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錫聯
當前,東北亞地區經歷著冷戰殘存機制向和平機制轉換的陣痛。伴隨美國奧巴馬政府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舊的對抗基因被激活,新生熱點則不時發酵。2016年,朝鮮進行兩次核試,美韓決定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東北亞區域地緣安全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長。美國新政府上臺后,預計新總統特朗普對亞太戰略會有調整,但美國的基本戰略目標不會改變,東北亞地區戰略博弈仍將以一定的強度繼續下去。

2017年2月12日,朝鮮試射一枚地對地中遠程戰略彈道導彈
東北亞地區戰略陣線漸清晰
幾年來,美國奧巴馬政府以攻勢姿態推進東北亞戰略,完成了針對中俄的戰略布勢。奧巴馬政府以構筑“兩個網絡”(亞太地區同盟關系網絡和軍事基地網絡)和“三個體系”(戰區導彈防御體系、自由民主價值觀體系和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體系),作為其“亞太再平衡”戰略的5個支柱。
在奧巴馬任期的最后一年,美國在東北亞地區的戰略推進對地緣政治格局造成了沖擊。
表現在,一是美韓決定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形成打破地區戰略平衡的態勢。美韓不顧中俄反對以及韓國國內的反對聲音,達成部署“薩德”協議,并宣布將完成部署日期由2017年底提前至2017年上半年。“薩德”入韓協議,使美國向構筑地區導彈防御體系前進一步,打破了地區戰略平衡態勢。
當美國完成亞太地區的戰略布勢后,必將針對中俄發起新一輪戰略攻勢,對地區戰略格局造成新的沖擊。美國部署“薩德”的真實目的,不在于防范朝鮮的導彈威脅,而是對中俄構成戰略威懾。
二是美國唆使日韓兩個盟國介入南海事態,擴大了同盟關系網絡的作用效應。日本積極插手南海問題,積極配合美國推動南海問題國際化和軍事化。甚至不時放出風聲,日軍艦將參與巡航南海。2016年10月19日,美韓外交、國防部長(“2+2”)會議發表聯合聲明,在涉及對華關系部分,“強調所有國家都有在南中國海飛行、航行及作戰的權利。”與前一年韓國對南海問題的立場相比,這次增加了對“作戰權利”的認定,表明韓國支持美國推動南海軍事化的立場。
三是通過整合東北亞同盟關系,撮合美日韓三角軍事同盟。1998年~2013年,韓國一直堅持不加入美國的戰區導彈防御體系、不接受在韓部署“薩德”反導系統的立場。但樸槿惠政府改變了韓國過去15年所持的立場,適從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最終與美國達成部署“薩德”的協議。韓國以此明確了韓國對美韓同盟關系和中韓戰略伙伴關系的排位,中韓關系受到創傷。
與此同時,美國以應對朝鮮核導威脅為借口,多年來一直撮合韓日改善關系,捐棄前嫌,共同打造三角軍事同盟。2016年,韓日于11月1日重啟2012年擱置的《軍事情報保護協定》會談,僅經22天協商,即于11月23日簽訂了協定。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的簽訂,使美日韓構建三邊軍事合作體制邁出了重要一步,美日韓三角軍事同盟的雛形已經形成。
至此,在美國政府交接之時,東北亞地區的戰略陣線已基本清晰。
地區形勢發展中的不確定因素在增長
其一,東北亞地區“維和維穩”與“熱點維溫”的對抗加劇。東北亞地區,在三海四島(黃海、東海、南海和日本列島、朝鮮半島、釣魚島、南沙群島)均有“熱點地區”或“熱點事件”。這些“熱點”或由美國制造,或由美國火上澆油升溫,在中國東部和南部海上形成一條“熱點鏈”。
美國將“熱點鏈”作為籠絡盟國的黏合劑,反映出其牽制中國及調控地區局勢走向、在中國周邊制造麻煩的戰略企圖。
其二,日本的軍事大國化步伐加快。過去兩年,日本國會先后通過了解禁集體自衛權決議和新安保法案。新安保法包括1個新立法《國際和平支援法》和10個修正法《和平安全法制整備法案》,共計11部法案。《國際和平支援法》實質是“海外派兵永久法”,旨在松綁自衛隊海外軍事行動,使日本向海外派兵成為可能。2016年7月10日,日本參議院選舉中,“修憲勢力”獲得超過2/3多數席位。安倍在國會跨過了“修憲門檻”,二戰后的《和平憲法》的命運已岌岌可危。日本正在成為威脅東北亞地區和平安全的危險因素。
其三,朝鮮半島形勢繼續升溫。2016年,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朝鮮的擁核自保戰略、韓國的吞并統一戰略,3種戰略相互碰撞。朝核危機、“薩德”危機和韓國政治危機,朝鮮半島三重危機疊加,對地區和平穩定造成沖擊。半島冷戰思維回歸,對話氣氛消逝,緊張局勢升級。
具體表現在,一是相互威懾升級。朝鮮兩次核試后,朝鮮和美韓之間均加大了針對對方的威脅力度,半島安全形勢激化。雙方以“核打擊”和“打擊核”相互威脅;以實施“先發制人打擊”以及“斬首行動”相互恐嚇。
