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諾
摘要: 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效果調查,是對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理論的探求與實踐成效的反思,然而創業教育效果的評價體系還有待完善,本研究通過長短期的效果調查和被教育主體主客觀的雙向分析,較為詳實的反映出創業教育效果,有利于糾正高職院校在創業教育中存在的認識偏差,彌補學校在創業實踐中的不足,使創業教育回歸教育本質。
Abstract: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 reflection 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owever,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long and short term effect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of the subject, the paper reflects the effe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t is helpful to correct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enterprise education,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the school in the practice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make the enterprise education return to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關鍵詞: 創業教育;效果;評價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ffect;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0-0207-03
0 引言
自1999年教育部提出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理念至今,各高校對于創業教育的探索從未停止,十余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據《2016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對全國1767所高校的43萬多名學生進行調查的結果可知有89.9%的在校大學生考慮過創業,然而創業成功率僅為2%,目前大學生創業的質量及比率依舊呈較低水平。筆者試圖通過采樣研究,加深對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效果的認知程度。
1 創業教育工作效果評價依據
目前現行的創業教育模式究竟是否能夠實現創業教育的最終目的,即激發創業熱情、培養創業興趣、營造創業環境,投身創業實踐。我國的創業教育研究起步較晚,特別是針對創業教育效果的評價指標及體系的研究,還沒有出現較為系統化、全面性的評價方法。
從目前創業教育效果的相關研究來看,學者們在評價標準的認識上存在一定爭議,傳統的評價指標主要有三種類型,分別是將創業率作為衡量標準的數據指標、創新創業競賽的成果作為標準的競賽指標和內化素養與外化行為相互轉化的能力指標。然而這三種指標類型雖然較易測量,但不足以客觀反應創業教育的實施效果,加之創業活動存在“時滯效應”,即學生從接受創業教育到真正創業需要約十年的時間間隔,因而對于創業教育效果的研究相繼產生了眾多不同視角評價體系,涉及對創業教育組織、創業環境、課程設置、師資水平、實踐成果、社會評價等多方面的評價。
筆者綜合了學者們的分析模型,提出應該以創業教育的短期目標或長期目標分別評估創業教育效果,短期目標指在一定周期內(通常為一學期或一學年),學生在接受創業教育后所形成的主觀評價指標,例如“創業認知”、“創業意愿”、“創業能力”、“創業課程滿意度”等;而長期目標是指在“時滯效應”下的較長周期內,學生在創業教育的不斷影響下所作出的行為改變,包括“創業率”、“創業成功率”、“創業績效”等能夠以數據方式客觀評價的指標。
2 高職生創業教育效果分析——以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2.1 調查方法
筆者以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群體為研究基礎,采用非概率抽樣法,結合該校教育工作實際,以大二年級接受過創業教育的學生和未接受創業教育的學生為調查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和對比分析,涉及多個專業類別;采用深度訪談法了解學校創業街中30名正在進行創業實踐的學生的實際情況與57名畢業5年內的畢業生的就業創業情況。
2.2 調查數據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72份,收回問卷635份,有效問卷621份(數據缺失值為2.2%),符合隨機抽樣的原則;樣本中接受過創業教育或培訓的學生占53.6%,未接受過任何創業教育的學生占46.4%,符合本校實行上下學期分批次進行創業的實際情況。問卷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針對學生的創業認知與意愿、創業教學的主觀評價、自身創業能力分析。運用 SPSS19.0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頻數分析、方差分析和相關分析,問卷 Cronbach α系數 0.760,問卷設計具有較高的信度。
2.3 調查分析
由于創業教育的效果存在“時滯效應”,因此在進行評價時需要形成多元評價模式,按照時間期限兼顧短期效果與長期效果,而長時期的跟蹤調查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完成,在本次的調查中,將從學生對創業教育的主觀評價與客觀測度兩個維度展開,對于長期效果的衡量以客觀指標與深入訪談結果為依據。
2.3.1 短期效果
①創業認知的對比分析。
將已經接受過創業教育課程或相關培訓的學生與未接觸過創業教育的學生對照比較,在創業認知方面,未接觸過創業教育的學生自主創業態度較為混亂(見表1),僅為47%的學生認為創業的目的是獲取利潤,出現經濟理性反常現象,而接受過創業教育的學生在選擇上更為更改,可見創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進高職生正確創業態度的形成。
