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葉勝強+王麗霞


摘要:利用6個微衛星標記對42只沔陽麻鴨個體遺傳多樣性進行評估。結果表明,6個微衛星位點中有5個微衛星位點在沔陽麻鴨群體中的多態信息含量為高度多態,可作為有效的遺傳標記用于沔陽麻鴨遺傳多樣性和系統發生關系的分析,沔陽麻鴨平均雜合度為0.48。
關鍵詞:沔陽麻鴨;微衛星;遺傳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S834+.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11-0008-02
中國是世界水禽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水禽(鴨、鵝)年飼養量達30多億只,水禽產業為社會提供各類豐富的產品,如鮮蛋、皮蛋、咸蛋、羽絨、肉及各類深加工分隔產品,相關產值超900億元,是中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湖北省有三個地方鴨品種,分別是沔陽麻鴨、恩施麻鴨和荊江麻鴨。在2006年農業部啟動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時,沔陽麻鴨群體規模為10萬只[1]。遺傳資源調查結果顯示,沔陽麻鴨無瀕危危險,然而,十余年之后,隨著全國32個地方鴨品種的充分競爭,水禽產業集約化、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少數長期系統選育,生產性能更佳的地方鴨品種(如紹興鴨)逐步占領國內大部分蛋鴨市場,而缺少系統選育、產蛋數偏低的地方鴨養殖量逐步萎縮,沔陽麻鴨群體規模從2006年時年存欄10萬余只到2016年僅存欄200~300只的危險狀況,沔陽麻鴨群體數量急劇下降。
微衛星標記是遺傳多樣性評價的一個手段,在雞中尤為突出。近年來,國內學者利用微衛星標記對中國一些地方鴨的遺傳多樣性及系統進化樹進行了初步研究[2-4],其中有部分研究的對象為沔陽麻鴨,經過10年的變化,沔陽麻鴨在復雜的生存環境下遺傳多樣性的現狀需要重新評估,以針對沔陽麻鴨的種質資源現狀制定合理的種質資源保存、利用措施,更好的保護中國優良種質資源。為評估沔陽麻鴨群體遺傳多樣性現狀,本研究利用微衛星DNA標記對沔陽麻鴨進行系統分析,揭示沔陽麻鴨群體遺傳變異狀況,為沔陽麻鴨種質資源的合理保護與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沔陽麻鴨來自仙桃國營畜禽良種場。沔陽麻鴨為翅靜脈采血,群體規模為42只,公母各半。采用天根公司試劑盒提取DNA,置于-20 ℃保存備用。
1.2 微衛星選擇及PCR擴增
微衛星選擇參考文獻[4],隨機選擇6個微衛星(APL2、APL11、APL23、APL80、CMO12、APH9)作為試驗位點,引物序列由擎科生物合成。每對引物擴增時間參考李慧芳等[5]的方法,擴增溫度先做溫度梯度,瓊脂糖凝膠電泳篩選最佳擴增溫度,利用最佳擴增溫度擴增后變性,利用8%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檢測,擴增所用聚合酶和dNTPs購自Tokaro,所用分子量標準對照 為MspⅠ酶切的pBR322 DNA Marker。
1.3 數據統計
利用POPGENE軟件計算等位基因數和等位基因頻率,并利用Cervus3.0.7軟件統計多態信息含量、遺傳雜合度。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微衛星座位遺傳參數
溫度梯度擴增體系研究6對微衛星的最佳擴增條件,6對微衛星最佳擴增溫度見表1。沔陽麻鴨樣本內檢測6對微衛星的遺傳參數結果見表2。在檢測群體內共檢測到44個等位基因,其中,等位基因數最多的位點為APL11,為9個,最少的為CMO12,為6個,平均等位基因數為7.33個,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數為3.62。平均多態信息含量為0.64,除APL80的PIC為中度多態外,其他位點均為高度多態位點,位點的PIC與有效等位基因數呈正相關。本研究中6個微衛星中有5個為高度多態,可作為有效的遺傳標記用于鴨種的遺傳多樣性分析。
2.2 群體平均多態信息含量和平均雜合度
利用軟件Curves 3.0.7計算平均多態信息含量和平均雜合度結果見表2。平均雜合度范圍為0.10~1.00,6個位點在沔陽麻鴨中的平均雜合度為0.48,各位點雜合度差異較大,最高的位點為1.00,最低位點為0.10。
3 討論
多態信息含量(PIC)可衡量微衛星多態性。當PIC>0.5時,該位點為高度多態位點;當0.25 遺傳雜合度(H)又稱基因多樣度,是指隨機抽取的樣本中其兩個等位基因不相同的可能性,期望雜合度主要是根據種群內當前優勢等位基因的分布頻率來推算的,稀有基因的貢獻極其微弱。沔陽麻鴨的雜合度范圍是0.10~1.00,最高位點為1.00,最低位點為0.10,平均雜合度為0.48,說明沔陽麻鴨品種內的遺傳變異差別較大,群體有一定的近交衰退,遺傳多樣性豐富程度較前人報道的有所降低[2-4]。 沔陽麻鴨群體規模已經急劇下降,群體遺傳多樣性豐富程度有所下降,表明該品種資源的保護面臨嚴峻的挑戰,亟需出臺相應的保護措施,防止品種近交衰退和遺傳多樣性進一步下降,防止中國優秀的地方鴨種質資源的丟失。 參考文獻: [1] 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 家禽志[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 [2] 李慧芳,李碧春,楊 寧,等.華中地區家鴨種質資源的遺傳結構研究[J].畜牧獸醫學報,2008,39(3):291-295. [3] 李 新,宋衛濤,徐文娟,等.湖北省部分家鴨群體遺傳結構探討[J].中國家禽,2008,30(23):36-39. [4] 屠云潔,陳寬維,李慧芳,等.湖北省3個地方鴨品種遺傳多樣性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07,22(6):857-861. [5] 李慧芳,章雙杰,陳寬維,等.我國重點保護地方雞品種資源的遺傳變異[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5,10(3):21-24. [6] BOTSTEIN D,WHITE R I,SKOLNICK M,et al. Construction of a genetic linkage map in man using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J].Am J Hun Genet,1980,32:31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