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艷
摘 要: 本文通過對“雙證融通”課程標準與國家職業標準相融合進行深入研究,在開展調研的基礎上,對課程標準、課程內容、教學模式、情境教學進行具體實踐,供其他課程參考。
關鍵詞: 高職院校 雙證融通 課程教學 改革與實踐
“雙證書”制度是指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一種理想的人才培養模式。職業教育實施“雙證書”制度的目的在于通過對教學、管理、體制等各方面的改革,努力消除或減弱這兩種證書的差異、增強兩者的一致性和兼容性,實現“雙證融通”。
筆者參與了電機維修選修課程的教學改革,對改革的過程闡述如下:“雙證融通”主要是課程標準與國家職業標準、企業生產崗位標準的融通,通過制定融入維修電工國家職業標準、企業電氣專業工作崗位標準的課程標準,規范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具體過程如下:
一、制定融入維修電工國家職業標準、企業電氣專業生產崗位標準的課程標準,規范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
課程標準是規范性文件,在內涵上融入維修電工國家職業標準與企業電氣專業工作崗位標準,以滿足企業與社會要求、適應學生就業需要,可以對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加以規范與約束。
課程標準將課程定位、適用的生產崗位、需要掌握的知識與技能、須達到的水平、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資源、應完成的工作任務、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方法、評價機制等涵蓋教學環節的所有事宜進行詳細說明與規定,明確學生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達到什么水平、如何鑒定達到什么水平,為開展正常的教學活動打下堅實基礎。
(1)課程理念:為實現“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的目標,該課程運用現代教學理論進行教學的創新實踐,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創新精神,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生在知識的形成與運用過程中發展知識與技能、情感與價值的目標要素,實現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一體化、學習目標與生產目標一體化的課程教學目標。
(2)適用崗位:課程為生產、制造、加工等企業的電機檢修、運行崗位及相近生產崗位服務,未來職業發展為電氣專業技術、管理崗位。
(3)課程目標定位:掌握電機工作原理、參數計算等理論知識,以及電機檢修標準、制作標準、運行倒閘操作標準、安全注意事項等專業知識;具備電機檢修與制作技能、倒閘操作技能、組織管理、團結合作、學習創新等能力;形成遵守紀律、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良好素質。
(4)課程內容:以某鋼鐵公司熱連軋生產線加熱爐區為一個完整的案例,引入生產現場電機的檢修、運行操作工作,使學生感受到所學知識的真實性,是有意義的學習。
首先案例引入,對某鋼鐵公司熱連軋生產線加熱爐區電氣專業的設備、崗位、組織、人員分配進行介紹。根據企業設置電機檢修崗位、電氣運行操作崗位的實際情況,教學內容具體如下:
《案例引入》包括生產線總體概況、以電氣為主的生產線總體工藝、生產車間與人員組織管理。任務一:辦理電機檢修開工手續;任務二:電機解體檢修(涵蓋拆卸、解體檢修、修后試驗、安裝調試的全過程);任務三:辦理電機檢修結束手續;任務四:電機的啟停倒閘操作;任務五:電機的巡回檢查;任務六:電機異常的分析與處理。
二、構建教、學、做一體化的行動導向教學模式。
職業教育的教學是一種“有目標的活動”,強調“為了行動而學習”。職業教育的教育屬性要求職業教育的教學過程應盡可能與職業的工作過程具有一致性,以便獲得完整的職業行動能力。為此,筆者以行動為導向,設計、開發、實施了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
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以情境教學為主,強調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實施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習得不僅包括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兩部分,而且包括具體的知識及其所承載的價值觀這兩部分在內的工作過程知識,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掌握未來職業生涯必備的三種能力,即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實踐的主人,教師只是實踐的組織者、設計者、指導者,師生之間是平等對話的關系,在自由的氣氛中,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理解掌握知識,再在個人的努力或團隊的配合下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所學知識得到鞏固提高。每位學生都在快樂學習、感悟學習、收獲學習,學習開始變成了學生內在需要的、自律的行為。
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的特點:1.提出任務:教師根據實際生產過程,提出任務。2.制訂計劃:學生根據任務要求通過教材、參考資料、互聯網等渠道搜集相關的信息和資料,并對收集到的信息和資料進行分析、比較,針對教師提出的任務制訂方案。3.實施任務:學生將制訂的計劃付諸實際行動,完成工作任務。4.考核評價:對任務完成的情況進行評價,采用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要評估成果,又要評估過程。
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采用教、學、做一體化的項目教學、案例教學、仿真教學與現場教學等教學方法,實現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與能力的目標。
三、創設一體化的教學情境。
職業教育教學是“情境中心”的。情境可以是對實際職業情境不經加工而直接移植的具有典型意義的學習情境,即“真實的再現”,也可以是對實際職業情境經過加工構建的更具普遍意義的學習情境,即“真實的虛擬”,本質是創設一體化的教學環境,創設與項目、案例、問題、任務相關的學習情境。
筆者在課堂通過模擬企業的手段,積極營造一體化的教學環境,采用板書、PPT、電機檢修與制作的實況錄像、生產現場帶來的電機、生產工具、安全帽、安全標志牌等為教學手段,開展情境教學;布置的工作任務為生產崗位每天的實際工作內容,如辦理電機檢修開工與結束手續、電機解體檢修、電機啟停倒閘操作、電氣設備巡回檢查、電機異常分析與處理方法等。具體如下:
(1)人員管理情境:在人員管理上模擬企業。將全班人員分成學習小組,每組10人左右,設立組長1名,組長負責召集組員共同學習、共同完成任務、共同自主評價。
(2)學習環境情境:在學習環境上模擬企業班組模式,課桌按檢修臺式進行擺放,一組一臺,每組、每人位置固定。
(3)教學資源情境:教學資源是從工廠借來的使用過的交直流電機、電機檢修與制作工具、電機檢修規程、電機運行規程、電氣安全規程、工作票、操作票、安全標識牌、安全帽等,以及在生產現場錄制的電機制作、電機解體檢修錄像片各一部,課堂充滿企業氛圍。
(4)教學過程情境:教學內容與工作內容基本相同,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基本吻合,布置的工作任務為生產崗位每天都在進行的實際工作內容,但比實際要簡單,如辦理電機檢修手續、電機解體檢修、電機啟停倒閘操作、電機巡回檢查、電機異常分析與處理等,任務完成的評價打分也與生產實際一樣按標準、及時打分,結果公示。
(5)延伸學習情境:電機、工具等教學資源,由學生帶回宿舍,利用課余時間進一步學習,完成工作任務,將學習情境從教室延伸到宿舍,開通教師答疑熱線電話24小時服務,學習情境全天候、全方位,緊緊圍繞在學生周圍。
(6)由于職業院校不可能在規模上、在數量上對真實環境一比一復制,因此,在校外建立兩個實訓基地。待項目結束、課程結束,在學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接受良好的職業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后,教師帶領學生走進生產現場,由企業組織進行現場教學,真刀真槍地鍛煉,使學生受到實際職業情境的訓練,獲得完整的電機檢修、制作、操作方面的實踐知識。
事實證明,情境教學對學生主動獲取信息、構建屬于自我的新的知能結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尤其是現場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強的激勵作用。
四、結語
通過采取以上措施,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行動,學習電機檢修、運行崗位的技術標準與成熟技術,在反復的實踐中習得理論與專業知識,掌握職業綜合能力,課程結束后,基本具備上崗條件,經過短暫的適應,可以很快進入角色、獨立工作。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5).
[2]劉邦祥,吳全全.德國職業教育行動導向的教學組織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05):51-53,55.
[3]徐涵.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8,(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