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邦+張子諭+尹倩
【摘要】日本現代刑事訴訟制度肇始于明治維新時期。作為一個善于學習的民族,在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過程中,日本的法律也大量借鑒西方國家的內容。日本最初的刑事訴訟法以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法為藍本,而在二戰(zhàn)戰(zhàn)敗之后,伴隨著美軍的占領與和平憲法的制定,舊刑事訴訟法也得到了大幅度的修改,可見日本刑事訴訟法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同時,刑事訴訟制度的落實離不開相關機構的有效參與。在日本的刑事訴訟制度中,警察、檢察廳、裁判所(法院)以及法務省充當著最主要角色,其職能分工和作用是日本刑事訴訟制度得以順利運行的基本前提。
【關鍵詞】刑事訴訟;法律制度;司法;日本
一、日本刑事訴訟法概述
(一)日本刑事訴訟法的發(fā)展歷程
在日本,刑事訴訟法作為其傳統(tǒng)的“六法”之一,是一部與憲法的人權保障規(guī)定和刑法的相關具體規(guī)定密切聯(lián)系的重要基本法。正如日本刑事訴訟法第1條開宗明義的指出,“本法以在刑事案件上,于維護公共福利和保障個人基本人權的同時,明確案件的事實真相,正當而迅速地適用刑罰法令為目的?!比毡咀?868年明治維新以來,不斷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yè)”,努力學習歐美技術,響應工業(yè)化浪潮,同時提倡“文明開化”,大力發(fā)展近代教育等,最終導致社會生活歐洲化。在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邁向工業(yè)化道路的國家的同時,當時的明治天皇政府也在大力效仿西方的現代法律,其法律移植涵蓋了所有的基本法律部門。
從1890年開始實施的《明治憲法》、到同年公布的日本第一部近代民法典,再到商法典、刑法典和法院組織法,日本在不斷完善自己的近代法律體系。刑事訴訟法也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中開始產生并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早在1880年,明治政府就已經制定了《治罪法》(1880[明治13]年:明治13年太政官布告37號),這是日本近代初期最早的刑事手續(xù)法令。1890年,明治維新即將結束,日本公布了第一部刑事訴訟法(1890[明治23]年:明治23年法律96號)。1922年,一戰(zhàn)結束之后,日本又公布了第二部刑事訴訟法(1922[大正11]年:大正11年法律75號)。1890年和1922年的刑事訴訟法被稱為日本的兩部“舊刑事訴訟法”。
日本現在施行的刑事訴訟法為1948年刑事訴訟法(1948[昭和23]年:昭和23年法律131號)。同之前的舊刑事訴訟法相比較,新刑事訴訟法為了適應二戰(zhàn)后日本的《和平憲法》,在許多方面做出了重大修改。具體而言,戰(zhàn)后《和平憲法》里面有許多與刑事程序相關的規(guī)定:1.正當程序的保障(憲法第31條);2.接受審判的權利的保障(憲法第32條);3.與人身拘留、搜查和收押相關的令狀主義(憲法第33條、第35條);4.律師辯護權(憲法第34條、第37條第3項);5.拷問以及殘虐刑罰之禁止(憲法第36條);6.接受公平、迅速、公開的審判的權利(憲法第37條第1項);7.證人審問權(憲法第37條第2項);8.被告人拒絕自證其罪的權利(憲法第38條);9.禁止追溯處罰、一事不再理(憲法第39條);10.刑事補償權(憲法第40條)。從以上所列可以總結出,日本新刑事訴訟法較之前舊刑事訴訟法,主要有以下四點重大變化:1.強化當事人主義構造;2.搜查的程序正當化;3.在證據法當中采用相關法則(如自白法則、傳聞法則等);4.上訴制度的完善。
(二)日本刑事訴訟法的內容
日本現行刑事訴訟法共分為七編。第一編為總則,其中第一條開宗明義點出本法的目的。除此之外第一編共分為十六章,規(guī)定了法院管轄、法官回避、辯護、文書送達、期間、證據保全以及訴訟費用等最為基本的方面。第二編為第一審,共分為四章,分別為搜查、公訴、公判和宣告判決。第三編為上訴,共分為四章,分別是通則、控訴、上告和抗訴。第四編為再審,第五編為非常上告,第六編為簡易程序,第七編為裁判的執(zhí)行。為了便于新刑事訴訟法的實行,1948年頒布了《刑事訴訟規(guī)則》(昭和23年12月1日最高裁判所規(guī)則第32號),該規(guī)則共八編,另有附則,對刑事訴訟法的有效實行做出了進一步的細化和補充。簡單的說,日本的刑事訴訟法與其它各國的刑事訴訟法類似,都是在處理刑事案件的時候要遵循的刑事程序的規(guī)則總和。日本刑事訴訟法第1條在強調維持公共福祉以保障人權的同時,還提出要發(fā)現案件的事實真相。但保障人權與發(fā)現真相之間又存在一種很微妙的關系,它們之間有時并不是一致的,甚至是相矛盾的,在這種時候,刑事訴訟法要對這兩種相矛盾的請求進行調和,這可以說是日本刑事訴訟法的終極目的。
