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國
新聞素材到處都有,重要的是記者要具有敏銳的新聞觸角。一個善于尋找新聞的記者要養成隨時隨地挖掘潛在新聞素材的良好習慣。新華社著名記者徐人仲在《要善于發現新聞線索》中說:“新聞線索可能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一個數字、一句話、一種現象,只要處處留心,就有寫不完的新聞。”有時和朋友一起吃飯聊天,在休閑放松之余也可以發現新聞素材。朋友不經意講的一些事件也許很平凡,但記者絕不能對社會現實和世事變化漠不關心,而應該用細致的心去發現與挖掘,也許絕佳的新聞素材就蘊藏其中。
一、新聞線索的特點
新聞線索也稱采訪線索、報道線索,是指為新聞采訪報道提供有待證實、擴展和深化的訊息,給新聞記者提示新聞的所在,是新聞采訪的方向,是可能成為新聞的或具有一定新聞價值的某種事實所傳播的信息,也可以說是已經或者將要發生的新聞事實所發出的信號。
可以說,尋找新聞線索,是記者進行新聞采訪的第一步。新聞線索需要記者自己去發現,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有可能成為新聞線索。可以說新聞線索無處不在,等著有心人去發現去挖掘。
二、新聞線索對于記者采訪的意義
記者的采訪活動往往是從尋找新聞線索開始的,然后依據線索的提示,找到知情人進行采訪,從采訪中獲取全部新聞事實。從采訪的整個過程來看,記者尋找新聞線索是采訪的第一步。
新聞線索需要記者自己去尋找。假如記者不會尋找新聞線索,別人報什么,他也報什么,那就毫無優勢可言,如果別人沒有發現的新聞,你發現了并且報道出來,那就是獨家新聞。獨家新聞是只有一家新聞機構單獨報道的新聞,具有特殊的新聞價值和權威性,媒體間的競爭力也在于此。一旦記者找到了新聞線索,就可以理清采訪思路,擬訂采訪提綱,然后按照采訪計劃進行新聞采訪,由此看來,新聞線索對于記者采訪具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三、尋找新聞線索的途徑
新聞寫作最重要的就是挖掘新聞線索,基層記者常常因為找不到可寫的亮點新聞而煩惱。其實很多新聞資源就在身邊,身邊的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成為新聞線索,只是有時候沒有發現和挖掘。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談幾點淺見。
1.在國家大事、大政方針中尋找新聞線索。基層記者不要抱怨離國家的大事和大政方針太遙遠,其實,可能我們做的某一項工作就跟國家大事有關聯。基層新聞寫作者要經常讀報、瀏覽政府網站、收聽廣播,了解當前國家宣傳的重點和各大新聞媒體宣傳的主要內容。筆者經常從新聞媒體報道的消息中找到新聞線索,結合本單位相關工作開展情況采寫出成功的新聞稿件,以小見大,立足基層。
2.黨和政府的有關機關、企事業單位及民間團體,或者是編輯部提供給記者的新聞線索。這類新聞一般都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因此,記者應當主動與當地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群眾團體保持緊密聯系,以便在第一時間及時得到新聞新索。
3.來自基層廣大通訊員和讀者提供的新聞線索。這是一條廣泛獲得新聞線索的渠道。任何一家媒體的記者數量都是有限的,記者的活動范圍和時間、精力也很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新聞線索都及時、全面地獲得,通訊員和讀者就正好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所以要重視通訊員隊伍建設,重視與讀者的信息交流。
4.來自記者的發現、尋找和挖掘。尋找新聞線索不能完全依賴他人提供,更多的是記者自身的發現、尋找和挖掘。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記者尋找新聞線索的渠道常見的有這樣幾種:一是捕捉相關新聞媒體的報道。2016年6月,省臺播發新聞省委書記到寶泉嶺調研時,對寶泉嶺白羽雞產業項目給予好評,第二天,我深入企業,拍攝了生產車間的圖片新聞,跟進報道,在《黑龍江日報》一版刊發。二是瀏覽互聯網的最新新聞報道。三是廣交各方朋友。四是重視新聞熱線。五是制作節點日歷。
5.參加各類會議,從領導講話、會議文件和有關工作簡報上尋找新聞線索。作為一名基層記者,筆者經常被安排參加各種會議,會議材料上面有一些工作亮點和最新數字,或者一些措施和做法,其中就包含著一些新聞素材。2016記者參加管理局半年工作會議,發現江濱農場栽種的能源林采用精準扶貧的辦法承包給貧困戶,會議結束后,記者跟進采訪了種植戶、工會負責人及招商引資的新能源生物質發電項目負責人,采寫編輯了新聞《圓夢能源林》在《黑龍江日報》和省臺播出,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四、如何鑒別新聞線索價值
一是時效性。指新聞是新近發生并及時傳播的。發生與傳播的時差越小,新聞價值越大,反之,新聞價值越小。記者判斷新聞線索是否具有新聞價值,價值大還是小,首先應該從線索本身進行分析,看這條新聞線索,是否是新近發生的,另外,如果有其他新聞媒體進行了報道,那么就要考慮從其他角度來報道。
二是接近性。作為一名記者,如果你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與受眾接觸得越多,獲得的信息量也就越大,從獲得的這些信息中,能夠很容易的找出新聞。另外,經常關注民生,看看老百姓在關心什么問題,老百姓利益是頭等大事,記者要牢牢抓住這些老百姓關心的重要內容,進行報道。
三是顯著性。舉辦大型文藝演出、大型慈善募捐、大型展覽會,像這些具有顯著特點的新聞,記者也應該要注意把握。2016年8月20日,姜昆帶領導中國文聯到寶泉嶺慰問演出,筆者及時對新聞進行編輯,在央視和省臺都進行了播放。
四是重要性。國家大事,國家政策調整,國家新制度頒發,舉行文體盛事。這些在老百姓眼里都是一等一的大事,都非常關心,所以記者要針對這類大事件及時組織開展深入報道。
五是趣味性。它指的是受眾對新聞感興趣的程度。這些線索的發現和獲得,需要記者有趣味的眼光和思維,群眾關心喜愛的,就是記者追求的。但不能為了滿足少部分讀者的興趣和眼球,報道色情、暴力等方面內容,不僅影響社會風氣,而且將會對社會造成惡劣的影響。
總而言之,記者要想多發現新聞線索,就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不僅是新聞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聞真實性的根本保證,只有貼近實際才能從源頭上保證新聞的真實可信,避免空談和炒作;生活是新聞的源頭活水,只有走出辦公室,融入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才有機會搜集到源源不斷的新聞線索;貼近群眾是新聞的落腳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締造者,也是新聞的主人翁,因此,只有貼近群眾,才能讓新聞有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和說服力。記者必須經常深入一線,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發現更多有價值的新聞素材。□(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