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明秀
【摘要】鑒于文秘崗位自身的綜合性、服務性、樞紐性等特點,以及現代企事業單位對行政文秘人才的實際需求,在行政文秘專業實施通識教育改革勢在必行。這不僅可以彌補當前國內對該專業進行通識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研究的不足,同時可以有效推進行政文秘專業內涵建設、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為學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通識教育;行政文秘;專業建設;改革與實踐
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秘書人才是高校行政文秘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目標。近幾年來,行政文秘專業招生和就業并不樂觀,究其原因,人才培養模式不合理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國傳統文秘專業教育過分強調針對性,開設課程偏重黨政機關工作,專業口徑窄,導致學生知識結構不合理,嚴重影響了畢業生的適應能力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鑒于文秘崗位自身的綜合性、服務性、樞紐性等特點,現代企事業單位行政文秘人員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掌握一定的會計學、經濟學、管理學、行政學以及法律、保險、稅務等基本常識,能參與組織管理。同時,在我國中小企業中,行政文秘的分工也不是很細,往往要求行政文秘是“多面手”,集辦文、辦事、辦會、溝通協調、統計、財務、人力資源管理等多種工作于一身。因此,在行政文秘專業實施通識教育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一、科學定位行政文秘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在行政文秘專業實施通識教育模式改革的前提是準確進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即行政文秘專業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還是研究型人才。很顯然,根據崗位特殊性,行政文秘專業人才應定位為應用型人才。應用型行政文秘人才培養模式強調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對學生實施綜合性的職業教育,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注重綜合素養的提升,培養吃苦耐勞、樂于奉獻和勇于創造的品質。即更強調學生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溝通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以使畢業生較快適應崗位需求,并具備一定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把行政文秘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應用型,既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也符合行政文秘專業自身發展的實際需要。它使得行政文秘人才的培養更加貼近社會需求,更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的訓練,更能凸顯文秘專業的特色,更好地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二、構建行政文秘專業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在行政文秘專業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中,首先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對關系。一是工具性與普適性的關系。通識教育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廣博的知識基礎和選擇空間,使學生能從中習得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培養批判態度和反思精神,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和擔當未來社會責任的公民。據此理念設置的課程,必須摒棄狹隘的專業視野和工具訴求,而要具有某種普適性。二是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關系。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關系問題實際上是學生選課自由程度的問題。通識教育既要對學生的選擇做出某種限制,同時也要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權。當前通識課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必修課程比例過大,學生的選擇空間相對不足。通識教育目標的實現有賴于學生享有充分的課程選擇權。因此必須對已有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擴大學生的自主選擇空間。在各個領域內開設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課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愛好進行選擇。三是一致性與差異性的關系。各高校開設通識課程時過度強調了課程設置的一致性,而學校特色的發揮不是很充分。因此,如何在保持一致性的基礎上擴大學校設置通識課程的權力,發揮學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建構各學校的特色,值得我們認真考慮。
