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坤
20世紀末,在素有“火藥桶”之稱的巴爾干半島上發生了一場非常重要的高技術局部戰爭,即科索沃戰爭。其顛覆性的戰法、不同于以往的作戰過程、難以置信的作戰戰果,可以說這是一場以高技術終結戰爭的最典型戰例,給世界諸國相當大的啟示。對世紀之交的國際戰略格局和軍事理論的發展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中蘊含的軍事理論相關的價值對于現在的研究仍具有重要意義。這其中前人的研究已經非常豐盛,筆者想就從一起不同尋常的反空襲交鋒,探尋南聯盟反擊北約空襲的手段及啟示。

科索沃戰爭中北約對南聯盟的大規模空襲
科索沃戰爭不同于以往戰爭形態,它是以大規模空襲為作戰方式,完全沒有地面部隊的進攻配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憑借自身占絕對優勢地位的空中力量和高技術武器,對南聯盟的重要軍事目標和基礎設施進行了連續78天的轟炸,硬生生直接炸出了南聯盟的投降。實際作戰中空軍部隊唱主角,而這其中最耀眼的明星莫過于“夜鷹”F-117隱身戰斗轟炸機。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其主要被運用于夜間戰斗,從誕生起就是黑夜里的“戰士”。作為當時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可正式作戰的隱身戰斗機,生產數量也較為有限,美軍對其“寵溺”有加、嚴加保密,致使當時外界對其知之甚少,然而它的登場注定是不平凡的。從最初入侵巴拿馬的牛刀小試,到海灣戰爭中“沙漠行動”的大放異彩,“夜鷹”通過自己豐碩的戰果,一步步宣誓著自己在當時世界空中力量角逐中的霸主地位。就如同黑夜之中的利鷹,其仿佛自誕生起就一直處于食物鏈頂端捕食者的地位,只有被其盯上的獵物,而絕無被獵殺的可能。最終打破這一切的是一名不同尋常的南聯盟防空指揮官佐爾坦上校。他以他的實際戰果向北約宣布“夜鷹”才是獵物,而他和他的戰友們才是獵手。雖然最后南聯盟落敗,但這是南聯盟不屈不撓抗擊侵略中的反擊之光,表現出了他們的頑強意志,這足以寫進歷史,讓其為之自豪。下面讓我們看看這位獵手是如何與獵物博弈的。
在戰爭初期,佐爾坦上校隸屬南聯盟防空導彈部隊第250旅,其指揮的第三導彈連大約有200名官兵,所配備的也是老舊的薩姆?3地空導彈,該型導彈是蘇聯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服役的,在技術層面同“夜鷹”相比屬于老掉牙的裝備。但就是這種老掉牙的裝備,在佐爾坦手里卻煥發了新生。面對來勢洶洶的“夜鷹”,佐爾坦深知自己手中武器的“分量”,也知曉獵物的狡猾與靈敏。但武器再老舊,終究具有殺傷力,使用得當,一樣能一劍封喉。
作為一名優秀的獵手,他首要做的便是知己知彼。知己,他熟知自己部屬的訓練水平、武器性能參數;知彼,他又不斷研究“夜鷹”的技術裝備、作戰規律。佐爾坦深知“夜鷹”的“囂張”是建立在飛機本身具有的反偵查能力,其所配備的“哈姆”反雷達導彈和電子偵查系統,能令其在被敵方地面雷達開機搜索捕獲前,迅速發現并給予摧毀性打擊,捕獲“夜鷹”的“天網”反而成了暴露自己的坐標點,這正是“夜鷹”不怕被捕獵,反而覺得自己才是獵手的根本所在。
對此,佐爾坦上校想到奇招來隱藏自己,他下令部隊不得使用現代化通訊系統,一切指令傳遞回到最原始的方式,通信兵步行傳遞,甚至利用汽車來傳遞,盡一切的可能采取物理手段隱藏自己、傳遞情報,避免被發現。也正因為如此,佐爾坦的部隊蹤跡從未被美軍的偵察機和間諜衛星捕獲。同時,他又要求部隊要具有高度的機動性,機動性是生存的重要保障,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在與“夜鷹”的較量中避免被獵殺。在78天的作戰中,佐爾坦的部隊一共走了10萬千米,相當于環繞地球兩圈半,平均每天1000多千米。事實證明,在這樣超乎想象的機動下,使得每一次美軍戰機的奔襲都撲了空。
