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劉莉+劉孟琦
【摘 要】國學博大精深,其思想精華對樹立人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我們要加深對經典義理的感悟,讓優秀國學文化精髓內化于心、外顯于行。作為軍人,更要從國學中汲取營養,砥礪強軍斗志。
【關鍵詞】國學 價值 強軍斗志
國學,也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把國學同西學并論,是在西學東漸的清末民初。面對西學刺激,學界開始反思和重拾本國文化,發出了提倡“國粹”“國學”的呼聲。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啟超曾與黃遵憲等人商議,在日本創辦《國學報》。1904年,鄧實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國學保存會”,標志著國學在國內的立足。此后,國學漸成受人重視的顯學。當代軍人學習國學,就是要精習其義理,并用以砥礪強軍斗志。
一、國學的精髓要義
(一)國學的釋義爭議
就國內而言,清末民初,學界對國學的釋義爭議很大,大致有以下幾種。
1. 國學即中學。如張之洞倡導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是其意。
2. 國學即國粹。黃節提出的“研究國學,保存國粹”就是這個意思。
3. 國學即國故,指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章太炎在《國故論衡》中把國學稱為“一國固有之學”,并把國學興亡與國家興亡聯系在一起。
4. 國學即國性,即民族精神。嚴復就提出要把改造國民性與保持國性統一起來,倡導傳統教育以保持國性,維護國學的根基。
(二)國學的基本內容
國學以學科分,可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可分為先秦諸子、儒釋道法墨兵等;以《四庫全書》分,可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醫學、戲劇、書畫、星相、術數等。目前,按《四庫全書》分類得到普遍認同。其中“經”是指古籍經典,如《易經》《道德經》等;“史”指史學著作,如《史記》《資治通鑒》等;子是指創立一個學說或學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論語》、法家的《韓非子》、道家的《老子》以及釋家、農家、醫家、雜家等;“集”是文人學者的總集和個人文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等,戲劇作品如《長生殿》《西廂記》也屬集部。
(三)國學的經典義理
國學的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其經典義理主要包括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毅、和等十個方面[1]。其中“仁”就是培養愛心和良知,養成心性良善、自尊自愛、敬親愛人、感恩天地的品性;“義”就是培養正義感、法治精神和公民素質,養成公平正直、見義勇為、以義制欲的品格;“禮”就是培養道德行為與文明規范,養成謙虛謹慎、遵紀守禮、儀容端莊的品格;“智”就是培養求實精神、實干精神與創新精神,養成尊師重道、善于學習、知行合一的品格;“信”就是培養真誠心、誠信觀、慎獨觀,養成待人真誠、做事認真、誠實守信、言行一致的品格;“忠”就是培養忠誠奉獻、愛國敬業精神,養成忠于祖國、忠于正道、敬業奉獻的品格;“孝”就是培養正確的孝道觀,養成孝敬父母、真誠孝親、忠孝一體的品格;“廉”就是培養良好的消費觀和生活習慣,養成節制欲望、樸素節儉、廉潔奉公的品格;“毅”就是培養獨立自主、奮斗探索的精神,養成勤勞勇敢、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品格;“和”就是培養和諧包容、協和合作的精神,養成心性平和、團結友愛、兼容并包、和諧相處的品格。這十個方面是一個統一整體,共同為培養完善的人格服務。
二、國學的當代價值
習近平同志曾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2]2013年8月,他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反復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就是因為國學對當代社會有巨大價值。
一是建立主導價值。提倡國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修復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禮記·大學》中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國學的主導價值對于社會發展的意義由此可見一斑。
二是培養道德品質。有學者認為,當代中國社會最嚴重的價值危機是中國文化中公民底線倫理的普遍崩潰。底線倫理崩潰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一些人內心深處恥辱感和負罪感意識的淡化以至消失;沒有了羞恥感,一些人什么事都干得出來。國學有完善的道德理論與豐富的踐行事例,是當代中國人培養道德品質的主要資源。學習國學,就能知書達禮,提高文明教養。
三是汲取圣賢智慧。國與國的競爭,10年內比的是經濟,50年內比的是制度,100年內比的是文化。我們要彰顯國家的文化力量,就要汲取歷代圣賢智慧。國學是歷代圣賢智慧的集成,對我們大有裨益。中醫的模糊理論和辨證施治,填補了西醫的很多缺陷,為人類健康做出了非凡的貢獻。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充分證明了中醫的智慧。這些事實充分顯露了中華國學的歷史智慧。
四是提高人文素質。國學經典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篇章,蘊涵著深厚的人文思想,凝聚著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感,蘊藏著濃厚的文化積淀,閃耀著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我們提高人文素養,塑造健康人格的最佳學習材料和內容。佛治心,道治身,儒治國。儒家講仁德,道家講道德,佛家講功德,其目標都是要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促進人格完善,優化整個社會的人文環境。此外,國學還有利于提高漢語水平。在古代,王勃14歲作《滕王閣序》,解縉12歲通曉四書五經義理。近年來,我國學生英語水平普遍提高,但對母語和本民族文化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學生漢語水平下降,國學知識匱乏,在跨文化交際時,出現失語現象。學者呼吁要設立國學考試和漢語考試標準,利用國學來校準價值坐標,重視漢語學習。
三、國學與強軍之志
當代革命軍人要有為萬世開太平的胸懷,要有治國平天下的追求。國學能賦予我們文化自信,能給我們超越時代的智慧支持,能為我們積聚強國強軍的正能量。因此,我們應傳承國學,發揚國學,讓國學在強軍之行中為我們加油助威。
第一,國學是座包括傳統武德的精神富礦,可用以培樹軍人崇高價值追求。中華武德博大精深,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價值資源,集中體現為以下六個方面的軍人精神追求:忠、智、信、仁、勇、嚴。我軍的核心價值觀、人民軍隊光榮傳統、培養四有革命軍人以及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都可以在中國傳統文化那兒找到理論依據。
第二,國學是座飽含文韜武略的知識富礦,可用以提高軍人能打勝仗的本領。兵學是國學里的顯學,飽含中國古代軍事家的智慧。現代戰爭發起突然,過程迅速,進一步表現為智力對抗,謀略思維和謀略方法已成為戰爭決勝因素。中國的兵學自古就格外受重視,特別是《孫子兵法》,其影響力從軍事戰場蔓延到了商業戰場。1996年,哈佛大學57位學者將《孫子兵法》評選為世界4000年10部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第三,國學是座浸染歷代軍人詩情的文學富礦,可用以錘煉軍人虎氣血性。僅以邊塞詩為例,唐以前存世的邊塞詩有200多首,唐代則高達2000多首。這些邊塞詩體現了陽剛之美,令人感到一種極為向上的生命力;這些雄壯豪邁、蕩氣回腸的邊塞詩篇,無不寄托著詩人的愛國情懷,寄托著他們建功立業的壯志;這些詩句能讓人血脈噴張,豪情萬丈,對于激勵當代軍人的膽氣血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應努力發掘國學這座民族寶庫,為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揚帆助力。
【參考文獻】
[1]陳杰思,毛勇.中華誦·經典義理教程[M].北京:中華書局,2012:2.
[2]習近平出席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并發表講話[EB/OL].新華網,201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