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霞



【摘 要】目的:調查我院大一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方法: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我院5171名大一學生進行調查。結果:①我院大一學生SCL-90各因子得分均低于我國大學生常模,并存在顯著差異;②單招生與統招生SCL-90各因子不存在差異;③男女生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共五個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④不同系別的學生SCL-90各因子存在顯著差異。結論:我院大一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存在性別、系別差異。
【關鍵詞】大一學生 心理健康狀況 調查研究
高職生是我國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在文化課成績、就業方向以及社會期待等方面與本科生存在區別,因此高職生歷來被視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諸多研究結果也顯示高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1-2]。我院作為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視,從學生入學起,就開展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幫助其順利度過入學適應期。本研究目的是了解我院大一學生適應期后的心理健康狀況,根據實際情況對心理教育工作方案進行調整和完善,促進我院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開展。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調查對象為山東某職業學院2015級新生5171人。有效被試4809人,其中單招生889人,統招生3920人;男生1793人,女生3016人;會計系1515人、經管系903人、機電系495人、食品系390人、建筑系467人、信息系674人、外語系365人。平均年齡在17~21歲。
(二)工具
該研究使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此量表共有90個項目,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懼、偏執、精神病性、其他10個因子,按1~5分為5級評分。
(三)數據處理
采取SPSS19.0進行統計分析。
二、研究結果
(一)大一學生總體心理健康狀況
根據SCL-90評分標準,單個因子分超過2分即表示被試在該因子上表現為陽性癥狀。
我院大一學生各因子的均分都在2分以內,表明整體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單個因子分超過3分表示有明顯心理問題或中度心理問題,共檢出192人,占總人數的4%。排在前四位的因子是人際關系敏感、敵對、抑郁、偏執(見表1)。
(二)與中國大學生常模比較
我院大一學生各因子上得分均低于常模,且存在顯著差異(見表2)。
(三)大一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單統招、性別差異
單招生的檢出人數為51人,占單招生總數的5.7% ;統招生的檢出人數為141人,占統招生總數的3.6% 。從檢出率看,單招生高于統招生,但二者不存在顯著差異。女生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都高于男生,二者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五個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見表3)。
(三)系別差異
大一學生SCL-90各因子在系別上存在顯著差異(見表4)。
三、討論
(一)大一學生整體心理健康狀況
通過SCL-90測評檢出可能存在明顯心理問題的人數共有192人,占總人數的4%。SCL-90各因子均分均低于全國大學生常模,說明大一學生整體心理健康狀況好于全國大學生水平。這一結果與張丁香等人的研究結果不一致[2]。從檢出情況看,排在前四位的依次為人際關系敏感、敵對、抑郁、偏執,與全國大學生常模結果顯示強迫癥狀排在第一位不一致。可能是因為大學生常模的樣本主要是本科生[3],也可能是本研究中的大一學生已處于第二學期,大部分學生已度過適應期,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減少,有較好的靈活性適應性。處于自我意識發展活躍期的大學生非常關注自身人際環境和關系質量,因此人際關系敏感問題成為最突出的心理困擾。在面對學業、人際關系、就業等各問題時,大一學生受經驗限制,缺乏處理方法,情緒波動大,易呈兩極分化趨勢,因此敵對、抑郁、偏執等心理問題表現突出。
(二)大一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單統招、性別差異
統招生在強迫癥狀和人際關系敏感因子上高于單招生,可能是參加高考的壓力,統招生受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比單招生要大[2],同時對自身人際關系質量的要求也比單招生高。單招生在軀體化、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諸因子的得分略高于統招生,說明單招生在處理問題時比統招生更容易產生心理困擾。但二者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與謝德光等人的研究結果不一致[1],可能是因為謝德光等人的研究并未做年級的區分,而本研究的對象是大一學生。但筆者認為我院從學生一入校在課程設置、學生管理等各方面對單招生與統招生并沒有做區別對待,同時積極開展入學適應的心理健康教育,經過一個學期學生已經融為一個整體,因此在心理健康狀況上沒有顯著差異。從各因子得分情況可以看出,男生分數均低于女生,這說明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要好于女生。這一結論符合辛自強等人的研究結論[4]。男女生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各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導致這種差異的因素除了女生因生理特征產生特有的細膩、羞澀、依賴等心理素質的影響外,還有一定的社會原因。有研究者認為,近年來就業方面男生比女生更加具有競爭優勢,這種性別差異導致了男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較為明顯[5],有研究者指出整個社會也似乎比以往更加強化了男性的支配地位[6]。
(三)不同系別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分析
不同系別的大一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各系的學習環境、文化氛圍、管理方法、專業等各方面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具有影響作用。
四、建議
首先,對男女生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深入了解各系學生存在的突出心理問題并制訂解決方案,提升系部管理水平。再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在各方面工作中的滲透,這對培養具有優秀心理品質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謝德光.高職單招生與統招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4,27(02):44-47.
[2]張丁香,顧昭明.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05):735-737.
[3]仲穩山.全國大學生SCL-90新常模構建問題研究[J].中國校醫,2009,23(03):251-253,256.
[4]辛自強,張梅,何琳.大學生心理健康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J].心理學報,2012,44(05):664-679.
[5]李芬.大學生就業中的勞動力市場排斥——社會性別視角的探討[J].當代青年研究,2007(05):59-63.
[6]周群英,周文蓮.就業性別歧視的文化機制分析[J].長江論壇,2006(03):66-6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