②創業意愿及能力自評。
在已接受創業教育的333個調查樣本中可以發現(見表2),有87%的學生曾經產生過創業的想法,其中11%有強烈的創業愿望,暫時未曾考慮創業的學生僅占15%。可見創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創業激情,但大多數學生的創業沖動僅停留在一個虛幻的想法中,并未落到實際中,高職生個體間在創業意向高低和創業意向產生機制上存在顯著差異。這也證實了“時滯效應”的存在,學生并非在接受創業教育后會立刻采取相應的行動。
學生在經過了創業教育課程或培訓的學習后,掌握了一定的創業基本方法并樹立起一定的創業意識,在機會能力、關系能力、戰略能力方面均有顯著提升(圖1)。
③對創業課程設置的主觀評價。
6.61%的學生對于創業教育課程給予了高度評價(見表3),56.76%對創業課程感到較為滿意,此項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生對于創業課程的認可和我校創業教學工作所取得的良好成績;在創業師資認可度方面,25.53%的學生對于創業師資做出了積極評價,然而超過五成的學生持中立態度,仍有21.33%的學生對于創業教師不認可,這反映出目前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整體教學水平還有待提高。
2.3.2 長期效果
①創業成果客觀測度。
創業過程容易受到諸多復雜因素的影響,因此對創業教育長期效果實時跟蹤是極為困難的,本次研究通過對2016年度創業服務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進行分析(見表4)。從各級創業競賽的參與和獲獎情況來看,接受過創業教育的學生熱情較高,參與數量遠高于未接受創業教育的學生,且獲獎率均超過參賽作品數的50%;從創業項目孵化情況看,共孵化創業項目28項,其中有10個項目成功落地,且目前仍在成功運營,其中接受過創業教育的學生孵化成功率為45%,而未接受創業教育的學生成功率僅為12.5%。創客數量與創客空間成果已經成為衡量高校創業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標,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目前成功動作3個創客空間(1個在建)。
從創業學生創業項目的類型來看(圖2),IT(含電子商務)所占比重最高,達32%,一方面與現代電商的高速發展存在正向相關,另一方面是源于我校創業教育工作的重點在于結合專業知識開展創業教育,在專業教育中有意識的加強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培養,鼓勵學生將專業知識與創業實踐相結合,增強學生自主創業的競爭力,體現出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信息類專業的優勢。經分析,其中接受創業教育的學生的創業專業結合率為35.1%,這一結果與學校創業教育思路,可見該校的專業創業教育取得一定進展。
②創業能力形成的客觀評價。
通過與創業學生的深度訪談了解到創業實踐能夠較為有效地提升,根據李克特五點量表對已創業學生進行測試,測試結果見圖3,可見高職生的創業自我效能,創新、實踐、人際溝通等能力增多有較顯著的提升。
3 創業教育工作的不足與對策
3.1 豐富創業教育類型
高職生創業教育中存在鮮明的“自我選擇效應”,從創業意向及其產生機制存在顯著性群體差異來看,統一的創業教育并非適用于所有高職生。創業教育應當根據學生的特點與發展方向,區分學生的創業意愿,尊重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有的放矢的將有限的創業資源高效利用于創業意愿較高的學生,對于創業意愿并不強烈的學生,適度展開創業通識課程。
3.2 優化創業師資隊伍
高職院校開展創業教育,創業師資較多的是經管類專業的教師或者輔導員老師,這些老師大多理論素養普遍較高,責任意識較強,但創業實際經驗不足,照本宣科的講授創業課程無法獲得學生的肯定,限制了學生對創業的興趣,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創業教師不了解專業知識,而專業教師不懂創業,不了解經濟與市場需求,從而限制了創業教育的發展。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創業與專業互動,創業教育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中處于相對獨立的地位,缺少與專業教育、職業教育等的機融合,創業教育不是一門孤立的課程,也不是一項獨立的服務,而是在學校的整體育人體系中加以融合,分解到各門課程與活動之中,創新創業教育要建立在扎實的專業教育基礎之上,單一的、獨立的創業課程難以高效的促進高職生創業,創業教育效果和效率的提高倚重于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有機融合。
3.3 拓展創業教育渠道
充分發揮創業孵化器和創業園的實踐基地作用,建立分級孵化機制,全校學校都享有在校園創業園進行創業實踐的機會,對于接受了專業的創業教育并在校園創業園中創業成功的學生,可以提供校園商業中心作為進一步發展地場所,若有進一步的發展需求,學校還可以為其提供校外創業園區資源,最終將創業項目推入市場。
拓展創業教育平臺,整合線上線下創業資源,在線創業理論教學與在校創業實踐教學并重,增加創業實踐的比重,讓學生能夠切身體會創業,同時還應該做好創業服務工作,幫助學生增加創業感悟,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最終促進創業教育的全面發展。
盡管通過長短期的效果調查和主客觀的雙向分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創業教育的效果,但高校創業教育效果評價是一個系統工作,難以從幾個指標反映出全部教育情況,因此還需要在此方面做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 王運敏,高清波.河北高校創業教育效果的調查與分析[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4,5(2):64-66.
[2]束方銀.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創業教育效果評價—以南京大學為例[D].南京:南京大學,2013.
[3]李明章,代吉林.我國大學創業教育效果評價——基于創業意向及創業勝任力的實證研[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5: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