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薇
摘 要:本文論述了圖書館學科館員在網絡環境下面臨的挑戰以及對學科館員信息素質的要求。指出了對學科館員信息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信息素質的措施。
關鍵詞:圖書館;學科館員;信息服務;信息素質
1974年,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在給美國政府的報告中首先提出了信息素質這一詞。當時他認為信息素質是人們在工作中運用信息、學習信息技術、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到了網絡時代,信息素質被認為是信息社會中傳統文化素養的延伸和拓展,已經深入到人的整體素質,它是一種穩定的、基本的、內在的個性和心理品質,是一個人在信息理論方面的修養和搜集、組織、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成為信息時代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成為評價人才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
1 學科館員面臨的挑戰
信息素質概念的出現是為了應對日益普及的網絡信息技術,目的是為了提高人們在信息活動中對聯機數據庫、通訊服務、電子郵件、數據分析以及圖書館網絡的使用能力,是人們獲取、評價和使用信息資源的能力。首先文獻載體呈現多樣化,除了傳統的印刷型普通圖書,還出現了縮微、磁帶、光盤、虛擬等形式的信息資料,文獻載體多樣化的結果導致必須遵循不同的分類、編目規則,工作更趨細致。其次,編目的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從傳統的手工編目到合作編目、計算機編目,再到通過網絡為紐帶進行聯機合作編目,實現資源共享。第三,讀者對文獻分類編目的要求也發生變化,“信息素質”的提高是雙向的,隨著讀者 “信息素質”的不斷提高,他們更注重信息獲取的時效性和層次性,對文獻信息的揭示要求更加詳細和全面,強調實時、動態和方便。因此,網絡環境對圖書館學科館員來說,既是挑戰,更是機遇。
2 對圖書館學科館員信息素質的要求
1.運用信息工具:能熟練使用各種信息工具,特別是網絡傳播工具;
2.獲取信息:能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有效的收集各種學習資料與信息,能熟練運用閱讀,訪問,討論,參觀,實驗,檢索等獲取信息的方法;
3.處理信息:能對收集的信息進行歸納,分類,存儲記憶,鑒別,遴選,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表達等;
4.生成信息,在信息搜集的基礎上,能準確的概述,綜合,改造和表達所需信息使之簡潔明了,通俗流暢并且富有個性特色;
5.創造信息:在收集多種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礎上,迸發創造思維的火花,產生新信息的生長點,從而創造信息,達到收集信息的終極目的;
6.發揮信息的效益:善于運用和接受的信息解決問題,讓信息發揮最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7.信息協作: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為跨越時空的,“零距離”的交往和合作中介,使之成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多種和諧的協作關系;
8.信息免疫:浩瀚的信息資源往往良莠不齊,需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甄別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表現調節能力,能自覺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地干擾和侵蝕,并且完善合乎時代地信息倫理素養。
3 圖書館學科館員信息素質的培養
21世紀,人類社會已經步入信息化社會,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圖書館各項工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科館員首先應該根據崗位的需要,結合自己實際情況,苦練內功,著重解決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補缺。學習的內容應圍繞以下方面開展:
一是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知識。信息時代離不開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支撐,隨著圖書館現代化技術的發展,數字化、網絡化進程的加快,計算機編目、聯機編目更加普及。文獻學科館員必須掌握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和網絡技能,這樣才能在網絡環境下大展身手。
二是科學知識和信息理論的學習。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學科分化重組,導致新興學科、邊緣學科增多,加之信息資源的復雜性,增加了分類標引的難度,影響分類編目的準確性。因此,學科館員要加強這方面的學習,拓寬知識面,努力成為圖書館信息系統的導航員。
三是專業技能的學習和研究。文獻分編工作離不開分類、編目等專業理論,在掌握分類標引和編目工作的基礎性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針對現實的需要,加強分類標引和編目工作的科學研究,研究工作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采取相應措施,解決各種問題,確保對各種文獻信息的正確揭示與描述,滿足讀者的實際需要。
四是具有一定外語水平。中國加入WTO,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使我國在越來越多的方面與國際接軌,讀者所需求的信息也不僅局限與一國一家。互聯網的誕生,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讓讀者很方便的從網上獲得信息資源,而網上的信息資源一大部分使用英語來表達的,在這種條件下,學科館員如果沒有一定的外語水平,就不能收集和傳送外文信息,更不能為讀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資源。
4 提高學科館員信息素質的措施
自主性的終身學習。這種學習方式不同與我們平常所說的自學。它不僅是指某一個單獨的學習,而是強調其主動性,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小組。它具有如下特點:其一靈活性,包括學習內容的靈活性,不同的人員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確定特定主題學習;學習方式的靈活性,可以一個人自學,也可以搭建學習小組共同學習研究探討;學習時間和地點的靈活性,不必拘于固定時間,地點。其二針對性。不同的人員有不同的學習需求,針對非圖書館學專業出身的人員可以進行由外行轉向內行的基礎型學習;針對剛從圖書館學專業畢業的人員可以進行實踐型和提高型學習;針對老學科館員缺乏新技術應用知識可以進行補己所短的補充型學習,因需學習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其三實用性。指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學習探究其解決方案,反過來可以更好的指導分編工作。其四網絡化。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截止20014年12月31日,我國的上網計算機總數已達9286萬臺,網站總數已達88.1萬多個。如此發達的網絡環境為滿足學科館員通過網絡實現終身教育提供了便利。
加強短期培訓教育。繼續教育的組織形式主要有培訓班,進修班,研修班,學術講座,學術會議等等。通過請進來(請老師來開館開辦講座,召開學術會議等)和走出去(外出培訓,進修)的方式,可以讓學科館員有針對性的不斷更新知識,掌握圖書館事業發展的趨勢及學術研究的動態,焦點問題,引導學科館員理論聯系實際地開展學術研究活動,提高其理論水平和工作技能。
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完善的激勵約束機制可以激發學科館員終身學習的需求。其主要包括:(1.)用人機制。在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下推行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和聘任制度,增強館員的職業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2.)獎勵機制。實行按勞分配,對于努力工作,勤奮學習的人員應及時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以激勵其他人員。(3.)約束機制。圖書館從內部管理角度出發,制定宏觀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以各種規章制度的形式約束學科館員自覺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