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曹鈺華
南通公安:品牌建設助力改革創新
文、圖/曹鈺華
2016年初,南通市公安局圍繞深化公安改革、推進“四項建設”和江蘇省公安廳“一體兩翼”總體工作布局,以全面實施“123升級行動計劃”為藍圖,大力推進品牌發展戰略,開展“一局一品”“一隊一品”“一所一品”系列創建活動。活動中,該局分為市局機關警種、縣級公安機關、基層所隊三個層面開展創建,不僅立足全國、全省領先,在公安業務關鍵性領域加強頂層設計,梳理現有特色工作,還根據區域治安形勢和公安工作實際,主動貼近群眾需求,積極破除制約公安改革的障礙和瓶頸,著力打造了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品牌”。

應急處突機動隊在南通火車站前巡邏
各級公安機關應該重點打造什么樣的品牌?南通市公安局副局長王華給出了答案:“上接天線,下接地氣。重大項目建設到哪兒,公安服務保障就跟到哪兒。”
“微警務”建設就是該局一個響當當的品牌。
2016年1月25日晚,張先生在一家飯店宴請好友,將車停在了停車場。20點30分,他們從飯店出來,發現自己的車被別的車堵住了。朋友焦急地拿出手機,正想打“110”求助,張先生連忙制止:“不需要打電話啦!可以用微信自助移車功能。”說著就打開微信,進入“自助移車”目錄,定位后,輸入對方車牌號碼,并拍下該車車牌上傳,幾秒鐘后就收到了平臺的回復信息:“您的請求已通過短信發送至對方車主,請耐心等待!”
南通市公安局辦公室民警陳峰介紹,南通市公安局在江蘇省率先將警務服務從門戶網站拓展到掌上,再延伸到指尖,實現一端注冊、多端登錄應用,門戶網站、微信和手機客戶端“三端互聯”。據統計,截至2016年12月,整合之后的南通市公安局網上綜合服務平臺已吸納注冊用戶87萬余人,為群眾提供服務252萬余人次。
2016年5月5日,南通公安“微警務”平臺正式上線。
南通市公安局緊緊抓住“互聯網+”的發展機遇,結合自身實際,在已建成“警民e家”公安門戶網站、“民生警務”手機客戶端的基礎上,加快南通公安“微警務”平臺建設,并將三大產品整合為一個平臺,打造江蘇省首家一體化“互聯網+警務服務”平臺,推動警務服務的深度“互聯網化”,構建錯位建設、優勢互補、規范高效的“互聯網+警務服務”新模式,實現警務服務在線化、集約化、個性化。
通過兩個多月的集中調研,全面梳理地級市公安機關事權,南通公安在已實現六大警種45項功能的基礎上,在“微警務”平臺新增多項實用功能,拓展至17大類96項功能,同時取消操作繁瑣、受眾面小的十余項功能,把群眾最需要、最歡迎的公安業務集中上線。此外,緊緊圍繞用戶體驗加大開發力度,滿足群眾個性化需求,公安門戶網站在建設上加大信息公開和警民互動力度,具備12大類167項服務功能,在“民生警務”手機客戶端實現了七項業務的全流程線上行政審批。
同時,把便民與惠警有效統一起來。一方面,以優化遠程服務為重點,集中推出網上“一站式”和“全流程”服務42項,占在線服務項目的40%。據統計,僅不可解體的超限物品運輸許可、南通市區機動車禁區通行證等七類行政審批事項在線辦理,就為群眾節約辦事時間兩萬余小時、辦件成本近百萬元。另一方面,以減負增效為重點,引導群眾在線舉報、提供線索、反饋意見,發動群眾力量開展社會共治。并且,充分整合各警種資源,通過建立用戶認證、網上辦事、數據管理和后臺管理“四大中心”,實現了統一身份認證、統一辦事窗口、統一數據來源、統一后臺管理“四個統一”,做到讓群眾網上辦事“一次認證、多點互聯”,最大限度地把方便留給群眾。

民警向媒體記者演示操作微警務平臺功能
南通市公安局還推出了全省首個“24小時”智能客服“警事通”,錄入常見問題及回復口徑1800余條,形成針對群眾咨詢求助的應答知識庫,同時滿足門戶網站、“民生警務”手機客戶端、“微警務”平臺的群眾咨詢和在線答疑;建成首個“管家式”服務網上警務綜合服務平臺。群眾在平臺上進行實名注冊后,平臺會根據辦事群眾的喜好,主動推送個人機動車違章、駕駛證到期提醒等,提供“管家式”服務;首推群眾舉報積分獎勵機制,開通網絡違法舉報、消防隱患隨手拍、交通陋習隨手拍、違法線索舉報等四個“掌上舉報”模塊,設立群防群治基金,鼓勵和發動群眾參與社會共治;全省首批實現私家車交通違法在線繳罰;全省首家實現“自助移車”升級版服務。不僅研發出五秒鐘內“查遍全國”的高效引擎,突破了一般查詢系統僅能獲取本地車牌的局限,而且建立了報警人與車主“非可接觸式”通話機制,即報警人和車主通話時不顯示對方號碼,以保留隱私。此項功能上線以來,網上日均提供移車服務1500件,占移車服務總量的60%。
