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榮祥+劉鳳婷+丁國

【摘要】借鑒其他地域運用工業化理念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成功經驗,對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實地調研獲取的267份調查問卷進行統計總結,發現宿州市農村地區農業發展還是存在高投入、低產出,農業生產水平較低下,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暢等現象。根據調查結果,提出以下建議:在安徽省宿州市運用工業化理念推動農業現代化,政府做好經濟發展引導工作,運用工業化先進管理理念、組織方式、營銷手段和科學技術來推動農業經營市場化,作物種植規模化,農產推廣品牌化,銷售渠道多樣化。因地制宜地提出具有宿州特色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
【關鍵詞】工業化理念;農業現代化;經營理念
一、引言
2016年中央發布一份文件題為《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的中央一號文件,文件指出,把堅持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2003年-2016年連續13年中央一號文件持續“涉農”,彰顯了“農業”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為更好地實現“以工促農”,通過轉變農業發展經營理念,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扎實完成“三農”工作。各位專家學者們對此進行了深入地探討。
楊曙輝淺述了工業化在發展理念、市場空間、生產方式、科學技術和資金保障等諸多方面給現代農業建設帶來的顯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梁有華認為,用工業化的理念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效益農業,促使農民增收,用“六個加快、六個用”破解“三農”問題;宋立成提出要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設施農業發展,有以下三大途徑:1.借鑒工業組織形式培育農業市場主體;2.引入工業融資方法加大農業投入;3.走科工貿一體化的路子搞活產供銷。
本文以宿州地區農村現狀調查為基礎,進一步對宿州當地引進的相關農業產業進行訪談,了解宿州當地引進產業的發展現狀。從不同角度尋求適合推動宿州地區農業現代化的先進產業理念。尋求工業化理念和農業現代化有機結合的有效途徑。
二、安徽省宿州市工業化理念推動農業現代化現狀與分析
為深入了解宿州市農業發展現狀,2016年7月-8月,宿州學院皖北城鄉一體化研究中心對安徽省宿州市朱仙莊鎮、灰古鎮、蒿溝鄉、時村鎮、夾溝鎮等地村鎮進行實地調研。此次實地調研共準備問卷280份,回收有效問卷278份,其中有效問卷267份,問卷有效率95.3%。小組成員根據實地抽樣訪談調查的統計結果,總結宿州市當地的農業發展現狀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農業種植品種較單一,農業生產水平較低下
種植作物多為傳統農作物為主,糧食作物占主要農作物種植比高達59%。根據問卷調查中文化程度方面的調查結果來看,宿州市還是有很大一部分農民的文化水平是比較低的,小學及小學以下文化水平的農民占調查總人數的40%。許多農民種地全靠自己多年種植經驗,農戶每年每畝地農業經營性投入還是比較高的,種子、農藥、化肥、租用農用機械和作物運輸都是一筆很大的支出。
(二)農產品附加值不高,勞動力流失
在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存在一部分農戶將收獲作物自己使用。即使是將收獲的作物在市場上進行買賣,由于所收獲的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產品質量不合格,交易的價格也是相對較低的。通過查閱安徽省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6年近五年以來,宿州市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數占總人口比重是逐年上升,該比重最高年達20.1%。
(三)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農機自有率較低
2015年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852.52萬千瓦,增長3.0%,在調查結果中顯示,宿州地區農業生產機械化比重高達78.3%,但從農耕機械的來源的調查結果來看,農機使用為自有機械占比40.1%,而以租賃為主的占比47.2%,合伙購買農機和使用合作社農機分別占比6%。農業機械自有率低,這樣就增加了在農業經營方面的支出。
(四)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暢,農民難以及時獲取市場信息獲取
在調查中關于面臨的銷售困難的問題,有93位調查對象表示是銷售渠道單一,占總調查人數的34.8%,在對農產品主要用途的統計結果顯示:①有12%的調查對象表示農產品被企業收購;②有18.7%的調查對象表示農產品在網上電子平臺進行銷售;③有18.7%的調查對象表示農作物集貿市場批發;④僅有13.5%的農戶的農產品用作合作組織收購;⑤高達26.6%的農戶家的農作物是直接零售;
(五)土地流轉狀況較為普遍,缺少農民專業合作社
在調查訪談中發現,有61.4%的村民表示家庭有土地進行土地流轉,在調查樣本中有53.6%的調查結果顯示村內是沒有合作社或引進企業的,而且有47.6%的村民表示有意愿參加農村專業合作社,并且有70.8的村民認為參加合作社有利于提高家庭生活水平。
三、問題分析