二是朝鮮和美韓均有備戰行動,致戰因素有所增長。首先是朝鮮多次進行導彈發射,并展示其核導實力;其次是美國出動核動力航母、B-52戰略轟炸機等戰略武器,6次進入朝鮮半島海空域炫耀武力;再次是美韓頻繁進行聯合軍演,對朝鮮保持高強度的軍事威懾;最后是韓國還開發了“單獨”應對朝鮮核導威脅的“韓國型三軸體系”:殺傷鏈系統、韓國型導彈防御系統,和直搗朝軍指揮部的大規模打擊報復作戰概念“KMPR”。而且2016年10月,美韓兩國在“2+2”外長防長會議上,決定新建延伸威懾戰略磋商機制,美方承諾將考慮在半島定期部署戰略武器,應對朝鮮的核導威脅。
不過,半島局勢還未到失控的邊緣。美韓的三階段遏制朝核戰略,目前停留在恐嚇上,使用武力解決朝鮮核問題還不是美國的第一選項。這些因素決定了短期內半島形勢有驚無險,有對抗而無戰事。
問題是,半島相關對話渠道已全部關閉,冷戰對峙氣氛回歸。朝鮮兩次核試后,其擁核自保的立場固化。與此同時,韓國國內“核武裝論”再度抬頭,為半島無核化平添了干擾。對朝鮮政策方面,韓國以壓朝棄核之名行壓垮朝鮮政權之實,制定了對朝心理戰攻勢、借人權問題施壓、軍事威懾、外交孤立和單邊制裁等一系列促朝生變、生亂的措施,全方位展開對朝攻勢。在此背景下,朝鮮半島謀略戰的攻防空前激烈。比如,韓國對朝鮮將發動“局部挑釁”和“朝鮮崩潰論”的宣傳貫穿始終,美韓對朝鮮“動亂”和“挑釁”可能性的炒作,并非出于判斷上的失誤,而是有意識的謀略戰攻勢。

2017年2月3日,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抵達日本,向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示將繼續致力于對日防衛
此外,“親信干政”丑聞被韓國媒體披露后,韓國政權危機事態擴大,成為韓國68年憲政史上最嚴重的政權危機。
進入2017年,朝鮮半島的3個危機還將繼續發展。特別是韓國政局走向的不確定性將有所增加。如果提前舉行下屆總統大選,將攪動韓國社會的各種政治勢力和利益集團活躍地參與和爭斗,政治主張的爭論和比拼不可避免地要從內政擴延到外交、國防和南北關系領域。美國是否會從“擔憂”轉為“施加影響”或“幕后操控”,值得關注。
美國政府換屆增添新的不確定因素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就任之前就放言,要給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做個小手術:就任后宣布放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這給國際社會造成了特朗普將全盤否定奧巴馬亞太戰略的錯覺。
但是,分析人士認為,特朗普不會偏離冷戰結束后美國對外戰略和政策的基本目標,即長期保持美國惟一超級大國的地位。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最大的可能是轉換為保持“世界老大”地位。
特朗普執政后,不會放棄對亞太的關注,“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命名不會被沿用,但美國保持在亞太主導地位的目標不會改變。特朗普的對亞洲政策在實質內容上可能相當于“亞太再平衡+”的水平,或者說是“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加強版”。在此目標下,美國同日韓的同盟關系只會加強,而非松弛。美國對朝鮮政策的嚴厲程度至少在其任內初期不會改變。由此,東北亞地區新一輪的戰略博弈必將更為復雜激烈。
預計,特朗普在完成商人決策思維方式向總統決策思維方式的轉變后,對亞太地區戰略將更具進攻性,對中國安全的挑戰可能會一波接一波。中美之間在解決朝鮮半島問題,包括朝核問題、“薩德”問題、對朝鮮政權的定性問題等方面,立場截然不同,特朗普政府隨時可能挑起事端。
可以說,美決定在韓部署“薩德”是戰略決策,韓國接受“薩德”是戰略選擇,美韓部署“薩德”是政府間的協議。可以肯定,美國的特朗普政府也不會改變部署“薩德”的決定。韓國國內,有的總統大選參選人,如共同民主黨參選人文在寅承諾“‘薩德部署可以留給下一屆政府決定”,但是如果在他當選總統前“薩德”已經完成部署,他也只能被動接受;也有的參選人,如剛卸任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則力挺在韓部署“薩德”,1月12日潘基文在從美國紐約飛回韓國途中接受韓國《中央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支持“薩德”,因為“韓美同盟是最重要的防衛中心”。文在寅和潘基文曾在韓國下屆總統選舉民調中居于前兩位。總體上,韓國的保守政黨和軍方對“薩德”計劃被擱淺的擔憂程度更甚于美國。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也開始探討引進“薩德”的可行性。據日媒報道,日本防衛省近期將在防衛省內設立探討委員會,研究是否引進美軍最先進的陸基導彈攔截系統“薩德”。1月13日,日本防衛相稻田朋美在美屬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聽取了美軍方面對“薩德”的說明。足見,東北亞區域的地緣安全不確定性將繼續增長。
摘自《瞭望》2017年第5期
責任編輯:張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