2)d,手術平均時間為(45.3±12.3)min,患者出血量平均為(31.5±6.2)mL。結論 腹腔鏡手術是一種微創手術,能夠縮短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對小腸病變急腹癥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腹腔鏡;小腸病變;急腹癥
[中圖分類號] R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02(b)-004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laparoscopic technique i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small intestine acute abdomen. Methods 6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small intestine acute abdomen treated with laparoscopic technique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nd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In the 68 cases of patients, there were 16 cases with abdominal internal hernia, 17 cases with duodenal bulb Perforation, 5 cases with diverticulum Perforation, 9 cases with foreign matter perforation, 21 cases with adhesive ileus, and 13 cases were converted to the open surgery, and 55 cases adopted the laparoscopic technique to directly finish the operation, and the average length of stay was(5.3±1.2)d, and the average operation time was (45.3±12.3)min, and the average bleeding amount was (31.5±6.2)mL. Conclusion The laparoscopic technique is a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which can shorten the average operation time and length of stay of patients, reduce th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mount and obviously improve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small intestine acute abdomen, which is of higher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Laparoscopic;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small intestine; Acute abdomen
急腹癥是一種突發性的腹部急癥,小腸疾病是導致急腹癥的主要原因,具有病情重、進展快、起病急等特征,容易給患者造成較大的痛苦。腹腔鏡技術相比于傳統的普外科手術相比,手術切口具有開放性,可以有效減少對患者肌肉、血管、神經的傷害,同時可以降低創傷部位感染、腹壁切口疝的發生率,對患者的機體損失也較小,可以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及臟器粘連的發生率[1]。該文對該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8例小腸急腹癥患者采用腹腔鏡技術進行治療,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該院收治的患者中方便選取68例采用腹腔鏡技術治療小腸病變急腹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對照組中男37例,女31例;年齡23~60歲,平均(43.6±4.7)歲。所有患者均符合小腸病變急腹癥的診斷標準,均自愿參與該次研究。患者在CT檢查中的具體表現為小腸腸管積液、積氣,正常的小腸腸管與小腸的擴張區域有明顯可見的移行段;小腸內可以看見高密度異物影,腹腔內的積液及游離氣體清晰可見。所有患者均經腹腔鏡探查,其中有16例腹內疝、17例十二指腸球潰穿孔、5例憩室伴異物穿孔、9例異物穿孔、21例粘連性腸梗阻。
1.2 方法
首先要為患者提供一個舒適、整潔的環境,室內濕度控制在50%左右,室內溫度保持在22~25℃,每周要對室內空氣菌落數進行1次監測,同時為了保證空氣質量要定期為房間通風由于患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手術切口和疾病的并發癥狀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2]。為了幫助患者緩解疼痛,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時,動作要保持輕柔,避免動作過大加劇患者的痛苦。護理人員可以根據醫療檢測的結果,對患者的臥床體位、呼吸方式加以指導,達到降低患者疼痛程度的目標。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的方法,在患者的肚臍上緣切開1個弧形的手術創口作為觀察孔,為了避免患者出現呼吸困難,應該對患者的氣管進行插管[3],呼吸機輔助呼吸。通過觀察孔,可以建立氣腹,成人的氣腹壓力通常維持在12~14 mmHg,如果患者的年齡偏小,可以適當的降低2 mmHg。然后根據觀察孔探視的具體情況選擇部位開操作孔,兩個孔盡量不要太接近,以免相互干擾[4]。
腹內疝患者的粘連帶主要呈環形狀態,小腸會與粘連帶相連,為了保持患者的血液循環,可以采用超聲刀切斷粘連帶,注意動作輕柔,超聲刀功能面遠離腸管,使小腸得到松解。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患者應該根據其穿孔的具體情況,來決定腸壁全層間斷縫合方式,在穿孔修補處可以采用大網膜覆蓋,并用生物膠將其固定[5]。憩室伴異物穿孔比較常見的原因是魚刺造成,患者的術前并沒有明顯的腹膜炎體征,所以只需手術將異物取出后,再切除憩室,最后全層縫合小腸壁。粘連性腸梗主要是因為腸管被束帶懸吊于腸管與壁腹膜上。可以利用超聲刀在腹腔鏡下切斷束帶,松解粘連腸襻[6-7]。
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要向患者及其家屬耐心介紹手術的注意事項及相關知識,具體內容包括患者當前的病情、臨床癥狀的表現、疾病發病的因素、疾病的預后和轉化、疾病的護理等。對于患者需要服用的藥物,護理人員要耐心為其講解藥物的療效、具體的服用方法、不良反應等。
2 結果
