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福 付明明 張海洋 趙丹丹
摘 要:中醫英譯早在300年前就已初現端倪,但截至目前,其傳播與發展仍存在著許多問題,傳統文化缺失現象是中醫英譯過程中存在的普遍現象,本文從歷史語言學與中西方文化差異兩方面分析傳統文化缺失現象存在的原因。
關鍵詞:中醫英譯;傳統;文化缺失
一、從歷史語言學角度分析中醫英譯過程中傳統文化缺失現象
李茲(Robert B.Lees)通過統計比較得出一個普遍的結論:“一切語言在任何時候,基本詞根語素(basic-root-morphemes)在一千年后平均約有81%的同源根(cognates)保留下來。”這種保留率或變化的速率稱為基本詞根語素保留率的常數。所以能在不同的語言中找出這種常數,是由于“基本詞根的變動較慢,因為其概念(如身體部分)不變”,語言作為全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要“受各種各樣的條件影響而發生變化,但不能太快,總有一個極限,否則會破壞語言的可理解性。”[1]中醫學詞匯也可據此劃分成傳承千年而沒有變化的同源詞匯。如構成中醫學學術體系的基本概念性的詞匯;以及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的非同源詞匯,如體癥和疾病名稱。但無論是中醫同源詞匯還是非同源詞匯,都避免不了中醫在英譯傳播過程中的信息失真現象。
1.中醫古今同源詞匯英譯中傳統文化缺失現象
對于中醫學基本概念性的詞匯,如“氣”“血”的概念,在傳播過程中就出現了傳統文化缺失現象。中醫學繼承、發揮了中國傳統哲學“氣”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元素的思想,用“氣”來指運行于體內的人體機能原動力。[2]在英譯中醫“氣”的選詞上,從“Air”到“qi”;“血”則始終英譯為“blood”。貌似容易理解,但這種翻譯則徹底導致了文化缺失現象的產生。因為這種翻譯方式無法讓不了解中醫的人將這二者聯系到一起。但中醫學就其二者產生角度來講::“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3]”荀子曰:“血,氣之精者也。”都是在表述“血”是“氣”的另外一種形式。而無論是英譯成“Air”還是“qi”,它與“blood”之間都無法看出“血”與“氣”有任何的聯系。中醫同源詞匯雖然古今變化較小,但卻屬于“詞匯空缺”的英語,它們之所以古今變化小,受外來語影響較少,也是因為這一原因,但這也使得在信息傳播時傳統文化缺失的現象產生,從而導致很難清楚詳實的表達出中醫原文的真正含義。
2.古今非同源詞匯英譯中傳統文化缺失現象
對于那些用以描述體癥和疾病名稱的中醫詞匯,如出自《靈樞·癰疽》的“兔嚙”一詞,原文“發于脛,名曰兔嚙”(脛骨生疽,狀似兔嚙的病證)。這一詞從不同時期,不同醫家的著作中可以統計出二十余種說法。[4]在這種情況下再翻譯成英文,自然很難傳達的面面俱到了。并且中醫古今非同源詞匯受外來語,尤其是受西醫語言影響嚴重,使其在不同歷史階段創造了許多不同的新的中醫詞匯,也有許多中醫詞匯由于晦澀難懂而被西醫詞匯取而代之了。
二、從中西方文化差異角度分析中醫英譯過程傳統中文化缺失現象
1.文理科不同思維方式的碰撞
對于中醫來說,是用純粹的文科語言來表述全部的醫學內容,中醫用詞較含糊。如中醫在描述用藥多少時,常常用適量、少量之類的詞匯,而西醫則講究實驗醫學,用藥精確到毫克,自然無法接受中醫的不確定計量。中醫學中比喻的句式比比皆是,如用“閉門留寇”形容感冒初起時忌食油膩、忌進補。將此成語英譯過來應當是“doors for coach”,理科思維的西方醫學絕對無法將“關門把盜賊留在屋子里”這件事與生病聯系到一起,所以中醫在英譯的過程中,很容易由于文化的差異而導致英譯過程中文化缺失現象的出現。
2.不同哲學思想根源衍生出不同的思維方式
中西方哲學思想起源之時對于世界的物質本原和發生學機制的回答就非常不同,甚至有著原始性的分歧,這是造成中西醫現有差異的最早的思想根源。[5]中國古代哲學主張任何現象都是按照天人合一、萬物一理的方式表現的,生命和疾病現象也不能超越此界限而表現自身。[6]因此人要順應自然規律,不能破壞或改變它,“效法古人”是常態。而受西方機械結構思維方式影響的西醫學講究變革、創新,追求生命體的多層次、多要素的復雜性結構,因此西醫學有持續不斷的發明創造產生。存在于兩種不同哲學思想指導下的醫學體系在對其進行研究或翻譯時,固然需要對其相應的哲學思想有深刻的理解。
三、結語
中醫英譯已經歷經了三百余年,許多中外中醫工作者都為推進這項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艱苦的努力,并取得了許多階段性的成果,但在傳播之時,一方面要跨越語言障礙,讓中英之間的語義自由轉換;另一方面要全面了解中醫精髓,讓中國傳統文化彰顯魅力,這對傳播人員來說具有極高的要求,需要在熟練掌握兩種語言技巧的同時還通曉中英兩國古今知識流變。
研究中醫英譯過程中傳統文化缺失的現象,是保證中醫能夠更加完整而詳實的向國際社會傳播的必要途徑,也是為欲學習中醫的愛好者提供更為原汁原味的中醫英譯信息的重要工作。然而這項工作任重而道遠,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
參考文獻:
[1]M.Swadesh:《史前民族接觸的詞匯統計學的年代推算》[M].原載美國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52:96.
[2]曹鳳龍. 論中醫方劑學中“氣”的翻譯.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 36(1):116.
[3]高廷國.《黃帝內經》營衛發病機理研究.碩士論文.河南中醫學院,2009:39.
[4]付明明.中醫英譯史梳理與存在問題研究[D].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博士畢業論文.2016:43.
[5]祝世訥.中西醫學差異與交融[M].第一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0:12.
[6]張嵐.從古代自然觀和思維方式看中醫舌診的特殊性[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6,(07):68.
基金項目:2016年度全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中醫英語翻譯中的傳統文化缺失現象研究》項目編號:2016D124。
(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2.黑龍江東方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