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悅
摘要:石油資源對于國家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運用結構分析與景氣分析相結合的預測方法打開了傳統研究黑箱,揭示了影響成品油需求變化的具體原因,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明確石油的需求結構了解石油需求變化規律,有利于細化石油需求數據更對現實具有指導作用。
Abstract: Petroleum resources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prosperity analysis are combined to open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black box, revealing the specific reasons impacting the refined oil demand changes. By this method, we can understand the oil demand structure and the law of oil demand changes, which is conducive to refining oil demand data and has referential value.
關鍵詞:石油需求;供求因素分析;結構分析方法;景氣分析方法
Key words: oil demand;supply and demand factor analysis;structural analysis method;prosperity analysis method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0-0035-03
0 引言
石油資源在國民經濟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一種重要戰略資源和稀缺的特殊商品,石油價格的波動頻繁,帶來石油供給方面存在諸多的不安全、不確定因素,使石油一直受到各國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成為影響世界政治格局、經濟秩序和軍事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自1993年以來,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石油需求缺口越來越大,對外依存度愈來越高,2012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接近60%,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石油成為影響我國能源安全,制約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突出問題。對于石油資源的需求量的預測成為更好保證我國石油供需平衡成為研究的重中之重。
傳統研究方法以趨勢外推和需求彈性為基礎,以變量的綜合多元回歸分析為核心,附加國際經驗的杰建議及歷史經驗的外推。如:人工神經網絡方法、灰色系統方法、時間序列方法、回歸模型、自動回歸平均模型等。然而由于石油需求彈性的不穩定性、直接借鑒國際的經驗不符合我國國情和傳統研究中黑箱化特征突出的原因導致傳統研究一直未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本文將在成品油需求預測中創新性的引入新的分析方法。即結構分析方法與情景分析方法相結合。這種分析方法首先,它徹底地打開了傳統研究的黑箱,揭示了影響成品油需求變化的具體原因。這也是保證整個預測合理性和準確性的關鍵。其次,在把握成品油需求總量變化趨勢的同時,也能揭示需求結構,尤其是細分市場需求變化的基本特征,更加直觀明了,對現實更具有指導意義;再次,對每一部分進行精準預測和調整,不僅使細分市場數據清晰更能提高整體模型的精準率,更有助于解釋成品油需求變化的基本規律;另外,符合人們認識成品油需求的常規思路,是模型的適用范圍和可參與性明顯改善。最后模型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能夠不斷吸收新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包括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同時在分析工具上也完全保證了統計學意義上的嚴密性和可檢驗性。
石油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由于其用途廣泛又沒有完全替代的產品,所以稱為支撐國民經濟的必需品,當全球經濟增長快速的時候對石油的需求必然會高漲,相反當經濟形勢低迷對石油需求也會減少。盡管各國都在通過提高石油使用效率和尋找開發可替代能源、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但是短期內效果甚微。所以短期內石油需求具有剛性。
石油資源在國民經濟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一種重要戰略資源和稀缺的特殊商品,石油價格的波動頻繁,帶來石油供給方面存在諸多的不安全、不確定因素,使石油一直受到各國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成為影響世界政治格局、經濟秩序和軍事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我國進入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以住、行為特征的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產業結構生意,石油消費總量急劇增長。而我國的石油資源總量并不豐富,人均擁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自1993年以來,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石油需求缺口越來越大,對外依存度愈來越高,2012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接近60%,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石油成為影響我國能源安全,制約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突出問題,如何保證我國石油供需平衡成為研究的重中之重。
