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春雨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習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提出,“通過推動綠色發展,走出一條生態優勢充分發揮、綠色生態產業富省惠民、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子”。大興安嶺作為重點國有林區,在推動綠色發展、培育林業產業上擁有四個有一定特色的優勢。一是生態優勢。全區有林地面積684.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81.91%,是國家生態安全重要保障區和木材資源戰略儲備基地。全境遠離污染源,無重金屬、工業廢水和農藥污染,所有河流污染物分指數均小于1,畝耕地化肥和農藥施用量分別低于國家生態示范區標準的38.2%、50%。PM2.5年均值每立方米24微克,遠低于國家35微克的標準。大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達4.8-5萬個,是世衛組織清新空氣標準的38倍,天藍、地綠、水凈等整體性生態化優勢明顯,是國內不可多得之地。二是資源優勢。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富集著各種資源。首先是經濟植物資源優勢,全區有野生經濟植物540余種、藥用植物818種,藍莓等野生漿果、老山芹等山野菜、偃松塔等野生堅果開發潛力巨大,特別是藍莓儲量豐富,年允收量達1.2萬噸,被譽為“野生藍莓之鄉”。其次是生態旅游資源優勢,擁有“神州北極”這一獨特旅游賣點,兼顧森林、濕地、冰雪和界江四個核心要素,生態旅游業發展潛力巨大。除此之外,還有礦產資源優勢,是國家確定的三大重要找礦靶區和19個重要成礦帶之一,已探明儲量礦產資源14種4.3億噸,潛在經濟價值逾萬億元;發現礦泉水產地103處,可采優質礦泉水資源儲量千萬噸以上,并且礦泉水資源多分布在凍土冰層下,是稀有高品質天然冰泉水。三是區位優勢。大興安嶺地處祖國最北邊境,與俄邊境線長786公里,占全省邊境線的26%,對俄經濟輻射面積超過400萬平方公里。現有呼瑪、漠河兩個國家級一類口岸和洛古河臨時過貨通道,中俄原油管道從漠河縣興安口岸入境。《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沿邊開發開放規劃》,將大興安嶺確定為沿邊開發開放先導帶;省政府“東絲路帶”規劃將大興安嶺納入“沿邊環形產業聚集帶”,我區正由區域交通末梢變為對俄開放前沿。四是政策優勢。我區同時享有西部大開發、大小興安嶺轉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等多個國家級政策。今年,國家出臺《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制定下發了三年滾動計劃,預計安排項目130多個,總投資1.6萬億元,韓黑、富加鐵路建設已列入計劃。省委省政府出臺《黑龍江省林業產業發展規劃》,我區納入項目110個。特別是國家持續實施天保工程,為我們兜了底,今年中央批復集團公司財政補助資金38億元,解決了林業企業基本生存問題。
“十三五”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充分發揮整體性生態化優勢,搶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機遇,堅持林業經濟林中發展、林區工業林外發展,加快培育生態旅游、森林生態食品和生物醫藥等六大接續產業,全力促進生態功能經濟化,努力提高自身造血功能,積極培育轉型發展新動能。一是圍繞培育全域旅游品牌,發展生態旅游業。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樹立全域旅游理念,全力打好“北”字牌,突出生態和自然本底,以打造漠河生態、冰雪旅游健康養老小鎮項目為重點,著力推動生態旅游與養生養老業融合發展,深度開發春秋兩季觀光、夏季避暑養生、冬季冰雪體驗等旅游產品,不斷增強旅游綜合競爭力。加強景區道路、服務區等配套設施建設,強化與中促旅、中青旅、攜程等合作,搞好旅游產品開發推介,切實提高大興安嶺旅游整體層次。二是圍繞開發優質林下資源,發展森林生態食品業。深入挖掘林下資源和266.6萬畝寒帶黑土耕地潛力,力爭8800畝大豆和小麥種植基地通過有機標準化認證,中捷集團有機黑豬養殖加工和有機大豆項目盡快開工。引導企業與資本市場合作,推動超越藍莓、興佳種業在“新三板”上市。