通過腹腔鏡技術探查分析,68例患者中有13例中轉開腹手術,55例采用腹腔鏡技術直接完成手術。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5.3±1.2)d,手術平均時間為(45.3±12.3)min,患者平均出血量為(31.5±6.2)mL,見表1。術后沒有1例患者出現并發癥,且都痊愈出院。
3 討論
急腹癥是臨床中常見的多發病,其具有病情變化快、進展快、病因復雜等特征,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容易延誤病情,錯失最佳治療時機,給患者造成極大的傷害。小腸疾病是急腹癥的主要并發原因,其在確診前具有很高的不明確性,采用傳統的剖腹探查術具有盲目性,也不好確定切口的位置及切口大小,會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腹腔鏡技術相比于傳統的普外科手術相比,手術切口具有開放性,可以有效減少對患者肌肉、血管、神經的傷害,同時減少創面的操作接觸,可以降低創傷部位感染、腹壁切口疝的發生率[8]。腹腔鏡技術對臟器的干擾和體表的創傷都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對患者的機體損失也較小,可以降低術后并發癥及臟器粘連的發生率。
由小腸疾病引起的急腹癥,選擇腹腔鏡技術進行探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①為了避免患者的腸管受到較大損傷,可以采用直視下小切口進腹,盡量不選擇患者的上腹部進行手術;②患者在影像學檢查及實驗室檢查中不能確定病因;③患者無嚴重出血傾向;④患者的心功能無明顯障礙,患者依從性好、病程短、體型偏瘦及年齡較輕,對麻醉具有耐受力;⑤急腹癥癥狀明顯,通過輔助檢查、體格檢查、病史,高度懷疑病變來源于小腸。
對患者的體壁神經而言,傳統的普外科開放性手術具有嚴重的傷害性。腹腔鏡技術采用腹壁的戳孔取代了原有的開放性手術切口,有效的避免了治療過程中對肌肉、血管及體壁神經的損傷,大大降低了腹壁切口疝的可能性,也可以有效抑制積血、感染等并發癥[9]。據國外醫療機構研究表明,腹腔鏡技術因為其微創的優點可以治療腸梗阻及慢性疼痛,且術后發生再粘連的機會較少。腹腔鏡下實施小腸治療手術具有很多優勢,首先是降低手術本身對患者肝臟功能與免疫功能的影響和干擾,另一方面,術后恢復速度快。其也存在許多風險因素,除了并發癥外,實施腹腔鏡術的肝臟切除患者還要面臨高腹壓CO2氣腹所帶來的風險。
對與小腸病變急腹癥患者而言,由于需要繼續進行開腹手術,對患者的身體健康的影響程度較大。在患者進行手術之前,可以通過ES或ERCP簡化腹腔鏡手術的手術步驟,有利于將手術時間縮短。腹腔鏡下的膽管探查和小腸切除術具有徹底性、一次性,可以有效降低治療費用,縮短治療時間,緩解患者的痛苦程度。但是腹腔鏡技術的要求很高,如果進行手術的醫師技術不精就容易導致并發癥出現。相關研究表明[10],腹腔鏡術者的操作熟練度越高,并發癥的發生率就會越少。另一方面,護理工作的精細程度也是影響并發癥的重要因素。為了有效控制腹腔鏡并發癥的發生率,護理人員需要對手術的步驟進行深入了解,并對患者術后的護理流程做到了然于胸。由于腹腔鏡手術具有術后觀察范圍小、手術切口小而深等特征,一些并發癥的并發先兆容易被忽視,往往需要對錄像進行仔細辨別才可以發現。腹腔鏡技術具有視野小的缺陷,手術過程中容易造成腹腔內腸管出現損傷。所以在術后的24 h內,一定要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肛門排氣、腹脹、腹痛等癥狀。一旦患者有腹膜炎、腸麻痹等癥狀,主治醫生要盡快安排患者進行檢查,以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如果是術中造成的腸管損傷,應立即采取手術治療。
腹腔鏡創口具有靈活機動、創口小等特點,對于具有多病體質的患者而言,可以在一次麻醉實施全方位的診斷、檢查,進而實施聯合治療,促進效果的提升。對患者的體壁神經而言,傳統的普外科開放性手術具有嚴重的傷害性。腹腔鏡技術采用腹壁的戳孔取代了原有的開放性手術切口,有效的避免了治療過程中對肌肉、血管及體壁神經的損傷,大大降低了腹壁切口疝的可能性,也可以有效抑制積血、感染等并發癥。該文對從該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患者中,選取68例采用腹腔鏡技術治療小腸病變急腹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有16例腹內疝、17例十二指腸球潰穿孔、5例憩室伴異物穿孔、9例異物穿孔、21例粘連性腸梗阻,通過手術觀察,發現大多數小腸病變急腹癥都需先分離腹腔粘連,再進行粘連帶松解術,最后在腹腔內放入防粘連制劑。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是一種微創手術,能夠應對腹內疝、十二指腸球潰穿孔、憩室伴異物穿孔、異物穿孔、粘結性腸梗阻等不同類型的小腸病變急腹癥均能夠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對小腸病變急腹癥有明顯的改善作用,減少手術創傷,有效改善術后疼痛及止痛藥物的動用,術中出血量少、患者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少,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賢坤,劉宏斌,韓曉鵬,等.腹腔鏡技術在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中的臨床應用[J]. 廣東醫學,2015(2):233-234.
[2] 周國平,申曉娟. 腹腔鏡技術治療直腸癌的效果分析[J]. 結直腸肛門外科,2016(S1):1-2.
[3] 張明華,劉瑞文,陳健,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運用膽道鏡經膽囊管途徑治療膽總管結石[J].肝膽胰外科雜志,2016(4):319-321.
[4] 時吉慶,侯玲,李俊,等.腹腔鏡膽囊大部切除術臨床應用體會[J]. 肝膽胰外科雜志,2016(4):322-323.
[5] 徐燕,陸菊英. 經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探討[J].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4(1):115-118.
[6] 姜琦,朱福梅. 腹腔鏡與開腹全子宮切除術對女性卵巢功能影響的比較[J].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4(2):263-265.
[7] 關飛翔,王紅果,李新偉.腹腔鏡技術應用于非創傷性急腹癥手術的臨床體會[J].中國衛生產業,2012,9(18):106-107.
[8] 王春恒. 腹腔鏡用于外科急腹癥診斷性治療的體會[J]. 濰坊醫學院學報,2014(5):398-399.
[9] 盧明,穆霄燕.68例普外科腹腔鏡探查在急腹癥的運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4,11(8):119.
[10] 譚敏.腹腔鏡食管裂孔疝修補及抗反流手術中需要探討的一些技術問題[J].中華胃食管反流病電子雜志,2014(1):9-11.
(收稿日期:201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