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遠峰
【摘 要】本文對我國煤中砷的含量、分布及賦存狀態進行了綜述。我國煤中砷的平均含量雖然不高,約為5mg/kg,與世界平均水平接近。但煤中砷含量分布差異極大,有些地區煤中砷含量高達35000mg/kg。本文重點介紹了幾種煤中砷排放控制技術,分析討論了煤燃燒前、燃燒中、燃燒后的砷排放控制技術的優缺點。指出動力配煤技術與電除塵對砷排放控制的作用較為顯著。
【關鍵詞】煤中砷;賦存狀態;砷排放控制
【Abstract】The abundance,distribution and modes of occurrence of arsenic in chinese coals are summarized.In china,the average arsenic content in coals is estimated to be 5mg/kg,this result is close to the world value.However,the arsenic content has great diffence in some region,it could be 35000 mg/kg.We introduced some technology of arsenic control,and analyze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Finally,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oalblending technology and arsenic emission control technology are remarkable.
【Key words】Arsenic in coals;The modes of occurrence;Arsenic emission control
0 引言
砷是一種有毒有害物質,具有極強的致癌性,其+3價氧化物As2O3又名砒霜,有劇毒。砷污染與重金屬污染相似,具有長期累積性。有研究表明,高砷煤礦區或燃煤電廠周圍土壤與空氣中的砷含量高于其他未污染地區[1]。我國曾發生過多起因燃煤引起的砷中毒事件[2]。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和國際癌癥研究機構(LARC)已經將砷確定為第一類致癌物質,我國也在2005年頒布的《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中對飲用水中砷的濃度做出了規定。砷污染給環境和人類健康帶來嚴重危害,其防治問題不容忽視。
1 燃煤砷污染控制技術
1.1 我國煤中砷含量及分布
許多研究者對我國煤中砷的平均含量進行了估算,估算結果約為5mg/kg,與世界平均水平相近[3-5]。但我國煤中砷含量分布差異極大,有的地區煤中砷含量高達35000mg/kg。目前已探明的高砷煤礦區主要集中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云南、貴州、四川、重慶等地,而其他地區煤田砷含量大都低于5mg/kg。造成這種分布不均是由于煤炭在形成時的成煤物質與成煤環境等地質條件存在差異[6-7]。高砷煤在使用過程中會造成更嚴重的危害。
1.2 燃煤砷污染控制技術
目前國內外對燃煤砷污染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燃燒前控制、燃燒中控制與燃燒后控制。
燃燒前控制技術主要是煤炭洗選技術與動力配煤技術。煤中砷的賦存形態十分復雜多樣,Finkelman認為,煤中砷主要以無機態的形式與黃鐵礦結合[8]。趙峰華等也認為煤中砷主要是硫化物態砷,存在于含砷黃鐵礦中[9]。郭欣等在煤樣的連續浸取實驗中也發現,砷主要以硫化物結合態存在[10]。根據Finkelman,王文峰等人研究,煤中無機態的砷大部分可以被脫洗,脫洗率可達70%[8,11]。煤炭洗選技術優點在于降低煤中砷的同時可以降低煤中硫的含量,但其脫洗率與煤中砷賦存狀態密切相關,對于有機態砷無法洗脫,甚至會造成砷富集現象[12]。
動力配煤技術是指將不同種類的煤按一定比例混合,通過改變燃煤的品質特性,使各煤種充分發揮優勢,達到最佳狀態。動力配煤可以降低混煤中的砷含量,對于燃煤砷排放有良好的控制作用。但動力配煤技術涉及廣泛,系統復雜,對燃煤砷排放的控制也尚不成熟,仍需不斷研究完善。
