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娟+徐義勇
【摘 要】文章通過對中醫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各自特點的比較,探究二者融合,從而使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都能發揮其優勢,彌補不足,尋求二者的最佳契合點,構建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中醫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師承教育 院校教育 融合 中醫人才培養模式
在中醫教育中,高等中醫藥院校教育已經形成了多層次的教育體系,具有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能夠完成中醫人才的規模化培養,但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卻難以實現。師承教育強化學習中醫經典,注重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但因學生師從個人,其知識結構會有所局限,且難以規模化地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中醫人才。因此,如何遵循中醫學科特點和發展規律,將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相融合,已成為各高等中醫藥院校探究與實踐的重要課題。
一、師承教育的特點及局限性
(一)特點
在中醫發展歷程中,師承教育薪火相傳,長盛不衰。帶教老師在學生跟師過程中,通過口傳心授將中醫基本理論和臨床經驗等手把手傳授給學生,學生則通過誦讀經典及臨證方式跟師學習。因此,其特點有以下幾點。
第一,注重中醫經典,秉承傳統文化。中醫經典反映的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及學術思想的精髓,是奠定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經典著作,無論在傳統或現代中醫教育中都占有著重要地位。為夯實學生的中醫理論基礎知識,帶教老師一般都會要求學生誦讀《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等中醫經典著作。同時,“凡為醫者,需略通古今”,師承教育要求學生對古今傳統文化有充分的理解。
第二,注重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培養辯證思維。師承教育中,學生始終跟隨帶教老師,師徒互動,雙方的主觀能動性都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學生有非常多的時間能夠直接接觸病患,在臨床實踐中培養辯證思維。
第三,良師因材施教,立足言傳身教。“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師承教育中,帶教老師會根據學生的特點與特長因材施教。
(二)局限性
盡管師承教育在中醫人才培養中有著功不可沒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第一,難以博采眾長,全面發展。師承教育中,由于是跟師學習,存在學術保護的思想,一師之技、一家之言易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和中醫思維等有所局限。
第二,師承教育沒有規范化的標準和統一的制度,所授內容及教學方式都以帶教老師的個人喜好為主。
第三, 師承教育由于是跟師學習,難以規模化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中醫人才,并且師承教育往往力量薄弱,教育發展資金較少,無法在教育規模及學術創新上有所擴大和突破。
二、院校教育的特點及局限性
(一)特點
隨著北京中醫藥大學等一批高等中醫院校的建立,20世紀50年代以后,中醫人才培養逐漸形成規范化、制度化的院校教育模式,其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理念先進,形成了多層次的中醫教育體系,采用統一的教材、操作規范和技術標準,能夠完成中醫人才的規模化、標準化、規范化和制度化培養。
第二,課程設置規范,對接臨床需求,具有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第三,博采眾長,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師承教育不同,院校教育能夠大大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學生所學不局限于一師之技、一家之言,能發揮主觀能動性,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學術方向進行深入學習。
(二)局限性
盡管院校教育在中醫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第一,重理論、輕實踐,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目標難以很好實現。
第二,由于采用統一的教材、操作規范和技術標準,難以實現中醫人才培養的個性化。
第三,院校教育的教學方式易使學生學習的目的從面向臨床變成應付考試,學生機械化記憶醫學知識,中醫臨床思維欠缺,忽視了中醫原創思維的傳承與發展,偏離了中醫自身的特色和優勢。
三、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相融合的幾點實踐
基于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各自的特點及存在的局限性,如何揚長避短,取其精華,相互融合,中醫人已開始探究并付諸實踐。在努力提高中醫學專業院校教育質量的基礎上,為培養創新型、實踐型中醫人才,我校初步探索出了一條“重經典、跟名師、早臨床、多實踐”的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本著“教無類、學為先、重激勵、育特長、促實踐”的教育理念,學校成立了雙惟實踐班。為了探索高等中醫學校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2008年起,學校每年從雙惟實踐班中選拔優秀的中醫學專業學生進入中醫搖籃班,以“讀經典、跟名師、多臨床”的培養模式,強化學生的中醫思維能力,增加學生實踐經驗,提高學生臨床水平。2012年,學校積極轉變中醫人才培養的觀念,不斷地創新中醫人才培養的模式,在附屬九江中醫院的基礎上成立了九江臨床醫學院,并在九江臨床醫學院設立了中醫早臨床班。早臨床班的學生與其他普通的中醫學生相比要早一年接觸臨床,并且早臨床班實行“導師制”,為每一名學生配備一名臨床導師指導臨床學習。2014年啟動了師承實習,以直接臨床情境為平臺,以臨床案例為引導,以導師的口傳心授和學生的體會感悟為主要學習方法,實現畢業實習與師承實習有機結合,強化學生中醫思維和臨床實踐能力。為了把師承教育更好地融入院校教育,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傳承中醫知識,學校組織舉辦了“中醫大講堂”活動,自2013年起聘請國醫大師、國家級名中醫、省級名中醫等知名專家學者做客“中醫大講堂”。如邀請國家級名中醫熊繼柏主講《中醫經典學習與應用》、余天泰主講《扶陽學派理論在雜病中的應用》、鄭洪主講《危機、生機與轉機:百年中醫之變》、何曉暉主講《學內經、悟內經、用內經》、張小萍主講《傳承經驗 發揚光大——我的中醫成長之路》、熊周勇主講《我的中醫心路歷程》、唐祖宣主講《我的岐黃之路》等,鞏固了學生的中醫思想,在學生中營造了“信中醫、學中醫、懂中醫、用中醫”的良好氛圍。
遵循中醫學科特點和發展規律,從基礎教育中的“中醫搖籃班”,到專業教育中的“九江早臨床班”,再到實習教育中的“醫學生師承實習”,近8年來,我校對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的融合進行了分層探索,在院校教育中適度融合師承教育,積極探索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想融合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雖然僅僅只是嘗試性開始,但我們相信在中醫高等教育發展形勢下,這種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若應用推廣開來,會獲得教育模式的雙向共贏。
四、結語
21世紀,中醫面臨嚴峻的挑戰,但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市場的需求,目前,中醫教育已從傳統的以師承教育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向以院校教育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轉變,也正積極地探索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新格局。這種新格局在充分發揮院校教育標準化、規模化的人才培養優勢的同時,又融入師承教育的重傳統、重臨床以及因材施教等特點,使二者揚長避短,相互融合。筆者認為,將師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之中,是培養高質量中醫人才的有效途徑;構建一套科學的、合理的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也是提高中醫學教育水平,提高中醫人才質量的有力方式。隨著當代社會對中醫的深入認識,中醫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和傳播。建立健全這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培養出更多具有現代視野,能夠運用中醫理論及技能解決臨床問題的卓越中醫人才。
【參考文獻】
[1]馬驥.高等中醫藥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醫教育,2009,28(04):1-3,9.
[2]周登峰,關玲.中醫教育的思考——中醫學的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的優勢互補[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7(10):93-94.
[3]溫茂興.中醫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之比較[J].江蘇中醫藥,2005,26(10):60-62.
[4]盧傳堅,黃亮,黃秀云.中醫藥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結合模式芻議[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08):35-37.
[5]高彥彬,趙慧玲.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是培養高質量中醫人才的有效途徑[J].世界中醫藥,2013,8(02):13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