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俊男
【摘要】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對于推動金融市場穩定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由于市場機制不完善、監管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存在很大的潛在風險。本文首先分析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內外部風險管理的基本模式,并且具體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及風險管理現狀,希望在此基礎上可以嘗試提出建立有效風險管理和防范的體系,促進我國商業銀行的健康快速發展,提高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能力。
【關鍵詞】商業銀行;金融創新;風險管理;模式研究
一、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及風險管理現狀及問題
(一)金融產品創新風險管理平臺體系不健全
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風險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過程系統性的保障,與此同時也需要足夠的資源投入來支撐復雜系統的運行,但是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創新風險管理控制依舊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第一,沒有形成高效聯動的風險管理體系,很多銀行雖然設置了風險管控部門,但是無論是管理層還是董事會對于金融產品創新風險管理都沒有足夠重視;第二,銀行信息管理系統建設落后,目前我們國內只有中國人民銀行有相關數據庫,但是對客戶資源、金融風險以及財務數據等建設都比較落后,尤其是對于相關數據的整理和更新基本沒有,這就會導致在軟件設置上無法充分保障金融產品創新的安全。平臺體系的構建離不開硬件和軟件的支持,因此金融產品創新風險管理平臺體系建設在今后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金融產品創新風險量化管理水平不到位
金融風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信用風險管理。我國沒有完善的征信體系系統,對于個人信用的管理共享機制比較缺乏,與此同時我國商業銀行對于金融創新產品風險評估主要是定性分析為主,缺少量化的分析比較,更多是依靠風險管控部門決策領導者的個人經驗來進行風險的識別和評估,缺少準確性。絕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的大銀行都具備非常成熟的量化評級管理辦法,使用量化的評估工具準確的識別和評估金融產品創新面臨的風險。第二,市場風險管理方面,西方發達國家一般采用的是VaR方法來進行市場風險的識別和評估,但是我國絕大多數商業銀行目前都無法達到這樣的要求,采用的市場風險評估方法非常落后,而且國內大部分商業銀行對于金融產品的創新,大部分還是依賴性比較大,自身缺少足夠的設計能力和定價能力,主要還是依賴于外部交易系統給予的幫助。這樣過于依賴與外部交易系統,就會導致商業銀行自身內部風險管理水平難以提升。而且沒有足夠的辦法根據中國投資者以及銀行系統自身的特點來進行合理的定價。這其中就潛藏著巨大的市場風險,一旦操作不得當,就會給金融產品創新帶來巨大的風險。所以整體來看,我國銀行機構需要加強自身量化識別和管理風險能力的提升,從而更好地應對信用風險管理以及市場風險管理,提升自己的綜合風險管理能力。
(三)金融產品創新監管機制不到位
1.監管理念需要更新。我國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意識不強烈,大部分還是強調市場準入以及合規經營,對于金融產品創新的監管沒有重視。在今后綜合化管理的模式下,需要進一步強化金融產品創新這些中觀和微觀層面的監管。
2.監管技術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國目前量化管理水平比較低,缺少完善的產品監管信息系統,也缺少量化的風險預警機制,對于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現場檢查也比較少。由此可見,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監管技術的提升,不斷嘗試量化風險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強化以量化技術為主的管理模式,從而有效的提高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效率。
二、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風險管理模式
(一)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內部風險管理模式
1.良好的內部風險管理體系包含三個層面的內容。第一層面,加強商業銀行董事會以及下設風險管理委員會和審計委員會的控制能力,負責銀行內部重大金融產品創新的戰略規劃以及整體決策。第二層面,構建總行業務部門、風險管控部門、審計會計部門的運行體系,落實風險的評估和檢測。第三層包括分行的業務部門、風險管理部門以及審計會計部門,監測日常業務的風險動態,并且定期向分行高層領導和總行風險控制部門提交風險報告。商業銀行通過這樣多層次系統性的內部風險管理流程可以有效的提升金融風險管理的水平。
2.進一步完善流程和配套機制。首先對金融產品創新風險的識別和評估,確定風險的來源,并且使用多樣化的模型來進行專業化的評估,然后采取多樣化的措施應對產品創新風險,主要包括風險的控制、風險分散、風險規避等舉措,第三步產品創新的風險處置,主要包括平倉和對沖。最后一步對產品創新的風險補償,對預期損失的補償、對非預期損失的補償等等。
