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小琳
摘 要: “識字教學重點在低年級”是全面提高識字教學質量的重要突破口。要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必須教學生練好識字基本功。教會學生直呼音節,能看注音識字,教給部件部位知識,能用部件分析法記形,運用多種方法,開動腦筋悟義。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識字教學 音節 悟義 基本功
新課程語文教學改革在教學指導思想上強調識字教學的重要性,體現在實際教學操作上,就是把“識字教學重點在低年級”作為全面提高識字教學質量的重要突破口。“識字教學重點在低年級”是對小學語文教學宏觀調控后的必然選擇,新課程改革的宏觀調控思路是“小學低年級側重解決識字問題,小學中年級側重解決閱讀問題,小學高年級側重解決閱讀、習作問題”。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因為只有識字量大了,才能大量閱讀,只有閱讀量大了,才能高質量表達。21世紀信息時代,及早閱讀無論對學好各門課程、豐富知識,還是對學生一生發展,都有重要意義。以一年級上冊為例,大綱要求學生會讀會認400個字,也就是說,學生平均每天要學習10個以上的漢字。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是:好動、愛玩、有意注意時間不長。如何讓低年級學生完成識字任務是擺在低年級老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長期低年級語文教學實踐,我深刻地體會到,要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必須教學生練好識字基本功。新課標實施后,我吸取注音識字、歸類識字、隨課文識字的部分做法,重新組合,融為一體,改進識字教學,認真引導學生練好以下基本功。
一、學會直呼音節,能看注音識字
漢語拼音是低年級學生識字的主要工具,只有學會拼音才能學好漢字。單純的拼音教學讓學生的學習較為呆板,特別是課外看書識字過程中不能將所學知識充分發揮,最終放棄自我識字機會,因此教學中應重視訓練學生直呼音節,培養看注音識字的能力。
學習單韻母時,加強直呼聲調練習。如教“a o e ”時,在學生能準確發音,認清形,會在四線格里正確書寫的基礎上,加強聲調教學。先揭示“a o e”的四聲,引導學生觀察、認識調號,并訓練學生按順序進行發音練習。學生熟練后打亂順序,引導他們轉入聲調訓練。以后教單韻母或復韻母,都引導學生進行類似練習,訓練學生熟練地直呼聲調,為直呼音節打好基礎。
拼音教學階段,用有趣的歌訣或順口溜教給拼音要領和拼寫規則。如:ɑi、ei、ɑo、ou的發音是前重后輕,ie、üe的發音是前輕后重。發音輕重規律是:ɑ o e i u ü排好隊,誰在前面誰就重,誰在后面誰就輕。學生掌握了拼音方法,并能準確拼音后,及時引導向直呼音節過渡,重點訓練直呼音節。先讓學生掌握直呼音節要領;接著引導學生按聲調順序直呼音節,然后逐步提高難度,讓學生看所標聲調直呼音節。平時把常用易錯的音節分期分批印發給學生,讓他們進行直呼音節練習,著力提高直呼音節的能力。
二、教給部件部位知識,能用部件分析法記形
字形是識字教學的難點,為了簡化識字過程,我采用字形部件分析法,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字形和記憶字形的能力。
教獨體字階段,重點指導學生進行筆畫分析,注重形近筆畫的比較和筆順教學。隨著獨體字的增多,開始教給小量部件名稱。如教“人手足”這幾個字,就告訴學生“足”字底下部分叫做“足字底”,往后教到“走”這個字時,就引導學生進行部件分析:“土字頭,足字底。”教“大小,多少,來去”這些詞時,讓學生認訓“去”字底部“厶”叫“上三角”,并引導用部件分析:“土字頭,上三角底。”以后教“參”字,學生就會用部件分析:“上三角頭,大字腰,三撇底。”學生掌握了筆畫、筆順和部分部件名稱,為部件分析奠定了基礎。
教合體字階段,重點指導部件分析。根據生字中部件出現的先后,教給漢字常用的部件和漢字九個部位(頭、腰、底、旁、心、邊、框、皮、托),引導學生按部件、部位分析字形。如“愛”字,分析為“爪字頭,禿寶蓋腰,友字底”;“樹”字,分析為“木字旁,又字心,寸字邊”;“處”字,分析為“撇又托,卜字心。”部件名稱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歸類比較,區分形近部件,如“參”字的“厶”,嘴巴向上開,叫做“上三角頭”;“勇”字的“”,嘴巴向下開,叫“下三角頭”。“著”字的“”叫做“斜羊皮”;“蓋”字的上半部叫“無尾羊頭”。這樣形象比較,學生學得有趣,記得牢固。
隨著識字數的增加,我逐漸引導學生向組合部件分析法過渡。如“慢”字,先讓學生獨立分析:“豎心旁,日字頭,扁四腰,又字底邊。”分析后,我告訴學生“慢”字的右邊“曼”也是màn字邊。以后學了“河水漫過小橋”的“漫”,就要求學生用組合部件分析法分析:“三點水旁,曼字邊。”
采用部件分析法記形,簡化學生識字心理過程,對以前學過的部分生字可溫故知新,有效提高記形能力。
三、運用多種方法,開動腦筋悟義
字(詞)義教學,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悟義,逐步培養他們的悟義能力。
1.借助圖畫捂義。如一年級上冊識字二“比一比”這一課文中,教完了八個生字詞后,對句子中“一個大,一個小,一頭黃牛一只貓。一邊多,一邊少,一群鴨子一只鳥……”,同學們根據圖片說說“黃牛與貓、蘋果與棗”的大小比較,“鴨子與鳥、杏子與桃”的多少對比,問他們哪種大?哪種小?哪種多?哪種少?并讓學生形象地把“群與堆,頭與只”加以區分,合理使用這些詞。
2.在語言實踐中悟義。為了使學生較深刻地理解“我”、“你”、“他”的意思和用法,我請甲、乙、丙三位同學到講臺上各說一句話。甲指著自己說:“我提水。”指著乙說:“你栽樹。”指著丙對乙說:“他培土。”接著,乙指著自己說:“我讀書。”指著丙說:“你寫字。”指著甲對丙說:“他畫畫。”輪到丙說了,丙指著自己說:“我種豆。”指著甲說:“你種花。”指著乙對甲說:“他澆水。”在說話中加深“我”、“你”、“他”的理解,并學會運用。
3.在動手實踐中悟義。如《烏鴉喝水》這一課中教“漸漸”一詞時,我讓學生讀句,然后同桌配合學烏鴉的樣子把小石頭一個一個放進瓶里,觀察瓶子里的水是怎樣升高的。在觀察瓶子里水的變化中,同學們很快明白“漸漸”的意思,有的還能說出“慢慢”是它的同義詞,能用“漸漸”說一句話。這樣的教學還有區分“買與賣”這兩個字,同樣兩個學生一組,一個手拿東西叫“賣”,一個手拿錢從同學手中“買”東西。
低年級識字教學注重的是方法,只要方法得當,學起來自然事半功倍,授之以漁才是最重要的。教學中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適當方式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不僅教會學生學漢字,讓學生體會到收獲的喜悅,還能讓學生在今后學習中合理運用漢字特點,更好地掌握漢字。
參考文獻:
[1]潘淑燕.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月日.吉林教育,2009.
[2]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傅浩.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的研究.課程教育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