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推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被提到了行程智商。只有通過該促進發展,人民才能有穩定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本文通過探索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困境,摸索其相應的解決對策,望能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改革開放;困境;對策
習近平同志指出:“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前進?!?013 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新時期改革進行了戰略部署,繪制出了改革新藍圖,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
1 全面深化改革的現實緊迫性
世界各國目前都在根據自己國情來進行相應的改革。特別是當科學技術成為加速器后,改革的進程就大大推進了。我國改革開放已經持續了30多年,我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中國共產黨在過去解決的問題中反思總結,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從而加強改革開放的質量。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雖然一直穩步向前,但是依然有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尚未解決,想要解決矛盾問題,就必須全面深化改革。
2 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困境
1.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供給不足
雖然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改革的步伐從未停止,但是改革的內在動力卻在衰減。社會成員改變現狀的內在心理需求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構成了改革原動力。經濟的迅速發展、國力的迅猛提高,使得生存壓力不斷減輕。公共物品產權不明晰并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變革個人從中獲得的收益明顯小于社會整體,使得改革責任容易被虛化,個體不愿承擔改革成本使得改革責任被不斷弱化,不斷惡性循環,使得改革的動力愈發減弱,以至于動力供給不足。
2.多元利益階層的崛起及相互間的博弈
不同的利益階層有著不同的利益關系,當產生利益沖的時候,改革意識則不再統一,改革共識難以達成。一旦利益集團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追求利益成果,那么就很容易產生短視性和局限性,為壯大自己的力量而破壞利益體之間的均衡性。使得利益體之間處于一種惡性競爭狀態,導致整體利益的難以實現。同時,我國的利益訴求機制并不完善,利益集團有時并不能順暢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反而將其遏制。從而加劇了利益集團之間的分化,加強了社會矛盾,促使了利益的不均衡,從而瓦解了社會力量。而愈發壯大的利益集團同樣會威脅政府的威信,而弱小的利益集團面對自己的利益損失則毫無辦法。政府發布的一些決策,因為利益集團的對抗,則會損失大部分力量。
3.改革領導者的雙重角色
改革領導具有其雙重身份,在我國深化改革的道路上,不僅扮演者領導者,同時還有著改革對象這一身份。也就是說,改革領導同樣會受到利益這一方面的影響,從而影響其判斷,削弱其領導力。改革的權力由中央控制,具有鮮明的公共性和服務性。但是在改革過程中,由于權力的過度集中,容易導致領導者對權力的依賴,使其在改革中如履薄冰,畏首畏尾。部分官員擁有權力后,讓其再把權力回歸社會和市場,此舉難上加難,這實際上削弱了改革的內部動力。而隨著社會主義改革的進行,人民對公平公正這一要求的呼聲越發強烈。政府身上寄托著人們的希望和責任,但是因為改革動力的不足,使得改革結果遠遠低于人們的期望值。這就很容易減少人們的改革責任感和改革熱情,從而進一步的遏制了改革動力的運作,同時改革的精神支撐也容易受到影響。在此情況下,精神力的不足會導致人們容易受到物質利益的誘惑,利益會成為最具有主導性的力量。道德精神在利益誘惑下黯然失色,改革步伐將日趨減緩。
3 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出路
要想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須牢牢把握住人民群眾是推進改革的最強力量這一基礎不放松。中國特色主義的完善和發展在不同條件下需要不同的動力,不同情況表現出的形式也不盡相同,強弱力量也表現不一,但是其支撐基礎都是人民群眾。
1.解放思想,發展社會生產力,帶動社會活力
解放思想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思想具有辯證性,要用辯證的方法去看待它。正確的思想能夠推動社會變革的順利進行,而錯誤的思想同樣也會阻礙社會變革的實施。社會改革如湖中行舟,思想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v觀歷史,歷史上任何一次變革都有強大的思想支持。往往那些成功的變革,都是通過正確的思想引導人民群眾,使之成為變革動力。
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是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國目前還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做出任何有關于改革的決策都應該立足于基本國情之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是黨在建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發展生產力始終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沒有強大生產力之稱的社會變革是不能持久進行的。要想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順利進行,就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
解放思想,發展社會生產力,充分帶動社會活力,只有把三者緊密有效的結合,才能進一步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突破就有思想的枷鎖,樹立全新的思維模式,才能真正釋放社會活力,形成激勵創新、鼓勵實踐的良好氛圍。一旦社會主義的活力被激發,那么就會促進社會道德文明的進步,社會文化的創新,形成一種良性競爭、互利合作的良好局面。能夠積極面對機遇和挑戰,能夠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失利和挫折,形成良性循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帶動和增加社會活力。
2.加強黨的自我建設,增強黨的內聚力、引導力。
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堅強力量是中國解決問題的根本保證,要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只把基層黨員調動起來,才能保證基層的活力。選拔和任用具有強烈改革意識、優秀改革能力的人。建設強有力的改革隊伍,強化改革領導力,不斷加強的黨的內部建設,保證黨內部的純潔性。祛除一切有可能破壞黨優異性的蛀蟲。凝聚黨內力量,獲得人民群眾信任感,引領風尚,教育人民,引導人民群眾前行,獲得廣泛的改革共識和動力。
3.擴大改革動力基礎,提高改革動力實力。
民群眾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群眾推進改革齒輪的時候,必須不斷加強其實力,不斷吸納更多的人民群眾參與到改革事業當中。使他們認識改革,認同改革,支持改革,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就必須發揮其創造性。給其改革機會,讓其表達自己的想法,并通過展示改革成果來反饋給人民群眾,喚醒其積極性。同時人民群眾也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當人民群眾在生活中確實感受到改革帶來的益處時,就會擁有更大的熱情,無數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匯聚到一起,就會形成強大的動力,形成新的利益階層才會擴大改革陣營的支持力量。任何時候,只要人民心中有希望,國家和社會才真正有希望。為此,要圍繞群眾切身利益做好、做足民生工程,只有這樣才能形成難以阻擋的改革之勢。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唐薇(1993-),女,江西南昌,碩士研究生在讀,中醫臨床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