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菊+程大偉+張新穎
【摘要】 目的 探究高頻超聲在類風濕性關節炎(RA)腕關節早期病變中的診斷價值。方法 64例RA患者作為實驗組, 64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 分別對兩組進行腕關節高頻超聲檢查, 實驗組同時進行類風濕因子(RF)檢測, 觀察兩組高頻超聲結果, 并比較實驗組采用高頻超聲與RF檢測的陽性率。結果 64例RA患者均有滑膜增生, 56例關節積液, 28例關節周圍炎癥滲出, 30例血管翳, 23例骨質侵蝕;有47例RA患者呈現不均勻低回聲, 17例不均勻高回聲。對照組平均滑膜厚度為(1.64±0.25)mm, 明顯低于實驗組的(3.52±1.12)mm,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3.106, P<0.05)。經相關性分析表明, 滑膜動脈阻力指數(RI)與滑膜血流分級呈負相關(r=-0.69, P<0.05);搏動指數(PI)與滑膜血流分級無明顯相關性(P>0.05)。高頻超聲檢查的陽性率為100.00%, 明顯高于RF檢測的43.7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087, P<0.05)。結論 高頻超聲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腕關節早期病變具有較高的檢出率, 更為準確的反映患者的病理改變, 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 高頻超聲;類風濕性關節炎;腕關節;早期病變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8.027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diagnostic value by 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 for early wrist joint les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Methods There were 64 RA patients as experimental group and 64 healthy people as control group. Both groups received wrist joint 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 examina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rheumatoid factors (RF) detection. Observation was made on 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 outcomes in the two groups. Comparison was also made on positive rate between 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 and RF detec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sults All 64 RA patients all had hypertrophic synovium, and there were 56 cases with hydrops articuli, 28 cases with peripheral joint inflammatory exudation, 30 cases with pannus and 23 cases with bone erosion. There were 47 cases with uneven low echo and 17 cases with uneven high echo. The control group had obviously lower mean synovium thickness as (1.64±0.25) mm than (3.52±1.12) mm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13.106, P<0.05).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ynovial artery resistance index (RI) and synovial blood flow classification (r=-0.69, P<0.05).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pulsatility index (PI) and synovial blood flow classification (P>0.05). 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 had much higher positive rate as 100.00% than 43.75% by RF detection,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50.087, P<0.05). Conclusion 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 shows high detection rate of early wrist joint les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This method accurately reveal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patients, and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 Rheumatoid arthritis; Wrist joint; Early lesion
RA是一種以炎性滑膜炎為主的慢性系統性疾病, 發病部位為手、足小關節, 隨著病情的進展, 可導致關節畸形或功能喪失。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RA, 能夠提高臨床療效。高頻超聲能夠清晰的分辨出關節內各軟組織結構的特點, 在關節病變診斷方面具有較高的準確性。作者就高頻超聲對RA患者腕關節早期病變的診斷價值進行探討,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接收的RA患者64例作為實驗組, 臨床表現符合RA的診斷標準, 排除其他結締組織疾病[1], 其中男26例, 女38例;平均年齡(46.37±2.51)歲。并選取同期健康人64例作為對照組, 無手腕部疼痛、腫脹病史, 其中男23例, 女41例;平均年齡(45.84±3.15)歲。參與本次研究的受檢人員均同意加入實驗,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受檢人員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分別對兩組進行腕關節高頻超聲檢查, 高頻超聲檢查儀器為東芝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APLIO400 TUS-A400。兩組受檢人員雙手平放于檢查床上, 雙側腕關節應用超聲探頭檢查, 從背面橈骨遠端開始, 變換不同角度, 觀察關節腔及肌腱周圍是否有積液、關節面是否光滑, 骨質是否破壞, 腱鞘結構, 腱鞘、滑膜回聲特點, 滑膜厚度。并對滑膜血流信號進行分級, 測定滑膜動脈RI、PI。所有實驗組患者均進行RF檢測, 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 陽性值為免疫球蛋白A(IgA)型RF>15 U/ml。