那么,接下來便是如何一步步接近獵物而不打草驚蛇。由于南聯盟在武器裝備、技術能力上處于絕對劣勢,而美軍又在空襲行動中取得巨大戰果,完全是壓著南聯盟打。在這樣的情形下,美軍飛行員越發麻痹大意,飛行航線越發固定,更有甚者違反“無線電靜默”,而作為從未被發現擊落的“夜鷹”就更不必言表,這一切狂妄自大的表現都表明美軍飛行員在心態上已經發生了致命的變化,不再保持戰爭中該有的謹慎。而作為對手,佐爾坦終日在不斷轉移陣地中度過,雖然疲憊,但始終保持著戰爭該有的緊張度。試想一下,只有獵物才會大意而沒有察覺獵手的逼近,這就為后來的擊落“夜鷹”埋下伏筆。
當然,光靠這些是遠遠不夠的。佐爾坦要主動出擊,就要知曉獵物的位置。美軍在找佐爾坦,想要捕獵他,佐爾坦同樣也在找他的獵物。由于美軍的戰機一般都是由意大利的阿維亞諾基地起飛,南聯盟在此秘密部屬了間諜,美軍戰機一有動作便會立馬將起飛情報傳回國內,而國內地面觀察員則會不斷接力持續跟蹤,報告防空部隊。這樣就使得佐爾坦雖遠在千里之外,但卻對全局掌握盡在其手。可以以逸待勞做針對性部署。這就好比棋手對壘,一方心中所想盡為另一方所知,那離被圍殺的命運只是時間問題了。而且事實上,在整個戰爭期間,佐爾坦就從未讓他的獵物反應過來,在這場“貓”和“老鼠”的游戲中,始終扮演著“貓”的角色。
最后,在一切準備就緒下,佐爾坦需要的是一劍封喉來結束這場捕獵。他深知只有在最短的時間、最近的距離內發射導彈,自己才會有最大的可能成功。速戰速決速撤這是他基于雙方巨大技術、條件差距下作出的最正確的戰術選擇。無論是否得手,都得立馬撤出戰斗,轉移陣地,否則等來的便是美軍的報復。所以,每一次的戰斗,佐爾坦都極為耐心的等待獵物們靠近自己的陣地上空時,才下令雷達開機、搜索目標、發射導彈、展開攻擊,整套動作一氣呵成、行云流水。他的那幫老伙計們早已在殘酷的戰爭中將這套戰術反復錘煉的無比自然扎實。終于在1999年3月27日這一天,他們一同創造了歷史。在最短距離13千米,對他們和“夜鷹”而言都是一瞬間。一個作為世界第一款隱身戰斗機,一個作為第一次擊落隱身戰斗機,用的還是極為老舊的薩姆-3導彈,一同寫進歷史。這是美國空軍史上難以啟齒的一頁,同時又是南聯盟在艱苦抗擊侵略中所綻放的反擊之光!

空襲作戰中的“夜鷹”
時隔多年,再重新翻看當年的戰例,以佐爾坦上校為代表的南聯盟防空力量在反空襲作戰中展現了睿智與頑強,他們創新運用的戰法還是非常有借鑒意義的!當今世界科技逐漸占據了主流,往往在軍事較量中,一國所掌握的科技力量已經成了重要的砝碼,誰的砝碼多誰的砝碼重,戰爭的天秤就向誰傾斜。但我們不應忽視人在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分量,人與武器的結合才是“王道”,結合度高,老武器一樣能爆發新能量。佐爾坦上校手中的薩姆?3防空導彈作為中、低地空導彈,其射程僅有5~21千米,只能有效對付中低空目標,而且已服役幾十年,以往戰績也不突出。相比之下,“夜鷹”作為當時最新研制的戰機,則明顯占據絕對優勢,其本身又配備有反雷達導彈和電子偵察系統。兩者實力是處于不對等的地位,佐爾坦能贏關鍵就在于人與武器的最佳結合和選擇了正確的戰術手段。針對己方防空能力弱的劣勢,佐爾坦重視情報獲取、熟悉掌握敵機飛行規律、提前預設伏擊陣地;針對對方戰機反偵察能力強的特點,佐爾坦選擇機動隱蔽、等待敵機接近再實施雷達開機、速戰速決速撤,不給敵人反應和報復的時間。可以說薩姆?3能打下“夜鷹”,絕不僅僅是一個奇跡,它更是南聯盟軍民頑強意志、聰明才智和戰斗素養的體現。它充分告訴我們,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是巨大的,未來軍事較量不僅僅是依靠高科技武器裝備技術就可以解決的,要始終擺正人的主體地位、深挖武器潛能、做好人與武器的結合,只有這樣,武器裝備才能迸發出最大的能量,我們才能給予一切來犯之敵以痛擊!
責任編輯:張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