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祥++周燚++魯紅學 鄧建新 馬東方
摘 要: 植物檢疫學是植物保護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選修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作者根據近些年的教學經驗,對該門課程教學進行探索與實踐,包括教學內容的選定、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新形勢下教學模式的改革等方面,旨在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關鍵詞: 植物檢疫學 課堂教學 改革與實踐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逐漸增加,檢疫性有害生物傳播頻率隨之加快,植物檢疫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為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部分農業高校先后開設植物檢疫學這門課。筆者根據多年來的教學實踐活動,對該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及開設的必要性、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新形勢下教學模式的改革等方面進行探索,以期為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提供重要的參考。
一、課程開設的必要性及教學內容的選定
1.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總方針的深入貫徹執行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植物檢疫工作逐漸得到重視,任務日益繁重,對植物檢疫工作人員的需求量及業務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目前,農產品國際貿易迅速發展,為有效減少有害生物的入侵,保護當地農產品的安全持續生產,各國通過不斷強化植物檢疫法律意識,提高檢驗檢疫技術措施,保障進口農產品對本國利益的安全。發達國家常將植物檢疫條款作為貿易壁壘來使用,阻礙我國特色農產品的國際交易,例如萊陽魯花生、山東鴨梨、新疆哈密瓜、陜西大紅棗等。我國植物檢疫工作對保護我國農林業的安全生產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得到高度重視,各港口、機場及車站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執行隊伍,以防止有害生物的入侵給我國農林業生產造成重大的危害。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使學生較系統地理解和掌握植物檢疫學的基礎知識和理論,并靈活運用相關理論解決生產實踐中的一些問題,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值得長期思考與探索。
2.課程教學內容的選定
植物檢疫學是高等農業院校植物保護專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系統地掌握植物檢疫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及學科的發展動態,了解植物檢疫相關的法律與法規,熟悉重要危險性檢疫有害生物的分布概況、傳播特點及檢驗檢疫措施。在教學過程中,以教材為藍本,結合當前學科形勢變化的特點,圍繞國家對出入境檢疫性有害生物名單的修訂和檢疫工作的需求,選定教學內容和重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將植物檢疫學的教學內容分為“通論”和“各論”兩部分,在“通論”部分,向學生介紹植物檢疫的概念定義是什么?檢疫性有害生物具有哪些重要特征?與傳統植物保護工作性質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要開展植物檢疫工作?植物檢疫工作的理論依據有哪些?重點介紹植物檢驗檢疫工作的具體方法措施。在“各論”部分,著重選取一些經典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對外檢疫對象和國內檢疫對象的病害、蟲害和雜草,例如:葡萄霜霉病、大豆晚疫病、棉花黃萎病、香蕉枯萎病、柑橘黃龍病、松材線蟲、紅火蟻、柑橘實蠅、菟絲子、加拿大一枝黃花等。
二、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筆者所在的院系已向植物保護專業學生開設植物檢疫學這么課程長達十余年。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的課堂“填鴨式”講授為主,這種教學模式相對比較枯燥,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較難長時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鍛煉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無法滿足新形勢下社會對高新科技人才的需求。
1.教材的滯后性
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的主體,是進行教學活動的基本工具,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的標準。現代高新科技的迅速發展,新的科研成果如春筍般不斷涌現,這就要求教材不僅涵蓋本學科的基礎知識,還反映學科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在這種指導思想下,筆者在備課過程中,主要選擇南京農業大學許志剛教授主編的面向21世界課程教材《植物檢疫學》(第一版)作為課程的主要教學藍本。該本教材的結構安排合理,前面為基礎理論知識,后面為各論部分,內容通俗易懂,便于教師的備課和學生的自學。但是,這本教材從出版到現在將近10年,難以體現近些年來該學科的發展動態和研究成果。