3.構建良好的風險管理協調機制。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過程涉及到多個層次的內容,涵蓋的業務內容也非常的豐富,單純依靠商業銀行自身內部風險控制或者外部監管機制體系都難以取得良好的監管效果。如何有效地促進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風險管理,需要構建一個跨市場、跨機構的協調聯動機制,一方面加強政府部門監管體系的監管覆蓋范圍,包括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等,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國際合作能力的提升,包括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其他國家和地區金融監管機構的協調合作。
(二)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外部風險管理模式
在我國的金融監管體系之下,對于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負責的主要外部機構包括中國人民銀行以及銀監會等部門。中國銀行業協會需要不斷完善金融產品的交易規則以及相關銀行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水準,提高監管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1.構建信息披露和風險預警機制。完善多層次信息披露體系,包括金融機構和監管機構的信息披露,以此增加透明度,提高金融產品創新監管效率。透明的金融創新信息是減少和降低金融風險出現可能性的重要方式,政府部門和市場監管機構需要充分利用相關監管手段和工具來構建良好的信息披露和風險預警的機制,不斷完善金融產品創新風險監管的制度體系。
2.構建協調聯動機制。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業務監管部門不斷加強與監管部門的信息溝通和協調,構建銀監會內部的信息共享交流平臺,對理財基金等重點創新業務加強監測和管控,構建人民銀行和銀監會等機構的協同聯動制度。
三、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及風險管理對策
(一)強化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內部風險控制
1.培育健康的風險管控文化。商業銀行內部風險控制文化體系是開展內部風險控制的基礎,只有所有員工都認同并且自覺履行企業價值觀、規章制度,企業內部控制才可以有效的貫徹落實到各個環節。所以從領導層需要重視風險管理控制文化的建設,高度重視文化培育工作,多方面營造風險管理文化的良好氛圍。與此同時需要進一步強化員工學習各種先進風險管理控制文化的職業態度和決心,充分發揮銀行員工風險管理的主觀能動性,形成良好的內部職業環境。
2.確定合適的金融產品創新戰略。我國目前大部分商業銀行都是來自于傳統存貸利率差,來源于金融產品創新業務的還不多。因此需要結合銀行發展實際制定具體的風險管理戰略,重視戰略層面的整體規劃,從而使得創新績效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
3.提升商業銀行量化金融風險控制的水平。為進一步落實商業銀行量化風險分析,需要不斷的構建和完善評級基礎數據庫,在此基礎上需要收集完整信譽良好的客戶數據資料,與此同時也需要重視對于不良信譽客戶資料的整理和管理工作,從而能夠合理有效的實現金融風險的量化分析。
(二)完善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監管體系
1.轉變風險監管理念。首先,需要從微觀審慎監管向宏觀和微觀結合的思路轉變,重視對于流動性風險以及逆向選擇風險的監管。其次,由事后處理向事前預防和監管轉變。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活動是處于動態平衡過程當中,需要將創新的全過程都納入到金融監管體系當中。最后,金融風險監管的重點要兼顧到事前監督和事后監督,并且要重視對于功能監管和對于機構監管,尤其是很多金融業務涉及到證券、保險等行業,因此單純的機構監管可能無法有效的監管潛在的金融風險。
2.加強全面風險監管。對于不同類型的創新活動嘗試進行分類監管,與此同時需要不斷完善監管手段,提升監管技術水平。與此同時需要進一步完善金融產品創新風險監管的立法工作,并且需要明確政府部門和市場不同的管理職能,規范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創新行為。
(三)完善金融產品風險管理市場約束機制
1.完善金融產品創新風險信息披露制度。對于不確定的信息需要進一步提高披露的質量,對于財務狀況等重要的金融性需要進行全方位的實質性信息披露。鼓勵商業銀行積極引入敏感性分析,對于不同情況下的具體風險進行預判。首先,對于財務狀況方面的重要信息要進行全面的實質性分析和信息披露。
2.健全銀行行業自律與第三方監督機制。行業自律組織是預防惡性競爭的重要組織,對于降低政府部門監管成本,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需要進一步健全銀行行業自律機制,使其成為法定監管的重要補充,并且通過和金融部門的互相支持,將金融產品創新風險降到最低。與此同時需要進一步完善第三方的監督體系,促進外部監管體系的完善。
參考文獻:
[1]王永海,章濤.金融創新、審計質量與銀行風險承受——來自我國商業銀行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4,04:81-87+96
[2]中國建設銀行浙江省分行課題組,李曉虹.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及其風險防控的研究[J].浙江金融,2014,09:4-10
[3]石中心.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風險分析與管理[J].投資研究,2011,06: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