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群
摘 要:近年來,隨著社會對復合型、高素質、全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等教育,這個高級人才培養的基地也在大力宣傳通識教育重要性的同時,不遺余力將素質教育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全國高等學府大力推行通識教育的同時,人們似乎忽略了一個同樣重要的教育,那就是自由教育。因為,就教育類型而言,通識教育重點培養知識廣博、高素質、有教養、人格追求完滿并且全面發展的通才,而自由教育是一種廣泛和更寬容的職業教育。本文作者在詳細分析了兩種教育的相同和不同的前提下指出,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關系。前者是對后者的繼承和超越,對后者有所舍棄和發展。無論是自由教育還是通識教育,高等教育都必須以“和諧發展人”為培養目標。
關鍵詞:通識教育;自由教育;高等教育;人才
眾所周知,通識教育是近十多年來國內外高等教育針對許多高校教育長期存在的過細的學科分類、過窄的專業設置、學生知識面窄、文化素養不高以及教育質量難以提高等問題而進行的教育改革。雖然,這種改革始于20世紀90年代,但幾十年來,在各大高校都在強調將人才培養理念從重視人才的專業知識向重視人才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方向轉型的過程中,一個問題凸現出來,那就是課程多而雜,讓學生身心疲憊的同時不但沒有較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而且還扼殺了學生自由發展的天性,封閉了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因此,在開展通識教育的同時我們應該不忘過去自由教育的精神實質,畢竟它倡導的是個人身心的自由發展和最純、最善良品質的養成,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和鑄就。
一、通識教育的實質
何為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是美國的一教授在19世紀首先提出來的。起初,它曾被譯成“通才教育”或“普通教育”。最初的通識教育誕生于美國大眾化階段的高等教育領域,其主要其目的是培養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學子,在培養他們具有較扎實且全面的專業基礎上,努力將他們培養成在各方面全面發展的人。近幾十年來,全世界各個高等學府的學者和精英都將通識教育作為一個重要課題來反復探究并且已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國內也有不少學者認為,在大學階段,我們必須堅持通識教育,因為,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職業性和專業性教育之外,通識教育提供了一種人人都應該接受的另外一部分有必要接受的教育。因為該教育的理念和通識教育實踐是非常統一的,其特色是,通識教育強調文化的廣度、知識的深度、人格的獨立,而其課程規劃以共同必修課程達到文化廣度目標。簡單說來,通識教育是培養知識廣博、高素質、人格追求完滿并且全面發展的通才。通識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它能夠將原本過度專業化和非常狹窄的教育進行合理有效的拓寬,使得學生在學好本專業的知識之外還可以學到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從而能夠使學生掌握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所需的特殊本領。
二、自由教育的現實意義
早期的教育被統稱為“自由教育”內容包括音樂、天文、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俗稱“七藝”。它的核心是心智的解放,尋求生命中的最美、最純和最善良的品質,強調以培養人具有自身良好素質為教學宗旨。實際上,自中世紀起,自由教育就成了一些國家本科課程體系中的主要課程,例如,哈佛大學就是始終把上述課程作為其本科階段實施的主要課程。不過,自由教育的內容也隨社會環境和發展的情形也在不斷變化。文藝復興時期,以希臘文和拉丁文為主的人文學科成為其教育的主要內容。到了18世紀,自然科學開始興起﹐并逐漸與人文學科比肩﹐使自由教育的概念再次得到延伸與發展。在19世紀,一些國家開始將文、理同時納入普通教育的范疇。雖然,近幾十年來,人們談論、研究最多的是通識教育,幾乎很少有人再提及自由教育。但是,事實上,無論是從理論上講還是從實踐上看,它都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也在不斷進步。人們對教育的需求、對知識的渴望也在不斷增強。自由教育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在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教育的不斷挑戰中,自由教育這種人文主義教育思想也成為人們迫切需求的東西。因為,自由教育的教育理念恰恰反映了人們追求民主與自由的理性與信念,讓人的身心都可以自由地生長,尤其是讓人的精神可以自由張揚。在我們強調創新的時候,我們應該明白的是,自由教育本來就是創新的基礎和根本。不斷創新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存在形式。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現代教育的重點,也是衡量教育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自由是人的天性。培養人和發展人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教育必須尊重人,并且能夠保護其自由發展和成長的天性,否則教育就成了強迫人、違背人的意志而行事的社會機器。
三、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結合的意義
通識教育的重點在于“育才”而非“教書”,是一種人文教育、素質教育。它之所以不應該教出只會死讀書、讀死書的書呆子是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對專業進行非常硬性的劃分,而是提供給學生多樣化的選擇。這些課程大多是不直接產生實際效用的學科,所以,它能讓學生真正擺脫功利性的培養目標,從而能夠產生自由獲取知識的愉悅心情。這樣的教育讓學生能夠非常自由自在的、合乎生長規律的成長。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人和國家的公民。現代的有教育不同于古代的自由教育,因為,過去,它是完全屬于特定階層的才可以接受的教育。現如今,我們每個公民都有權享有這種讓人身心都可以自由發展的教育。無論是自由教育還是通識教育,它們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更替變化,但它們在深層次意義上存在著共同之處:即體現在自由、理性、基礎性與普遍性的自由教育的基本精神一直沒有改變。高等教育旨在突顯學生個性的發展、體現個體的價值與尊嚴,因此很有必要堅持對自由學科內容的學習與研究。唯有這樣,才能實現讓理性與感性(下轉第1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