1 傳統預測方法及其局限性
傳統研究方法以趨勢外推和需求彈性為基礎,以變量的綜合多元回歸分析為核心,附加國際經驗的杰建議及歷史經驗的外推。如人工神經網絡方法、灰色系統方法和時間序列分析方法等。
傳統的這些研究方法由于以下幾個原因尚未能達到很好的研究效果。如:
1.1 能源需求彈性具有不穩定性
原則上說,利用上述的能源彈性變化的規律進行預測是完全可行的,但在實際的預測工作中,由于能源彈性隨著經濟周期的短期波動規律難以把握,這種預測方法僅僅是理論上可行,并沒有實際的可操作性,難以保證預測的可信度。傳統的預測研究假定需求彈性保持不變,或者延續某種特征變化趨勢進行預測都存在著突出問題。
1.2 直接借鑒國際的經驗不符合我國國情
借鑒國際經驗是傳統研究的重要方法,但是直接借鑒國外的研究方法來實現對中國能源需求的精準預測,或者借用國外的模型都存在明顯的局限性。一方面,我國有著特殊的國情特殊的經濟增長軌跡和產業結構特征,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經驗具有良好的可對比性,中國的能源消費特征必然與其他國家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簡單的借鑒國外經驗必然會導致認識上的教條主義。另外由于科技的進步,能源的價格,消費性形態等的變化與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的形成背景存在很大差異,直接借鑒必然會存在誤區。所以必須從經濟增長實際入手結合我國國情,并且遵循我國經濟增長的共性規律的基礎上,客觀分析我國的規律才能更好解決我國的問題。
1.3 傳統研究中的黑箱化特征突出
傳統研究基于總量分析,為了盡可能多的考慮各種影響因素,往往采取多元回歸等手段,將諸多因素混在一起試圖用一個層面的規律,來解釋多重因素的復雜影響和復雜關系。這不禁忽略了不同因素的影響機制和特征,設置了一個認識上的巨大黑箱,使人們難以理解客觀的經濟生活規律,而且模型設計具有較大的隨意性,雖然在歷史分析過程中取得良好的預測效果但是在實際預測分析中效果卻不能保證。
2 結構化分析方法結合情景分析方法
2.1 結構分析方法在預測中的應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毫無疑問的,正確的方法論是成品油需求預測取得理想成效的前提。本文將在成品油需求預測中創新性的引入新的分析方法。具體如下:
結構化分析方法的體現一:結構化分析的關鍵在于把握總體對象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比例關系和互相影響所構成的現實經濟生活的客觀映像和規律突出總體經濟活動的有機構成的客觀描述和分析。結構性分析思路貫穿整個中長期分析的方方面面。在預測模型總體邏輯結構的設計中,本研究打破了傳統研究中關于成品油需求各種影響因素作用機制的“黑箱”,采取了更加符合人們認知習慣和特征的結構思路,如圖1。
在上文圖1中將所有的影響因素如經濟增長、人均收入、產業結構、城市化及人口變化,由成品油需求領域構成的中間指標環節全部分解,主要分為:機動車、交通運輸、農業和漁業、建筑業、電力、工業、商業和民用以及其他方面。然后依據大量的實際調研數據,細致研究和測算各個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此為基礎進行模型建設。
傳統研究是將各種經濟因素,如經濟增長、人均收入、產業結構變化等因素直接與最終短的“成品油消費”聯系起來,通過各種模型手段來描述兩者之前的函數關系,并且以此來進行預測研究。彈性系數發就是其中最常用的方法。由于前文所屬的原因,這種方法的預測成果存在明顯的問題。本文的研究中,則是將所有的影響因素,以及由成品油需求領域構成的中間指標環節全部分解,然后依據大量的實際調研數據,細致研究和測算各個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此為基礎進行模型建設。
這種結構化的模型架構具有多方面的現實意義。首先,它徹底地打開了傳統研究的黑箱,揭示了影響成品油需求變化的具體原因。這也是保證整個預測合理性和準確性的關鍵。其次,在把握成品油需求總量變化趨勢的同時,也能揭示需求結構,尤其是細分市場需求變化的基本特征,更加直觀明了,對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決策具有更加直接參考意義;再次,建立在大量數據積累基礎之上的量化的結構模型,有助于解釋成品油需求變化的基本規律,同時構架了具有較強學習能力的預測研究平臺,不僅便于積累歷史的研究成果,也具有較強的自我完善能力,另外,符合人們認識成品油需求的常規思路,是模型的適用范圍和可參與性明顯改善。最后模型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能夠不斷吸收新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包括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同時在分析工具上也完全保證了統計學意義上的嚴密性和可檢驗性。
值得格外說明的是,這種研究思路將逐步理順被傳統研究顛倒了的因果關系,將成品油消費彈性作為一個解釋變量,不僅能夠科學預測成品油的需求彈性變化的基本趨勢和原因,也為合理引入國外經驗奠定了基礎。
結構化分析方法體現之二:關于未來15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預測的一半均衡結構分析關于中國經濟未來中長期發展的預測中,突出研究了各個經濟社會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如經濟增長、就業、人均收入、儲蓄率、投資率,相關行業增長之間的聯動關系,如新能源技術、替代能源、能源供給和能源價格之間的相互關系,如產業增長結構變化過程中相互之間的投入產出關聯等等。從分析模型的數學意義來看,這些分析框架科學的歸納了哥哥經濟變量之間復雜的相互關系,有科學扎實的理論基礎,同時充分利用了歷史數據提供的信息和歷史規律,是目前社會經濟研究領域最具有應用前景的理論實證模型。從應用角度來看,這種分析框架則保證了同一增長情境下各個經濟社會指標之間的協調性,同時為理解政策變動和外部沖擊的影響奠定了基礎。