三是圍繞擴大北藥種植加工規模,發展生物醫藥業。強化蒼術、五味子等藥材種植基地建設,擴大寒溫帶藥材繁育基地建設規模,推動林格貝在主板上市,繼續引進戰略投資者,形成種植、加工全產業鏈。深化與中國中醫科學院、省中醫藥大學、哈醫大等科研院校合作,圍繞藥材基地建設和野生靈芝、黃芪等終端產品研發,開展技術創新,推動成果轉化,不斷提升產業層次。四是圍繞推動重大項目建設,發展水經濟和綠色礦業。嚴格執行《大興安嶺地區礦泉水產業發展規劃》,防止盲目開發。繼續開展礦泉水資源調查評價,探明一批水量穩定、質量較高、適合規模開發的水源地。制定冰泉水質量地方標準,打造大興安嶺高寒冰泉水、礦泉水品牌,確保農夫山泉一期項目明年建成投產。繼續推進地質勘查三年專項行動,爭取發現更多礦產。重點推進松嶺鉬鉛鋅多金屬礦項目,盡快在核心資源開發上實現突破。五是圍繞發揮森林經濟效益,發展森林碳匯業。深入研究國家碳匯政策,掌握政策走向,科學設計碳匯開發模式,找準發展方向。開展以往造林地塊普查,搞好碳匯計量監測,摸清面積、可交易森林碳匯量等底數。穩步推進造林、森林經營等碳匯項目,爭取圖強林業局碳匯項目盡快上市交易,逐步將森林碳匯培育成為新財源。六是圍繞打造興安特色文化,發展文化產業。深入挖掘民俗、鐵道兵、與俄羅斯歷史關系等地域特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巖畫、古驛站、龍首洞、舊石器遺址和雅克薩古戰場等歷史文化資源,集中打造大興安嶺地域文化品牌。依托歷史、人文和生態環境等資源,謀劃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保護、大鮮卑文化開發利用等重點產業項目。充分利用映山紅滑雪場、地區文體中心等資源,推動文化與體育融合發展。
圍繞發展六大產業,大興安嶺將重點在以下五方面持續發力。一是在推動項目建設上持續發力。依托生態背景下的資源優勢,搶抓國家實施重大工程建設機遇,謀劃和建設一批重點產業和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推進18個重點產業項目建設,確保年內完成投資4.6億元,5個項目建成投產,71個建成項目投產達效。全力推進88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積極謀劃推動PPP項目,不斷擴大投資規模。二是在開展招商引資上持續發力。圍繞六大產業發展規劃,實事求是謀劃招商引資項目,精心篩選產業關聯度高和事關全區發展的項目。認真開展前期工作,備足招商功課,摸清資源底數,科學分析市場潛力和效益。加大定向招商力度,認真研究招商引資目標企業,有針對性地走訪大企業、大公司、大財團,爭取更多戰略投資者落戶我區。三是在完善園區功能上持續發力。結合發展六大產業,進一步調整園區規劃。抓好園區產業布局,新建項目嚴格按照規劃布局合理選址。加大園區項目引進力度,建立項目引進利益共享機制,調動各地積極性。逐步完善園區供暖、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等基礎工程,提升承載能力和集聚功能。加快入園項目建設進度,及時清理長期停工停產、圈而不建項目,力爭入園項目投產率、達產率分別達到75%和60%。四是在激發轉型活力上持續發力。積極穩妥推進國有林區改革,加快推動國企改革,全力解決束縛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矛盾。著力推進非公經濟三年行動計劃、中小企業成長工程,積極搭建創新創業平臺,爭取更多企業進入“四上”行列。圍繞“龍江絲路帶”戰略,推進對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積極開展旅游、農業等合作,不斷擴大對俄經貿合作領域。五是在優化發展環境上持續發力。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動態完善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持續為經濟發展“松綁”。繼續擴大網上審批受理范圍,能夠網上審批的全部網上審批,讓群眾和投資者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深入開展“誠信建設年”活動,打造“誠信興安、法治興安”,依法規范政府和市場主體行為,營造“守信得激勵、失信受懲戒”的社會氛圍。
大興安嶺作為以林為主的資源型地區,我們將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加快發展生態主導型林業產業,盡快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