寬大的熒屏上,實時顯示著轄區十多條主要道路的交通狀況和銀行、金店等重點部位的情況。在新建的南通市通州區公安局四安派出所綜合勤務指揮室里,值班民警和警輔人員密切觀察著眼前的一切。
“把轄區九個行政村居細劃為61個網格,實行網格化布警,推行‘所隊合一’,實現由‘靜’向‘動’的轉變,最大限度盤活了警力。”該所副所長徐衛國介紹道,勤務指揮室集報警服務室、視頻監控室和信息研判室為一體,將派出所打擊犯罪、報警服務、指揮調度、治安防控、案件研判、勤務管理等工作前移,有效提升了派出所的快速反應能力和警務工作綜合效能。
警力不變,任務增多,警務效能怎么提升?針對基層警力不足的問題,南通市公安局作出“做優局機關、做強派出所、做實警務室”的課題部署,明確了街面巡防警力和派出所接處警職責分工,率先在江蘇省地級市公安機關中成立了第一支應急處突機動隊。同時,對偵查部門與派出所的辦案職責分工作了原則界定,強調建立職責明晰、密切聯動、協同作戰的工作格局,積極探索創新小型作戰單元、合成偵查等工作模式,有效破解派出所有破案責任而能力不足、專業偵查部門有破案能力而責任不明的難題,從而實現為群眾快破案多破案辦好案。
“自從旁邊多了個警務站,我們這條街的30多家夜宵攤點就再也沒有發生過打架斗毆的事兒。”家住南通市通州區花苑小區的張先生說。2016年,南通市通州區公安局在城區繁華地帶建成了一號警務服務站,組建了集派出所民警、巡特警、交警為一體的處突機動隊。
“通過防控體系的不斷升級,打通治安防控‘任督二脈’,進一步夯實公安工作根基,提高見警率,增強群眾的安全感。”南通市通州區副區長、公安局長楊彬說。
在此基礎上,南通市通州區公安局不斷加強指揮中心這個“中樞神經”,升級合成指揮、合成研判、合成偵查的作戰模式,進一步完善了區域“關城門”和應急突發“關城門”兩種形態共計六大類40余個。固化應急狀態下的聯合指揮模式,重大安保活動期間,安保聯合指揮部每天由值班局領導坐鎮指揮,刑偵、內保等十余個警種部門分別入駐,通過實時視頻音頻與視偵研判、智能交管、巡防管理三大中心以及25個勤務指揮室協同作戰,扁平化指揮,高速化反應,保證轄區治安整體平穩可控。
從2015年7月開始,南通公安組建了11支由多警種組成的處突機動隊,開展武裝巡邏,有效壓降發案率,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治安秩序穩定。在2017年初江蘇省綜治辦公布的2016年度全省公眾安全感電話隨機調查中,南通市公眾安全感位居江蘇省第二。
位于海安縣城南派出所轄區的鎮南社區警務室與其他警務室有所不同,打破了傳統的藍白色調和刻板的制度上墻,以灰綠為主色調,突出簡約明快的風格,集閱讀、交談、辦公為一體,著力營造和美溫馨的氛圍,成為社區居民的好去處。
“我們轄區老居民小區較多,老年人多,喜歡經常在一起嘮嘮家常,張家長李家短的事情都在他們的交談中。”社區責任民警王益娟說,針對這一特點,他們組織群眾開展鄰里守望,形成包含“平安守望、和諧守望、幸福守望”為主要內容的社區單元。家住海安鎮鎮南村三組的曹大爺,與老伴都身患癌癥,獨子有智障,家庭生活無經濟來源,僅靠每月的低保補助度日。王益娟在積極給予幫扶的同時,牽頭開展鄰里“幸福守望”,左鄰右舍都來出力照顧這一家人。
“一區域一特色、一社區一品牌。”海安縣公安局副局長于志海介紹道,他們在借助政府推進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建設的同時,加快社區警務室建設步伐,根據不同社區的特點,因地制宜打造個性警務室,有利于強化功能展現和實際應用。除此以外,更注重傳承創新和資源共享,將警務工作充分融入基層黨建、社區事務等工作平臺,推動公安基礎工作與各職能部門在社區的一線窗口對接發力。這個城南派出所田莊警務站針對自身靠近學校,且留守兒童較多的特點,依托社區設立了“四點半少年警苑”;李堡派出所李灶警務室以基層黨建為引領,建立黨員志愿服務隊和女工護衛隊,在巡邏防范、法治宣講、調處糾紛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如今,通過特色警務室建設試點推廣,海安縣公安局打造出含有六家個性警務室、四家專業警務室、兩家直屬警務室在內的“12+X”社區警務室(站)群,量身打造出“個性、專業、直屬”三類警務室,將警務服務的觸角伸向每一根“神經末梢”,推動警力下沉、警務前移,為基礎工作轉型升級提供了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