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出了元宵節,年算過完了。捎帶著,自進入賀歲檔以來,比公映大片數量還多的各種節,也過完了。不禁長吁了一口氣。
坦白說,除了六一兒童節,中國這么多節日,無論是傳統還是外來的,我一個也不想過,春節也不例外。我對春節“談節色變”,每過一個春節,就累得仿佛脫骨扒皮,內心深受各種煎熬,具體怎么樣不多說了,可以參考諸多的返鄉文章。
喜歡過六一兒童節,是因為孩子們的愿望少,孩子們多好打發啊,一張貼紙,幾根棒棒糖,就能打發了,若是能帶他們在草地上打打滾,往河里扔幾顆石子,他們就會興奮得兩眼放光,用崇拜的眼神看著你……孩子們不會提更多的要求,更別說無理要求了。和孩子們在一起最放松,與孩子有關的節日更放松。那么多好節日,都被你們大人給過壞了。
除了六一兒童節,孩子們喜歡的節日還有一個萬圣節。萬圣節我能提起點興趣參與,和孩子們一起“裝神弄鬼”挺開心的。每年快到萬圣節的時候,就會帶著孩子去超市的專柜,挑選那些稀奇古怪的面具、披風、南瓜燈籠之類。只是稍微有點遺憾的是,有個環節不適合大人和小孩子們一起做伴參與,那就是“不給糖,就搗亂”,試想一下,在要糖的孩子隊伍中,突然出現一張大人的面孔,打開門的那戶人家,恐怕會被嚇得神魂顛倒。
說到底,我喜歡的是游戲感很強、能帶來快樂的節日。中國人不太適合表露感情,尤其是在節日里表情達意,會覺得很不自然,每每坐在餐桌前,需要說點兒節日祝語的時候,都會有點尷尬。節日有儀式感是好事,但如果儀式感變成了無謂的客套、虛假的熱情,就沒意思了。能讓人表情自然、心里放松的節日,才是好節日。
近些年在商家的鼓動下,咱們的許多節日被過得變了味,用網上流行的話說,“什么節都能被過成購物節”。出現電子紅包之后,每逢節日更是紅包滿天飛,干脆把一些節日集合集合、歸納歸納,統一稱“紅包節”得了。節日過得好不好,不必考慮錢花了多少。什么時候不花錢也能過得開心,才算是回歸到節日的本質。古人過節,踏青、放風箏、賞燈、賽龍舟、對詩、飲酒……現在想起來,真是有種奢侈感,這里的奢侈,指的不是物質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
想想我還是孩子的時候,沒那么多節日,每年就盼一個春節,有件新衣服,有幾盤二踢腳,就開心得不得了。那時候過節,發現有大人愁眉苦臉,百思不得其解,過節了怎么臉色還這么難看?現在我也到了“談節色變”的年齡,別跟我強調什么過節的儀式感,我不喜歡這個,就希望能安安靜靜地,正正常常地,把節日過成一個普通日子。
可能您會覺得,有些話我說得極端了。可是有些話,不被逼到嘴邊,真不愿意說出來。每年那么多傳統節日、舶來節日、人造節日,我不相信有哪個人,過起來都興高采烈。如果你在朋友圈發現有這樣的人,最好把他拉黑,凡節都慶祝的人,十有八九都是把日子過得一團糟的家伙。
對待節日最好的態度是,一視同仁,根本不用在乎別人怎么過,自己怎么舒服怎么來就好。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 圖/張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