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妮
摘 要: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視覺藝術作品對于歷史的再現,其實都是對歷史的文學性或詩性的重建,本文嘗試利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聯十大、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精神,從時代、藝術表現和主題內涵三個方面重新品味石魯的《轉戰陜北》,從而闡述當代藝術家應堅守的歷史擔當。
關鍵詞:美術;鑒賞;現實主義;創作
一、時代背景
1921年,中國共產黨自南湖起航,中國革命面貌為之煥然一新,一大批藝術工作者為了挽救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拒絕“柔美”和“學院藝術”,在他們看來,“抗戰期間仍舊忸忸怩怩去畫玲瓏剔透的抒情畫,就如同人家要你打一把殺人見血的鋼刀,你卻把功夫用在刻花鐫字的講究上。殺牛不能用縛雞之力,刺虎不能用捉兔之勢”[1]。這個時期,魯迅先生所倡導的新興版畫,一塊木板,幾把刻刀,所需條件不多,卻能印制出無數張富有激情和充滿視覺張力的作品,用寫實主義的造型語言和人物的心理刻畫,給歷史留下了民族屈辱與抗爭的記憶,吹響了救亡圖存的號角。
飽含激昂悲壯的情懷和崇高審美的理想所創作出的英雄主義、理想主義作品成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創作主流。新中國成立至1979年改革開放前,改寫歷史的新中國迎來了經濟建設的和平年代,但剛剛結束的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作為革命傳統的鮮活內容,仍然通過各種藝術形式凝固在時代生活的情境中。
二、三品《轉戰陜北》
(一)“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
相比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作品,這個時代的藝術“雄壯華彩”的氣概大于“悲慘哀傷”的成分,是豪邁激昂、雄渾壯麗,而不是悲戚哀慟、慘烈憂傷的。最具典型的便是石魯創作于1959年的《轉戰陜北》,在當時表現革命題材的繪畫創作多以毛澤東指揮千軍萬馬為畫面主要內容的時候,石魯卻另辟蹊徑,創造性地以山水為主,采用間接描繪的方式,通過描繪西北的大山大水,塑造了一個大氣磅礴的空間,把觀眾帶入到了一個具體的歷史情景之中,畫面上雖然看不見千軍萬馬,但給人的感覺卻是在大山大壑間隱藏著千軍萬馬。該作品真誠的現實主義和質樸的英雄主義,是后來的藝術創造無法被超越的精神氣質,而畫家石魯也因此一舉奠定他在“長安畫派”重要地位。
(二)寓思想和價值于藝術表現之中
思想和價值是文藝作品的靈魂,一切表現形式都是表達一定思想和價值觀念的載體。石魯的《轉戰陜北》中的筆墨概括凝練、扛鼎有力,粗筆大線,抑揚頓挫,既有黃土高原的宏闊高邁,又有陜北民歌的酣暢嘹亮,有強烈的主觀表現性和筆墨自主性。在此作中,石魯對筆墨的處理注重對“意”的表現,而不拘泥于具體物象的客觀表達。比如前景主要山體以濃重墨線勾勒結構,再附以大筆皴擦,十分概括。陽面渲染紅色,粗重的墨線與厚重的朱碟、赭石等色交疊擠壓,濃墨重彩,塑造出突兀而立、樸實雄渾的西北高原的藝術形象,造成了熱烈、沉雄、厚重與偉岸的氣勢。人物構圖雖小,但卻是整幅畫中最濃重的一處墨色,在虛淡的遠景的襯托下,顯得極有分量,穩穩地壓住了全局。石魯在這里選用了毛澤東的側立像而不是正面像,避免了謹小失大,從而使這一形象更凝練有力。“畫有筆墨則思想活,無筆墨則思想死。畫有我之思想,則有我之筆墨;畫無我之思想,則徒作古人和自然之筆墨奴隸矣。”情動于衷,筆由心出,使藝術性和思想性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三)歌唱祖國、禮贊英雄是文藝創作的永恒主題
“對中華民族的英雄,要心懷崇敬,濃墨重彩記錄英雄、塑造英雄,讓英雄在文藝作品中得到傳揚,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絕不做褻瀆祖先、褻瀆經典、褻瀆英雄的事情。”[2]《轉戰陜北》通過獨特的構成方式,塑造了毛澤東的革命胸懷和英雄氣概。前面的近景是高遠法,山體巍峨雄壯,用了紀念碑式的構圖方法,再加上筆墨十分厚重,給人以崇高偉大之感,很好地襯托出了毛澤東高韜遠略、氣吞山河的偉人形象。位于畫眼位置的毛澤東側立像則是一條未被截斷的豎線,所有蓄積于山體中的上沖力在這里得到了爆發,人物所占空間雖小,卻有天地一人、統領山河之氣魄。人物設置偏向畫面的右側,又面向畫外,這樣就將畫面之勢引向畫外,沖向更廣闊的天地,形成畫面宏大的精神氣度。遠景以深遠法畫成,由濃而淡、再濃再淡的墨色,使畫面向遠處無止境地延伸,創造出遼闊的意境。以有限的畫面表現了無限的意境,使這幅作品具有了雄健博大的風神氣度。石魯以其獨到的眼光和創造性,把這一原本壯闊的自然形式轉換為藝術形式,使《轉戰陜北》意境開闊、氣勢逼人,成為革命歷史題材繪畫的經典。
三、堅守藝術的時代擔當
樹高千尺有根,水流萬里有源。優秀的藝術作品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來自藝術家的生活積累和人生體驗。抗戰爆發后,為救亡圖存,石魯棄學從戎,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在延安他經常背著自制的畫板為當地的老百姓以及老紅軍、小八路畫素描速寫,沒有顏料和紙張作畫,便搞木刻,他的木刻畫頗見才氣,絕不亞于專門的木刻家作品。也正是多年植根與黃土大地,石魯的《轉戰陜北》一舉成功。他曾說過“生活是畫的源泉。畫無生活若加工無原料。生活枯蝎,畫必凋敗。”[3]
“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必須有大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愿我們的藝術家能夠借時代的東風,揮灑藝術智慧,實現藝術價值與使命,真正彰顯藝術的時代擔當。
參考文獻:
[1] 尚輝.《抗戰題材美術詮釋中國現實主義精神》.光明日報,2015.8.24 15版
[2] 習近平.《在全國文聯十大、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2016.12.1
[3] 令狐彪整理.《石魯學畫路》 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簡介:
張婭妮(1983.10.19—),女,漢族,陜西榆林人,現工作于榆林市群眾藝術館,館員職稱。
(陜西省榆林市群眾藝術館 陜西 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