(一)安徽省宿州市的經濟發展不夠協調
根據《2016年全市經濟運行情況分析》發布數據表示:1.工業企業穩回升的基礎仍不牢固。一方面,新興產業占比偏低;另一方面,市場需求不足,價格下滑,企業增產不增收導致效益大幅下滑的狀況尚未得到明顯改觀。2.投資增長后勁不足。一是新開工項目減少。二是民間和制造業投資低速增長。
(二)宿州市地區農村勞動力文化水平相對較低
新年伊始,宿州農村大量青年勞動力去往東南沿海地區去務工,農業種植的勞動力主要依靠農村留守老人,年齡大多在50-65歲左右,并且這一年齡段的老人大多處于文盲半文盲狀態,農業種植多靠自己多年種植經驗進行種植。此外,盲目使用農藥化肥,導致農作物品質不高,難以獲得較高的農業經營收入。
(三)缺乏龍頭企業或農村產業合作社進行農業經營引導
農業合作社分布在宿州市地區差異還是比較大的,農業科技企業的市場推廣還處于一個比較初始的階段,這就導致宿州市農業經營的科技化還是不夠的。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由于缺乏農業合作社或龍頭企業的引導,農民種植作物極易出現跟風現象,農產品生產過剩,價格下跌,在無形之中間接性造成對村民利益的損害。
(四)政府沒有做好農業現代化發展政策制度支撐和引導工作
在安徽省宿州市的廣大農村地區,農業的發展的主力軍是當地的農戶,而農業發展的助推者和引導者主要還是政府扮演的。要發掘宿州市各地區的農業發展特色產業,分地區、劃重點進行發展,打造宿州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一方面需要政府制定相應的財政支撐,要把農業財政專項資金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不能讓農民對農業財政資金形成依賴。
四、對策建議
在運用工業化理念推動農業現代化過程當中,企業(合作社)→政府→農戶是農業現代化的主體。全力協調企業(合作社)→政府→農戶三者之間的關系,謀求合作共贏,共同謀劃農業現代化建設。
(一)駐村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社)要讓利于農民,謀求共贏
近年來城市企業競爭已趨于白熱化,而接近6億的農村市場是一個好的市場空白。在農村,第一產業是基礎,要大量引進農業科技產業,可以為農業發展提供科學技術支持,政府將農業服務適當讓渡給市場,讓企業直接進行對農業發展進行指導,如,農業種子公司不僅向農民售賣種子,還要安排農業種子人員進行種植指導。而政府充分發揮市場監督者的作用。
(二)充分利用農村經濟調整來平衡宿州市產業結構
在2016年宿州市GDP運行分析中顯示,第一產業比重仍然較大。宿州市第一產業占比比上年有所回落,但比重仍然相對較高,是宿州市經濟發展中的短板。可以適當引進建立農業相關工業,如農產品加工,包裝產業。引進企業可偏向第三產業的服務業,如,充分利用“碭山酥梨”品牌效應,建立梨園觀光農業等。這樣不僅留住農村富余勞動力資源,還留住了農村的消費市場。
(四)政府在企業-農戶之間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
在農業現代化的全過程中,政府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積極引導廣大農民轉變農業發展經營理念。做好土地流轉工作,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讓廣大農民最大程度上獲得相應的收益。在引進企業或建立農村專業合作社上要切切實實為農民謀福利。發展農業合作組織,提高產業化組織程度,發揮農業合作組織在推進農業產業化中的作用。
五、總結
安徽省宿州市四縣一區,運用工業化理念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還是要根據宿州各地實際情況來進行農業現代化推進,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發展工作,將正確的思想觀念引進宿州市各地農村,加快轉變發展理念,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提高科技水平,完善農業產業體系,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延伸農業發展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升農業的經濟效益。堅定不移地走具有宿州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現代化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宿州市才能形成多層次、全方位、多領域的農業現代化格局。
參考文獻:
[1]楊曙輝,宋天慶,陳懷軍,歐陽作富.工業化與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
[2]梁有華.清遠用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農業[N].南方日報,2007-12-26(A12)
[3]宋立成,孫巖,李明剛,吳莉麗,孫麗燕.以工業化理念推動設施農業發展[J].農機科技推廣,2011,(10):50-51
[4]趙鋒.強化政府支持和引導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研究[D].河北大學,2006.34
基金項目:
2016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201610379020);皖北城鄉一體化研究中心招標項目(2015SZXTXSKF13)
作者簡介:
閆榮祥(1994.08-),男,漢族,安徽六安人,本科在讀,宿州學院;
劉鳳婷(1995.05-),女,漢族,安徽六安人,本科在讀,宿州學院;
丁國(1995.02-),男,漢族,安徽六安人,本科在讀,宿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