結構化分析方法的體現三:汽車保有量預測中的機構化方法應用
汽車用油是未來影響成品油需求最重要的因素,是保證預測成效最關鍵的環節。為了提高需求預測的科學可靠程度,摒棄了傳統研究中單一的多元回歸模型手段,而基于對汽車需求的實際影響因素和機制的科學把握,建立了結構化的動態預測模型。
具體來看,關于汽車保有量預測中的機構化特征體現:第一,突出了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的消費者對汽車需求的偏好差別;第二,在預測研究中直接飲用居民收入水平分布的實際概率曲線,采取矩陣運算方法突出反映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人均收入分布的不均衡性;第三,突出了城市和農訓汽車消費的水平和結構特征的不同,并考慮了城市化率的階段性變化對汽車需求的影響;第四,基于對柴油技術發展趨勢的基本預測,細化了汽油車和柴油車的結構變化,以及對不同車型優化水平的結構性變化進行了細分等。
2.2 情景分析方法的應用
所有的預測分析都以一些關于未來的基本假設為前提,如假定未來將延續過去體現出來的規律或者慣性趨勢等。未來的不確定性將使假定的合理性受到挑戰。在中長期的預測中,這一問題尤為突出。因此基于歷史規律外推的短期預測技術不能滿足長期預測的要求。
情景分析彌補了這種缺憾。其核心是,在對歷史規律和發展趨勢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一系列合理的(Plausible)、可認知的(Recognizable)、大膽的(Challenging)、自圓其說的(InternalConsistently)假定,并研究各種可能假定情況下預測對象的變化。
本文的情景設定是基于如下共識和思路展開的:
成品油需求=用油機具*單位產出的用油效率
用油機具=∮(經濟增長,對用油機具的單位需求)
歷史經驗顯示,單位經濟產出對用油機具的需求變化短期看比較恒定,長期看也存在比較確定的變化趨勢,而用油效率(包括替代能源的發展等)和經濟增長存在各種可能的增長和發展路徑。為此,以用油效率和經濟增長為核型構建本文“二維”情景框架。其中,經濟增長維度包含了諸如:GDP、人口、城市化率、三次產業結構、收入水平等一些列指標內在統一的各種不同的增長設定;用油效率維度則包括節能政策、能源替代技術的發展、石油資源的約束和油價提高等影響用油效率的主因素的各種不同假定。
3 結論
成品油和石油消費與經濟社會增長密切相關,影響成品油消費的主要指標有經濟增長(GDP)、產業結構、城鎮化進程和人口及家庭結構,并進而分別設定基準、樂觀和風險情景。見表1。
如表1所示,基準情景下2020年我國成品油需求將達到3.82億噸,其中,汽、煤、柴油的消費量分別達到14928、3355、19944萬噸;風險情景下2020年我國成品油需求將達到3.92億噸,其中,汽、煤、柴油的消費量分別達到15365、3388、20457萬噸;樂觀情景下2020年我國成品油需求將達到4.02億噸,其中,汽、煤、柴油的消費量分別達到15822、3422、20985萬噸。
通過結構分析方法和情景分析方法相結合對我國石油消費量進行預測,并且在研究過程中細化石油消費市場的消費結構更加有助于掌握我國石油的供給需求因素分析。有效的發揮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所有的預測分析都以一些關于未來的基本假設為前提,如假定未來將延續過去體現出來的規律或者慣性趨勢等。未來的不確定性將使假定的合理性受到挑戰。在中長期的預測中,這一問題尤為突出。因此基于歷史規律外推的短期預測技術不能滿足長期預測的要求。
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模型預測未來我國石油需求量,并尋找細分市場對石油整體需求的影響,揭示石油需求結構,有助于分析影響我國石油供給需求因素,有效的發揮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對我國石油政策乃至能源政策有借鑒指導意義即為本文希望得到的研究結果。
參考文獻:
[1]Harald Ulrik Sverdrup,Deniz Koca1,Kristín Vala Ragnarsdóttir.Peak Metals,Minerals,Energy,Wealth,Food and Population:Urgent Policy Considerations for ASustainable Societ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2,5:499-533.
[2]常興國,陳先達,史軍.2012年中國企業境外礦業投資形勢分析[J].中國礦業,2013,22(7):5-7.
[3]李明玉.能源供給與能源消費的系統動力學模型[D].沈陽,東北大學,2008.
[4]孔銳,儲志君.我國石油需求預測及經濟危機下的應對建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3):19-23.
[5]離撲民.中國應對高油價的戰略選擇[J].宏觀經濟研究,2005(2):26-30.
[6]楊夏鳴.高油價原因、影響及中國的對策選擇[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5(2):26-33.
[7]焦建零,范英.中國原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的互動關系研究,管理評論[J],2004,16(7):48-53.
[8]姜彥福.我國國家經濟安全態勢報告1999-2000[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9]趙英.中國經濟面臨的危險-國家經濟安全論[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10]張抗.中國的石油資源和發展戰略[J].自然雜志,2008(30).
[11]李子奈.計量經濟學[J].搞定教育出版社,2005:347-348.
[12]李維.石油價格波動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傳導機制研究[J].世界經濟情況,2008,2.
[13]雷家驍.國家經濟安全導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
[14]劉君,等.國外的國家經濟安全研究[J].科研管理,20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