同中國的刑事訴訟法一樣,日本也詳細地規(guī)定了刑事訴訟的流程。以一個犯罪行為為開端,完整的刑事訴訟過程要經過搜查階段、審判階段和上訴階段。而在最開始的搜查階段,要經過一系列起訴前的手續(xù)。因此起訴前的手續(xù)可以進一步分為警察階段和檢察官階段。前一個階段,警察要負責偵查并將搜集到的證據送交至檢察官。檢察官收到警察移送的證據之后,如有必要可以再行偵查,以核實并充實證據,最后做出是否提起公訴的決定。若檢察官向裁判所提起公訴,裁判所將履行相關審判前手續(xù),如受理公訴、審判前的必要準備以及指定審判日期等。在正式的公開審判中,則有實體審理之前的“冒頭手續(xù)”(如質問被告人、朗讀起訴狀以及告知被告人沉默權等)、庭審中的證據調查手續(xù)、控辯雙方的辯論手續(xù)以及最后的判決宣告。在上訴階段之后,則有對被告進行救濟的控訴審手續(xù)和上告手續(xù)以及其他非常手續(xù)。最終,一個有效的刑事判決將被得到執(zhí)行。
二、日本刑事訴訟制度中的機構
(一)偵查機關
日本中央設國家公安委員會,由內閣總理大臣管轄。各都道府縣也設立各地方公安委員會,由都道府縣知事管轄。日本公安委員會屬于行政委員會之一種,其設立的主要目的是確保警察的民主運營以及保證其政治中立性。日本的公安委員會誕生于1947年,正值日本二戰(zhàn)失敗被美軍占領時期,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警察管理組織。國家公安委員會管理國家及地方警察,其由委員長及五名委員組成。委員長由一名內閣大臣擔任;委員從“未從事過警察或檢察職務的職業(yè)公務員”中選擇,經參眾兩議院的同意由內閣總理大臣任命產生。
日本的警察系統(tǒng)圍繞著國家公安委員會、警察廳、都道府縣公安委員會及都道府縣警察四大組成部分展開。中央層面上,由內閣總理大臣所管轄的國家公安委員會對中央警察廳進行管理,是日本主管警察業(yè)務的最高機關。而根據《警察法》第5條第4項和第38條第1項之規(guī)定,國家公安委員會緊密地聯(lián)絡地方各都道府縣公安委員會。最后,中央警察廳對地方警察實行指揮監(jiān)督,地方公安委員會對地方警察實行管理。地方的警察機構在首都東京稱為警視廳。東京作為日本首都,其地方警察機構即東京警視廳不僅要承擔地方的治安管理,同時對日本全國也負有保衛(wèi)的職責。東京警視廳的首長為警視總監(jiān)。除東京之外,地方警察機構統(tǒng)稱為警察本部,各警察本部做好本地方的治安工作,警察本部的首長稱為警察本部長。地方各警察部門根據需要,在下一級地方設置警察署、派出所及駐在所等等。
根據日本《警察法》第62條的規(guī)定,日本警察從上到下分為警視總監(jiān)、警視監(jiān)、警視長、警視正、警視、警部、警部補、巡查部長及巡查共九個等級。日本警察分為國家警察(屬于國家公務員,工作地點在警察廳)和地方警察(屬于地方公務員,也就是都道府縣警察),目前,全日本共有警察約26萬人。
(二)檢察機關
在日本,刑事案件的公訴職能由檢察廳承擔,職能相當于我國的檢察院。檢察廳的設置,對應于裁判所。從中央到地方,日本的檢察廳共分為四級:最高檢察廳、高等檢察廳(全國有8個)、地方檢察廳(全國有50個)和區(qū)檢察廳(全國有438個)。日本的檢察機關隸屬于法務省。日本的檢察官在履行職務時既獨立行使職權,同時又要接受上級檢察官的領導。
最高檢察廳對應最高裁判所,受理對高等裁判所作出的刑事判決的上訴。最高檢察廳的首長為檢事總長,掌理廳務,并指揮和監(jiān)督全廳的職員。檢事總長下設次長檢事,其下再設有六大部門,分別是事務局、總務部、監(jiān)察指導部、刑事部、公安部和公判部。高等檢察廳對應高等裁判所,共計8家,設置地點與高等裁判所相同,即東京,大阪,名古屋,廣島,福岡,仙臺,札幌,高松。以東京高等檢察廳為例,其所管轄的檢察廳除了自身,另外還有11家地方檢察廳。地方檢察廳對應地方裁判所,設置地與地方裁判所相同,共計50家。最基層的區(qū)檢察廳的數量完全對應簡易裁判所,共計438家。
