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 雷芬芳 陳紅濤
【摘 要】目的:探討合適的《護理學基礎》課程考試模式。方法:分析傳統的考試模式存在的問題,根據《護理學基礎》課程特點,提出考試模式改革的方案。結果:改革《護理學基礎》課程考試模式可促進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的改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結論:改革課程考試模式,增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符合培養高素質、復合型護理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護理學基礎;課程考試;改革與實踐
現代考試的思想主張采用綜合的、靈活的、相對的評分辦法,以檢測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1]。《護理學基礎》是護理學科的基礎,是護理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主干核心課程之一,是培養護生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關鍵課程。為了克服以往考試模式的不足,改變《護理學基礎》課程考試單一,內容教材化,試卷分析形式化的情況。我們從2015級大專護生開始,對《護理學基礎》課程考試進行了改革探索,現介紹如下:
1 傳統的《護理學基礎》課程考試模式存在的問題
《護理學基礎》課程共開設兩學期,每學期期末進行一次理論考試,每學完一項護理技能就考核一次,理論考試多注重對記憶性內容的考核,對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考核較少,容易造成學生死記硬背,平時不看書,考前熬夜突擊的廣泛現象[2]。技能考核總次數多,但相互關聯性小,學生總是學一個、考一個、忘一個,到課程結束時往往只記住了最后考核過的一兩項護理技能。
2 改革措施
2.1 理論考試改革
教師仔細研讀《護理學基礎》教學大綱,并結合當年度的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證考試大綱內容,考前一至兩周由3~5名教師分別擬定1套完整的試卷,上交學校教務處,再由學校教務處隨機抽出一套試卷進行考試。試題多采用模擬護士執業資格證考試的案例式試題,注重考核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護理實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每學期期末考試卷面總成績為100分,學生實際所得卷面成績乘以60%計入期末總成績。
2.2 護理技能考核改革
調整《護理學基礎》理論課時與實驗課時,增加實驗課時比例,適當減少單項護理技能考核的次數,將常用的23項護理技能劃分為生活護理、清潔護理、排泄護理、用藥護理等幾個模塊,學生每學習完一個模塊的內容之后進行一次階段性考核,采用小組抽簽的形式進行,要求每位學生從學習模塊中隨機抽取一項護理技能作為考試項目,考核時采用模擬醫院招聘考試的形式,一人考試多人評分,考核內容包括用物準備、考試態度、操作流程、交流溝通、用物處理等多個方面。每學期期末開設2~3個綜合性實驗,每個綜合性實驗至少涉及2~3門課程、包括2~3個單項護理技能操作,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練習,教師只在關鍵處給予引導和啟發,考核成績實行同組同分,考核結束后進行小組成員自評、小組成員互評、教師點評,綜合考核學生操作程序、協作能力、應變能力等綜合素質[3]。在部分護理技能操作中設置考核關鍵點,如有效輸氧、安全輸液……如果學生在考核過程中未體現出考核關鍵點,當次考核成績記0分或重考合格后記60分。將多次技能考核成績之和除以考核次數,即為技能考核成績,再將技能考核成績乘以30%計入期末總成績。
2.3 平時考核更細化
學生的平時成績由學生的出勤率、遲到、曠課、早退、課堂回答問題、書寫實驗報告等多方面情況所組成,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態度,總分10分,計入期末總成績中,學生平時成績低于6分者,期末總成績酌情倒扣分,以促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重視平時學習。
3 體會
改革課程考試模式是教師開展教研教改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4],通過對《護理學基礎》理論考核、技能考核及平時考核的改革,增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有助于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的改變,由考前突擊學習轉向注重平時學習,引導學生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把每學期期末考試的壓力減小,從而降低學生期末考試時的作弊動機,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護理學基礎》課程考試模式改革對護理教師提出了一定的挑戰,教師需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對教學內容和考核模式進行討論、分析、摸索和評價,并不斷調整和完善教學方法和考核模式,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師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錢厚斌.創新人才培養視界的高校課程考試改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9(5):145-147.
[2]王艷萍,蔣滿鳳,金錦花.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分析及防范作弊的舉措[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1,11(20):93-96.
[3]雷芬芳,鄧翠珍,趙亞珍.護理專業綜合性實驗教學模式的構建[J].護士進修雜志,2011,2(10):216-218.
[4]龔雙江.中等職業教育教研工作的方式與方法芻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4(11):56-60.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