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杰
【摘要】在環境壓力日益嚴峻及產業結構升級的要求下,新能源汽車成為了當今汽車行業發展趨勢之一。目前,該產業已經從市場導入期進入到快速發展期,但政策依賴性仍然較大。在我國現有的政策扶持模式下,出現了地方保護主義,阻礙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解決該問題,需要政府與企業共同發力,從供給側出發,激發市場活力。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地方保護主義;供給側改革
一、引言
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迅速,但限制因素仍較多,數據顯示,全國70%的地方市場外地新能源汽車無法進入,形成了“地方割據”的不良局面。當前,隨著新能源汽車推廣工作從早期城市試點向全國全面開展的進行,地方保護主義的破除已刻不容緩。
二、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狀況
我國發展新能源汽車技術較早,早在“八五”期間,便開始攻關純電動汽車關鍵技術,除了晚于1965年開始研究新能源汽車技術的日本外,與美國(1991年)、法國(1995年)等西方發達國家起步時間大致相近,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類似于傳統燃油汽車發展落后西方發達國家局面的出現。
2007年,新能源汽車研發被列為“863計劃”之一,同年11月1日,開始實施《新能源汽車生產準入管理規則》,該規則被業界看作是國家真正鼓勵發展新能源汽車及市場化的開始,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史上最為關鍵的一步。
2009年,國務院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車戰略,支持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產業化建設,并且開始早期城市試點工作。由于基礎建設及生產技術等的限制,2009年到2013年這段時間的新能源銷售并不樂觀。
直到2014,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7.5萬輛,同比增長3.2倍,被稱為新能源汽車的元年。2015年更是被稱為“爆發年”,當年銷量33.1萬輛,同比增長3.4倍,首次問鼎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第一。2016年銷售50.7萬輛,蟬聯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發展表現出強勁態勢。
三、新能源汽車地方保護主義現狀
地方保護主義現象在各行業普遍存在。對于汽車行業,我國上世紀90年代在汽車需求不足的情況下,就出現過對傳統燃油汽車的地方保護主義。經過多年的發展,傳統燃油汽車的供給及需求均有大幅度提升,傳統汽車的地方保護主義才逐漸消除,全國性的競爭市場得以建立。
目前的新能源汽車也處于這樣的需求缺乏情況下,對政策的依賴性較大。回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歷程,2009-2013年期間的新能源采購主要是由政府部門牽頭完成的,居民需求不足,當地政府為防止資金外流,大量采購本地區車企生產的汽車。2014年居民消費市場覺醒后,該行業被普遍認為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是優質的投資機會,地方政府為獲得更多收入,對消費市場又采取了購買限制,以保證本地車企的發展或引入投資。
我國政策扶持工作由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共同開展。在地方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發展參與管理后,出于維護當地的經濟或政治利益的考慮,常為當地的企業建立保護壁壘。地方保護主義的主要形式有如下。
一是設置產品、技術目錄。根據當地新能源車企的技術能力和技術選擇,政府部門編制入選推廣目錄的技術標準,或直接要求零部件組成中必須包含本地企業產品,從而將外地車企排除在外。
二是強制“以投資換市場”,要求外地企業必須在當地設立獨資的汽車銷售機構,或是在當地建廠,以達到增加當地就業和稅收收入的目的。
三是要求補貼對等交換。生產企業所在地A政府須對B地車企出臺新能源汽車補助政策,才可享受B地政策扶持。
四是補貼申領過程繁瑣,國家補貼實行自企業注冊地政府部門逐級上報的流程,時間周期較長,且手續繁雜。地方補貼則更加復雜,且各地的要求都可能不一樣。此外,地方補貼常出現拖欠貨款和朝令夕改的情況。
其實,早在2013年9月,財政部等四部委就已經對地方保護主義做出明確限制,規定新能源車示范城市“推廣應用的車輛中外地品牌數量不得低于30%。不得設置或變相設置障礙限制采購外地品牌車輛。”但是,目前除了京滬基本消除地方保護外,其他地區仍廣泛存在。城市之間相互設置障礙、貿易壁壘高筑,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導致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環境的人為封閉。
四、技術為先,順應供給側改革大勢
破除地方保護主義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這是一個廣泛存在的社會問題。研究傳統汽車的發展過程,發現破除地方保護主義根本在于轉變政府角色,激發創造能力,釋放市場的活力。
新能源汽車發展過程中出現地方保護主義的根源在于該產業對政策依賴性大。由于技術發展未達到要求,無法實現供給與需求的市場化配給,出現了供需不平衡現象。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制造成本高昂,售價普遍高于傳統汽車,只有加入政府補貼后才會普遍對消費者形成吸引力;另一方面,又有續航里程短,充電不方便等問題的存在。因此,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需要從根本上提高技術能力,消除消費者購車的顧慮,解決需求過度依賴于補貼的現狀。
對政府而言,建立統一的新能源汽車競爭市場是必然目標,同時也應兼顧各地的發展情況,激發各地內在生產力。首先,建立健全前瞻性的法律和配套制度體系,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規范統一提供法律依據和法律支持;其次,轉變財稅扶持實施方式,逐漸取消地方補貼,改為中央統一發放,簡化流程,提高資金的運轉效率;第三,轉變扶持重心,將重心由消費端轉移到供給端,對企業研發活動給予支持,激發企業創造力;第四,實現稅收從生產側向使用側轉移,保障當地的經濟收入,讓地區享受發展紅利,并可適當對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地區給予財政支持。
五、結語
在當前供給側改革大勢下,新能源汽車是對傳統汽車行業的變革,而逐漸破除地方保護主義,激發供給能力又是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變革,相信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必將很快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最終形成市場化的商業模式。
參考文獻:
[1]文洋.新能源汽車推廣政策中的地方保護主義問題分析[D].云南:云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公共管理學院,2015:6-32
[2]張厚明,文芳.發展新能源汽車亟待破除地方保護主義[J].宏觀經濟管理,201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