燃燒中砷排放控制方法主要是使用鈣基材料進行混合燃燒。鈣鹽可以與煤炭燃燒釋放出的砷化合物進行反應,生成穩定的鈣砷化合物。張軍營等在利用氧化鈣對煤中砷揮發性的抑制研究中得出,氧化鈣對煤中砷的抑制效果明顯[13]。但砷又殘留在燃燒殘留的底渣之中,目前對于底渣的處理仍存在問題。
燃燒后砷排放控制方法主要是依靠除塵系統。大量研究表明,煤在燃燒后,其中的砷主要以氣相狀態的As2O3形式存在,隨著溫度的降低,As2O3與飛灰發生復雜的反應,生成物可以附著在飛灰等細小顆粒的表面[14-16]。根據這一規律,除塵器在捕集煙氣中的飛灰顆粒物的同時也可以起到降低砷排放的作用。國內一些大型電廠的靜電除塵器的除塵效率可達到97%-99%左右,其砷的捕獲率為96%[17]。因此,除塵器的飛灰捕集效率對燃煤砷排放的抑制作用十分重要。這種方法的優勢在于除砷率高,而且是在已有設備上進行,操作便捷,可以作為砷排放控制的重要手段。
2 結語
煤中砷的排放是環境中砷的主要來源之一,砷具有極強的毒性與長期累積性,其危害不容小視。但我國每年的煤炭產量與煤炭使用量的數額十分龐大,大量的砷在煤炭開采與使用過程中進入環境,危害人類健康,甚至導致地方性中毒事件。因此研究煤中砷污染控制十分重要。
煤中無機態的砷在脫洗過程中可以被大量清除,但需要注意洗煤后的廢水處理,謹防二次污染。動力配煤技術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煤中砷的含量。
燃燒中砷排放控制技術與燃燒后砷排放控制技術目前仍存在諸多不足,還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
【參考文獻】
[1]吳攀,裴廷權,馮麗娟,等.貴州興仁煤礦區土壤表土與沉積物中砷的環境調查研究[J].地球與環境,2006,34(4):31-35.
[2]金銀龍, 梁超軻,何公理,等.中國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調查[J].衛生研究,2003, 32(6):519-540.
[3]王明仕,鄭寶山,胡軍,等.我國煤中砷含量及分布[J].煤炭學報,2005,30(3): 344-348.
[4]姜英,傅叢,白向飛,等.中國煤中砷的分布特征[J].煤炭科學與技術,2008,36(2):101-104.
[5]鄭劉根,劉桂建,CHOU Chenlin,等.中國煤中砷的含量分布、賦存狀態、富集及環境意義[J].地球學報,2006,27(4):355-366.
[6]丁振華,鄭寶山,R.B.Finkelman,等.黔西南高砷煤的分布及地球化學特征研究[J].地球化學,2000,29(5):490-494.
[7]李大華,陳坤,鄧濤,等.中國西南地區煤中砷的分布及富集因素探討[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2,31(4):419-422.
[8]R.B.Finkelman.Modes of occurrence of potentially hazardous elements in coal: levels of condence[J].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1994,39:21-34.
[9]趙峰華,任德貽,彭蘇萍,等.煤中砷的賦存狀態[J].地球科學進展,2003,18(2): 214-220.
[10]郭欣,鄭楚光,賈小紅.煤飛灰中砷的形態特征[J].燃料科學與技術,2004,10(4):299-302.
[11]王文峰,秦勇,宋黨育,等.煤中有害元素的洗選潔凈潛勢[J].燃料化學學報, 2003,31(4):295-299
[12]王明仕,鄭寶山,R.B.Finkelman,等.煤中砷賦存狀態與其脫洗率的關系[J].燃料化學學報,2005,33(2):253-255.
[13]張軍營,任德貽,鐘秦,等.CaO對煤中砷揮發性的抑制作用[J].燃料化學學報, 2000,28(3):198-200.
[14]魯靜,孫俊民,趙承美.煤中As的賦存狀態及其在燃燒過程中的轉化[J].煤田地質與勘探,2003,31(5):6-9.
[15]蘇華美,王智,劉志斌.煤燃燒過程中砷的析出規律[J].黑龍江科技學院學報, 2013,23(3):254-257.
[16]張建平,王運泉,張汝國,等.煤及其燃燒產物中砷的分布特征[J].環境科學研究,1999,12(1):28-34.
[17]羅春廣,馬熙華.燃煤砷污染及控制技術研究現狀[J].內蒙古環境科學,2008, 20(1):62-65.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