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巍
香港《文匯報》25日刊文稱,中國持續的經濟增長為企業進行大規模并購活動提供了較為充裕的資金,許多中國的大公司通過發行股票和自身產生的現金流積累了大量現金儲備,他們急于為這些資金尋找出路,另有一些中國企業需要通過投資獲得海外的原材料。這些企業在美歐經濟復蘇乏力背景下,其跨國并購呈現四點發展趨勢。
分析稱,一是民營企業逐漸參與跨國并購。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型國企的實力雄厚,資本金充足,它們仍舊會成為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主力軍。中國的民營企業逐漸發展壯大,而民營企業主更具有企業家精神,會完全采取主動收購的方式。
2007年5月24日,河南駐馬店人龐玉良花10億人民幣買下德國帕希姆國際機場,該機場面積是鄭州新鄭國際機場的2倍大。他創立的林德集團是世界知名的第四方物流服務供貨商,涵蓋物流、供應鏈管理、保稅經濟合作區運營等諸多領域,服務網絡覆蓋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城市。中國人收購國外機場永久經營權,這在中國航空史上尚屬首次。這也標志著中國民營企業的跨國并購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在經歷一定的成長期后,中國民企已逐漸成為跨國并購的重要力量。
二是石油、天然氣、采礦、化工仍是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主題。由于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工業化的進程加快,所需的石油、天然氣、礦石、化工原料數量越來越大。據預測:未來20年內,中國工業化進程所需的石油、天然氣將出現供給缺口。
該文指出,中國企業如果僅僅在國內進行競爭,將難以獲得足夠的資源支撐,更何況外國企業還要沖進來,因此,對資源的渴求驅動著中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參與并購。
三是中國企業跨國并購將遍布全球。雖然近來更多的是中國公司并購歐美老牌企業的案例,但就并購目的地而言,包括歐洲、南美洲、北美洲、東南亞、非洲,以及東歐、獨聯體等地區都是中國企業海外收購的目的地。其中資源開發型投資主要集中在拉美、非洲、澳洲等資源豐裕的地區和國家,加工制造業中的對外直接投資大部分是在發展中國家,而高新技術產業主要投資于發達國家與新興工業化國家,幾乎所有大型家電企業都在美國或日本建有研發基地,信息產業的代表性企業如聯想、四通亦在美國、中國香港設有帶研發特征的機構。
四是國外中介機構將發揮重要作用。由于中國律師在跨國并購的復雜業務中專業經驗不足及語言能力較弱,所以外國律師實際上提供了中國跨國并購法律服務的80%以上的業務。在全球第五次并購浪潮中,中介機構尤其是投資銀行的專業顧問起了重要的支持和推動作用。
文章表示,高盛、摩根士丹利和美林等投資銀行已經敏銳地捕捉到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潛能,而且他們從自身發展的角度出發,將不遺余力地積極參與跨國并購。同時,中國企業從一些早期的跨國并購失敗案例的教訓中也意識到跨國并購的復雜性和高風險性,而規避這些風險的有效手段就是借助全球知名的專業中介機構提供整個并購過程的咨詢服務。
(摘自中國新聞網2016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