鑒于此,行政文秘專業通識性課程體系的構建可以具體按照以下途徑實施:一是設置文化學科課程——例如中國文明文化史和西方文明文化史、中外歷史經典研讀、文學名作與寫作訓練等。旨在讓學生對中西文明的發展歷程有整體的理解;使學生學會用歷史的方法、以歷史的眼光認識事物;從而較深入地了解人類文明的歷史演變和文明多元發展、沖突、整合及其在當代的意義,同時提高解讀文本和寫作能力。二是設置社會科學課程——例如財務管理、投資理財等、營銷學、管理心理學、危機管理等課程,使學生熟悉社會科學的一些主要概念和方法,以加強對當代人類行為的理解,正確認識和處理現代社會面臨的問題。教學方法上,則借助于某個學科的某些片斷,通過短暫的學術探索,讓學生接觸到這個學科的研究方法,而不是讓學生學習經過簡化的、較為完整的學科概論或常識。 三是設置數學和邏輯學課程——通過基礎高等數學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數學發展中的重大時間及數學家的創見和發明,了解數學的文化功能和思想價值,以及對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意義,尤其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邏輯學課程則是讓學生學會如何正確地進行推理和論證,并能夠識別和反駁錯誤的推理和論證,提高思辨能力。四是設置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課程——音樂、戲曲表演、繪畫賞析、影視欣賞、書法、社交禮儀、演講口才、攝影攝像等。培養學生對文學藝術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力、想象力、表現力,提升人際溝通和交流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綜合素質。五是設置拓展性訓練課程——創新創業訓練以及社會實踐類課程、校園文化活動以及各類講座等,拓展學生的崗位適應范圍以及社會適應能力。以上五個模塊的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旨在向學生展示人類的基礎性學問與精神實踐領域中的問題及其思考和探索之路,展示人類社會文明歷史進程中的重大演變和人類當代狀況的基本性質,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拓寬其思想視野,提高其精神感悟能力,并引導學生形成關懷天下、文化自覺與學術探討之精神。
三、推進通識教育與行政文秘專業教育的融合發展
實施通識教育改革,并不意味著要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分離或弱化行政文秘專業的專業教育,而是要推進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融合發展,齊頭并進。
首先,要創新通專融合的模式。為避免“通專分離”,可以在通識教育部分盡可能地滲透專業理念,在專業教育部分盡可能嵌入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使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在理念層面緊密契合。在通識教育中滲透行政文秘專業的相關理念,是實現通識教育專業化的前提,要將通識教育整個納入行政文秘專業培養體系中去考慮,將通識教育的內容與專業理論、專業技能相銜接,同時避免重復和過度偏離。而在專業教育中嵌入通識精神則要在專業必修課、選修課等甚至教學方法上都要注重通識教育元素、通識精神的嵌入,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對專業課的理解、消化和創新。
其次,可以嘗試采取“滲透+互動”的教學方法。滲透式教學使通識教育滲入到行政文秘專業教育中,在專業教育中體現更多的通識能力訓練。方法上可以像專業課一樣采取小班教學的方式,將通識類課程提高到與專業課程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師可以通過精心設計閱讀作業、思考與討論的主題,激發學生的靈感,通過知識滲透和共享提高學生人格修養和獨立的人格意識,這種訓練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互動式教學則是專業教育中挖掘通識能力的有效手段,其旨在將知識滲透到日常學習中,采取小組討論、情景模擬等方式,讓學生通過鮮活的案例和生活的體驗,去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可以有效挖掘專業教育中的通識內涵,提煉專業教育中的通識理念。
此外,要實現通專融合,還要在教育中孕育綜合性的科學精神,并且將這些精神內涵轉移到整個大學的學習階段中。這個學習階段,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學習,也應該延伸至各項實踐活動和能力訓練之中。為實現高等教育行政文秘專業通專融合教育改革的效果,還要注重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科學與平衡,不能過度強調專業學習的目的性和實用性,更不能以偏頗方式去評價專業人才培養的效果,要重視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使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能夠真正有機地結合。
總之,在通識教育背景下推行行政文秘專業建設的改革與實踐,可以彌補當前國內對該專業進行通識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研究的不足,有效推進行政文秘專業內涵建設、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使學生在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培養完善的人格和職業氣質,提高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自由發揮個人潛質,增強社會適應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其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本論文是天津科技大學“青年教師創新基金”(項目編號2014JXC15)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蔡映輝.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問題及改革對策.高等教育研究,2004(11).
[2]李會春.中國高校通識課程設置現狀研究.復旦教育論壇, 2007(5).
[3]陳澍.高校文秘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黑龍江社會科學,2013(6).
[4]高圓圓.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融合實踐中的障礙與改革路徑.教育探索,2016(5).
[5]郭麗萍.國內通識教育改革的探索與實踐.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