1. 3 滑膜血流信號分級 滑膜血流信號分級依據Alde半定量分級方法:0級為無血流信號;1級為滑膜內可見1~2處血流信號, 呈點狀;2級為滑膜內可見3~4處血流信號, 呈短條狀, 小于滑膜面的50%;3級為滑膜內可見多處血流信號, 呈樹枝狀及網狀, 超過滑膜面的50%[2]。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相關性采用線性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高頻超聲表現 對照組高頻超聲顯示:64例健康人中, 骨面或關節面光滑, 關節腔未見積液, 骨面可見一層低回聲帶, 且回聲帶內未見血流信號, 滑膜厚度為1.21~2.03 mm, 平均滑膜厚度(1.64±0.25)mm。實驗組高頻超聲顯示:64例患者(100.00%)均有滑膜增生, 56例(87.50%)關節積液, 28例(43.75%)關節周圍炎癥滲出, 30例(46.88%)血管翳, 23例(35.94%)骨質侵蝕。在64例滑膜增生的患者中, 47例不均勻低回聲, 17例不均勻高回聲, 其滑膜厚度為1.84~6.61 mm, 平均滑膜厚度(3.52±1.12)mm。兩組滑膜厚度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3.106, P<0.05)。
2. 2 滑膜血流分級與RI、PI之間的關系 64例(128個腕關節)患者中腕關節血流分級0級、1級、2級、3級分別有5個、39個、48個、36個。1級血流的滑膜動脈RI、PI分別為(0.55±0.05)、(1.66±0.62);2級血流的滑膜動脈RI、PI分別為(0.47±0.06)、(1.68±0.51);3級血流的滑膜動脈RI、PI分別為(0.41±0.07)、(1.71±0.52)。隨著滑膜血流分級增加, 而滑膜動脈RI則降低, 經相關性分析提示, 滑膜動脈RI與滑膜血流分級呈負相關(r=-0.69, P<0.05);隨著滑膜血流分級增加, 滑膜動脈PI也增加但變化并不明顯, 經相關性分析顯示, 兩者之間無明顯相關性(P>0.05)。
2. 3 超聲檢查與RF檢測陽性結果 超聲檢查顯示64例(100.00%)患者均有滑膜增生, 而RF水平陽性者有28例(43.75%), 兩種檢測陽性率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087, P<0.05)。
3 討論
RA的發病部位為手、足小關節, 發病初期表現為滑膜組織充血、水腫及炎性浸潤, 隨著病情的進展, 逐漸發展為滑膜血管翳、“蟲蝕樣”侵蝕, 最終破壞關節結構, 導致關節畸形甚至功能喪失[3-7]。正常的關節腔內會存在少量的液體作為潤滑作用[8-10]。以往RA的診斷依靠RF水平檢測, 雖其具有較高的靈敏度, 但其特異度較差[11-13]。而高頻超聲則具有較高的軟組織分辨能力, 較為準確的顯示RA的滑膜改
變[14-16]。在本次實驗中, 64例RA患者均有滑膜增生, 56例
關節積液, 28例關節周圍炎癥滲出, 30例血管翳, 23例骨質侵蝕;有47例RA患者呈現不均勻低回聲, 17例不均勻高回聲。對照組平均滑膜厚度為(1.64±0.25)mm, 明顯低于實驗組的(3.52±1.12)mm,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3.106, P<0.05)。高頻超聲檢查的陽性率為100.00%, 明顯高于RF檢測的43.7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087, P<0.05)。上述表明高頻超聲對早期RA的骨性診斷較為敏感, 可多方位觀察骨性破壞情況。在本次實驗中, 隨著滑膜血流分級增加, 而滑膜動脈RI則降低, 經相關性分析表明, 滑膜動脈RI與滑膜血流分級呈負相關(r=-0.69, P<0.05);隨著滑膜血流分級增加, 滑膜動脈PI也增加但變化并不明顯, 經相關性分析表明, 兩者之間無明顯相關性(P>0.05)。RI在超聲中能夠客觀的反映病變滑膜的血流動力學異常, 能夠為治療方案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 高頻超聲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腕關節早期病變具有較高的檢出率, 更為準確的反映患者的病理改變, 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意見。
參考文獻
[1] 吳啟富. RA新診斷(分類)標準與中西醫結合治療進展// 首屆中國中西醫結合風濕病西北學術會議暨培訓班論文匯編, 2011:25-33.
[2] 宋海霞, 王全師. 高頻超聲在類風濕性關節炎腕關節早期病變中的診斷價值. 重慶醫學, 2014(7):809-811.
[3] 劉麗敏, 馬武開. 中醫藥對類風濕關節炎關節滑膜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2, 7(9):820-822.
[4] 丁呈彪, 周云. 膝骨性關節炎患者滑膜炎的發病機制及研究進展.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5, 19(51):8327-8332.
[5] 闞鵬, 劉璠, 徐華, 等. α1, 3-巖藻糖基轉移酶-Ⅴ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滑膜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 江蘇醫藥, 2015(16):1923-1925.
[6] 張靖澤. 董振華教授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經驗總結. 北京中醫藥大學, 2015.
[7] 唐璐, 張鈺, 李青南, 等. 成纖維樣滑膜細胞激活在類風濕關節炎中的關鍵作用及其靶向治療的研究進展. 醫學研究雜志, 2015, 44(6):164-167.
[8] 郭培霞, 周友龍, 張真, 等. 臭氧液對兔膝骨性關節炎滑膜炎癥的影響. 臨床麻醉學雜志, 2016, 32(4):376-379.
[9] 王雯. 臭氧治療鼠骨性關節炎滑膜中TWEAK/Fn14mRNA、IL-1β、TNF-α表達的影響. 貴陽醫學院, 2015.
[10] 劉楠楠. DDR2的相互作用分子—Vimentin在RA滑膜MMPs過分泌及FLS細胞侵襲、遷移中的作用研究. 第四軍醫大學, 2015.
[11] 呂永智, 楊慶穩. 滑膜成纖維細胞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機制中的作用. 中國獸醫雜志, 2016, 52(10):59-61.
[12] 賈淑婧. 高頻彩超對類風濕關節炎手關節病變治療前后的對照分析. 內蒙古醫科大學, 2015.
[13] 張小東, 李寶. 超聲診斷手部小關節滑膜炎的臨床應用. 大理學院學報, 2016, 1(2):62-64.
[14] 鄧梅. 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應用評價. 基層醫學論壇, 2014(5):617-618.
[15] 夏萬俊. 高頻超聲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指關節滑膜病變的價值. 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3, 23(4):2169.
[16] 馬洪, 肖麗達, 周麗儀. 高頻超聲對類風濕性膝關節炎滑膜病變的觀察.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2013, 30(5):758-760.
[收稿日期:2017-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