與中國的檢察院不同,日本的檢察廳并不屬于完全獨立的司法機關,其與作為審判機關的裁判所的地位并不完全對等。具體而言,日本最高檢察廳作為日本法務省的特別機構而存在。根據日本《法務省設置法》第1條的規(guī)定,法務省是維持與完善基本法制、維護法律秩序、保護國民的權利、統(tǒng)一處理與國家利害有關的訴訟、公正地管理出入境事務的行政機關。為此,法務省的主管事務主要包括司法制度、民事行政(國籍、戶籍、登記、公證、供托)、刑事民事法的立案、檢察、修正、更生保護、與國家利害有關的訴訟、維護人權、出入國管理、公安調查、司法書士等。日本全國設8個法務局、42個地方法務局。法務省內的各個部門按其性質,大致可以分為三大模塊,即本省、特別機關和外局。“本省”是法務省的主體部分,主要包括大臣官房、訟務部門、司法法制部、民事局、刑事局、矯正局、審議會和地方各分支機構?!巴饩帧卑ü矊彶槲瘑T會、公安調查廳、公安調查廳研修所以及地方的公安調查局?!疤貏e機關”即指的檢察廳,其中地方檢察廳由其相應的地方各法務局進行管理。
(三)審判機關
根據日本的《裁判所法》,日本的裁判所分為最高裁判所和下級裁判所,其中下級裁判所又包含有四級裁判所:高等裁判所、地方裁判所、家庭裁判所和簡易裁判所。
最高裁判所是日本的最高審判機關。高等裁判所共計8家,設置地與高等檢察廳相同。8家高等裁判所當中,有6家內部另外設置分支機構,特殊的就是東京高等裁判所設置的知識產權高等裁判所。高等裁判所由高等裁判所長官和判事所組成,其中高等裁判所長官由內閣任命,并接受天皇的認證。地方裁判所,全國共計50家(東京都1家、大阪府1家、京都府1家、北海道4家,其余43縣各1家)。家庭裁判所共計50家,設置地同地方裁判所。而最基層的簡易裁判所數量為全國之最,為438家。
日本的裁判所享有依職權調查證據的權利。根據日本《刑事訴訟法》第298條第2款之規(guī)定,“法院認為必要時,可以依職權調查證據?!痹谟⒚婪ㄏ祰业漠斒氯酥髁x模式中,庭審為控辯雙方之間的對抗,法官只是居中的消極裁判者,不支持法官主動調查證據。而在大陸法系國家的職權主義模式中,普遍認為法院負有查明事實的責任,應當依職權對證據進行調查。比如德國刑事訴訟法就賦予法院完全的職權調查證據的權力。在日本這種混合訴訟模式中,則賦予法院有限的依職權調查證據的權力,即原則上僅在當事人請求時才能進行證據調查,或只有在自己認為必要時,才可依職權進行調查。
三、日本刑事訴訟的基本構造
刑事訴訟法為了達到保障人權和發(fā)現真實的目的,就必然要采用一系列的手續(xù)構造來對其予以實現。刑事訴訟的基本構造史從世界范圍來看,大致經歷了從神判到糾問主義再到彈劾主義這樣一個趨勢。
對于現行的日本刑事訴訟法,則經歷了從二戰(zhàn)之前的職權主義模式到二戰(zhàn)后大量吸收當事人主義而形成的混合主義訴訟模式。時至今日,在日本,可以說當事人主義已經被定位為新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進一步說,日本現行刑事訴訟法若要追溯至其最初成立時的理論,其作為日本社會從封建過渡到近代的改革,為了完成社會近代化之任務,將大量導入最新的英美法理論作為其解決方案。因此,作為戰(zhàn)后日本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之一的當事人主義,主要有兩個內涵。第一,為了使刑事訴訟法達成社會近代化的任務;第二,為此導入英美法系“從構造上講與美國非常接近的當事人主義(即對審構造)”,并將之作為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加以采用。
1868年明治維新,日本大喊“托亞入歐”的口號,效仿歐美走上法制近代化的道路。因此,其刑事訴訟模式從封建時代的糾問式模式轉變?yōu)橘Y本主義時代的職權式模式。但是二戰(zhàn)期間,日本作為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國家,國內政治法西斯化,所以刑事訴訟模式又轉變?yōu)榧m問式模式,出現了一定倒退。隨著日本二戰(zhàn)戰(zhàn)敗并被美軍占領,在盟軍總司令部的指導下,新的和平憲法得以被制定。以此為契機,日本刑事訴訟法得以再一次修訂,在職權主義的基礎上大量吸收當事人主義,形成了以職權主義模式為基調并具有當事人主義模式的混合訴訟模式??偟膩碚f,日本目前的刑事訴訟審判模式是一個雖然具有優(yōu)缺點但是總的來說符合其傳統(tǒng)法律文化并適合當今國情的審判模式。
參考文獻:
[1]松尾浩也.日本刑事訴訟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山口守一.刑事訴訟法(第五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
[3]岡田朝太郎.刑事訴訟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
[4]川崎英明,白取祐司.刑事訴訟法理論の探究[M].日本評論社,2015
[5]汪振林.日本刑事訴訟模式變遷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
[6]宋英輝譯.日本刑事訴訟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