2.教學標本的缺乏性
教學標本是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素材,讓學生直觀認識和了解檢疫性有害生物的特征,加深學習印象。豐富的教學標本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教學標本缺乏是植物檢疫學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檢疫性有害生物在國內尚未發生或小范圍內發生,分布是很小的,很難獲得真實標本,實驗課難以開展。
3.課程考核的方式不靈活
傳統的考核方式主要為筆試,而且通常以一次考試成績來評判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學生憑借短期的記憶突擊和應付考試,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能有效考核學生對該學科的思維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
4.教學隊伍的配備不完整
植物檢疫學的教學對師資結構要求較高,需要有跨學科和研究背景的教師隊伍,需要對植物病理學、昆蟲學、雜草學和檢疫法規均有較深的研究經歷。當前該門課程的教學,專門從事植物檢疫方向教學的教師較少,大部分是植物病理學、昆蟲學或微生物學背景的老師承擔,知識結構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新形勢下教學模式的改革
針對上述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筆者結合近些年的教學經驗,進行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改革。
1.理論教學和案例分析相結合
植物檢疫學課程的理論部分偏多,涉及植物檢疫的概念、法律法規及有害生物風險評估,學生理解困難,學習興趣不濃。面對這一情況,筆者在備課時,收集大量案例,將理論知識和案例相結合,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例如:給學生觀看柑橘黃龍病的視頻,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自學該部分內容。柑橘黃龍病最早是在哪些國家報道?后來是如何傳到我國,現在分布在我國哪些省市?柑橘黃龍病在田間有哪些典型癥狀,如何準確識別?柑橘黃龍病在田間的傳播有哪些特征?柑橘黃龍病的檢驗檢測方法有哪些?柑橘黃龍病的綜合防治措施有哪些?通過視頻的播放,引導學生思考,柑橘黃龍病的發生、分布、危害、傳播、檢驗檢疫和綜合等知識系統地傳授給學生。再例如:給學生播放水葫蘆的視頻,讓學生思考水葫蘆為什么會從國外傳到我們國家?為什么水葫蘆在我們國家會大量繁殖,泛濫成災,而在國外并沒有成為有害生物?水葫蘆的綜合防治有哪些措施?通過水葫蘆視頻的學習,讓學生從理性上認識植物檢疫工作的重要性,因為外來物種引入工作的疏忽,考慮的不周全,導致水葫蘆成為我國的外來入侵有害生物,對我國生態、經濟等造成重大的危害,告訴學生在引進外來物種時,一定要全面分析和論證,注意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生物天敵的不同等因素。
2.拓展和豐富教學內容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除了全面吃透教材之外,必須利用其他網絡資源,盡可能體現近些年新的研究成果和相關的法律法規、使用方法,并將重要的資料信息推薦給學生,如《植物檢疫》學術期刊、美國農業部官方網、美國動植物檢疫局網、中國農業信息網、中國植保植檢網、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官網和國內進出口檢驗檢疫局官方網站,這些網站能及時向學生傳遞學科發展的重要信息,讓學生了解本學科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動態,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
3.考核方式的改革
以往的考試以筆試為主,以名詞解釋、填空題、選擇題、簡答題和綜合題等題型為主,側重于學生的記憶性考核,有的學生不上課,憑借死記硬背也能得到較高的分數,此成績不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效果,也不能體現出學生的個人能力。筆者在安排考試方式中,適當增加平時成績的比重,由原來的20%提高到30%,增強考試題目的綜合性和靈活性,注重考查學生的專業分析能力。除此,教學過程中適當安排部分章節為學生的自學內容,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主題內容制作PPT課件,并安排時間匯報,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最后,對實驗成績也加強要求,加大實驗成績在總成績過程中的比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
[1]唐曉琴,盧杰.《植物檢疫學》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1,28:169-170.
[2]吳國星,高熹,朱家穎,等.《提高植物檢疫學實驗教學效果探索》[J].科技創新導報,2010,36:151.
[3]張笑宇,胡俊,周洪友,等.《植物檢疫學》教學模式改革體系[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2):57-59.
資助項目:2015年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201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