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滿子
特朗普做總統做了一個多月,支持率已經下滑到44%,創了有民調以來的歷史最低點。可是距離他勝選才過去幾個月,難道幾個月前還給他投過票的選民們,這么快就拋棄了自己的總統?
其實未必。
事實是,特朗普壓根就沒得到過多數選民的支持——若按“一人一票”的普選票計算,希拉里要比特朗普多得280萬余票,只不過,美國現行的競選規則,沒有把她在普選票上的優勢轉化為競選的勝利。
“一人一票”,聽起來公平合理:高官與庶民、貧民與富翁,不管是誰,全都“一人一票”人人平等,而取得多數人擁護的那個,就能代表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做政府的首腦。
事實上,從美國、英國到歐洲大陸,甚至非洲和拉美那些還正處于民主化進程中的國家,民主選舉都不是簡單的“一人一票”和“少數服從多數”。西方有總統制,也有議會制,但不論哪種,都是分選區由代表人選舉產生政府首腦。
總統制
譬如2016年剛剛塵埃落定的美國大選,若按“一人一票”統計,希拉里贏得了更多的普選票,但特朗普贏得了更多的“選舉人票”,入主白宮。
所謂的“選舉人票”,是來自51個選區的共538票。51個選區即是美國的50個州加上哥倫比亞特區,每個選區按人口比例都有一定數量的“選舉人票”,各個選區的選民先自己投票,然后再轉化為“選舉人票”,決定當年的大選結果。
最關鍵的是,每個選區之內,得票多的那個候選人,不管是以51%的微弱優勢還是75%的絕對優勢獲勝,按常規都將拿走該選區全部的“選舉人票”,所以才出現了著名的搖擺州:
對于競選者而言,將自己在加州的支持率從60%提升到75%毫無用處,但如果能把威斯康星州的48%提高到52%,選情就將發生質的變化。
同樣地,對于選民來說,在“深藍”或者“深紅”州,一個選民投不投票,對大選的結果毫無影響,該贏的黨還是會贏。而在搖擺州,每一票都有可能成為左右局勢的關鍵,每一票都至關重要。
在2000年小布什與戈爾的選戰中,小布什僅以數百票的微弱優勢在佛羅里達州取勝,從而入主白宮。
美國總統的選舉按選區投票,國會議員也是如此:
參議員每個州選兩個,眾議院的議員則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一共435名眾議員,分別代表著自己家鄉的那一片土地。而被選出來的議員們,整日都會面對來自自己選區選民的電子郵件、電話和來訪。選民當初選了他,自然紛紛來要求議員在國會山上替自己撐腰,為自己辦事。
實行總統制的除了美國以及一些取得自由獨立沒多久的國家,還有巴西、墨西哥等國。這些國家的總統由全國人民按選區投票選出,國會議員則由自己所在的地區投票選出。總統、國會各選各的,經常一黨占據總統府,另一黨把持國會,相互制衡。
議會制
議會制下的議員選法和美國的國會差不多,也是各地區投票,得票多的選為該地區的代表。
議會制與總統制最大的差別,在于政府首腦的產生方式:議會制國家的首相,是議會推舉產生的。各個選區只選自己的代表,然后這些代表到了議會,再集體表決產生首相。而在現代的黨派政治中,取得議會多數席位的黨,通常會一致推選自己的黨主席做首相,也就是說,老百姓選議員幾乎就是在選首相。
這樣一來,首相和議會多數黨永遠在同一戰線上,所以議會制的選舉,屬于“一贏贏所有”(winner-takes-all)的類型。總統制的國家則不同。贏得白宮的黨未必贏得國會,往往很難實現參眾兩院和白宮都同屬一個政黨。
總統制和議會制各有優劣,但都是通過選區選舉產生政府首腦。
那么,“一人一票”的直接民主還存在嗎?
事實上,“一人一票”的直接民主,古希臘的時候用了一陣(在大廣場上每人扔一只黑棋子或者白棋子),而到現今,只有極少數國家,譬如列支敦士登這樣的,有時會玩一把直接民主。除此之外,近年來忽然刮起一股風氣,在面臨關系到國家存亡的重大抉擇時,一些歐洲國家會舉行公投,像英國的“脫歐”公投,就不考慮選區,純粹“一人一票”,按多數人的意見辦。
(摘自“壹讀微信公眾號” 圖/黃煜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