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杰 陶涵
20世紀50年代初期,國民黨方面在胡璉和胡宗南的指揮下,曾經多次對大陸發動營團甚至師旅級的反擊,試圖“反攻大陸”或建立“沿海游擊根據地”。由于兩岸軍力的差距,這種近乎瘋狂的攻勢負多勝少,逐漸走向沉寂。在1962年有記載的國民黨騷擾只有25次。
然而,進入1963年,國民黨特務襲擾驟然增加到200次以上。這個數字的背后,就是蔣家第二代——蔣經國漸漸崛起的影子。
1963年和1964年之間,為了維持部下對反攻大陸的信心,也為了增強蔣經國執政的資本,蔣介石授命時任“國防部”政治部主任的蔣經國主持對大陸加強實施特務襲擾作戰。
蔣經國認真研究后,認為小股襲擾大陸的哨所、政府機關、港口設施,甚至漁民漁船,不一定有戰略的價值,但就是要給大陸沿海制造恐怖氣氛,使其寢食難安。
在蔣經國的要求下,國民黨海軍出動“中”字號登陸艦,在海上建立“浮動基地”,搶劫從山東到福建沿海的大陸漁船,還將漁民拉上軍艦,參加“救國大學”“反攻大學”的學習,既可以破壞大陸漁業生產,又能使漁民返回后被列入另冊而促使大陸內部產生矛盾。
大陸方面在最初的交手中,吃過幾次虧,但是在當時的福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的指揮下,很快國民黨襲擾部隊的日子就不好過起來。
1964年初,東海艦隊的護衛艇奉命出擊,在福建南部沿海搜索雷達發現的一支國民黨襲擾部隊。經過七個小時反復搜索,始終無法發現目標。然而,岸上指揮所就是不發解除作戰的命令。
這就表示,皮司令的雷達屏上,目標還在活動!
又經過40分鐘的搜索,終于發現目標,一分鐘結束戰斗,活捉國民黨軍蛙人四名。
為什么無法發現呢?
不是雷達兵不用心,是非金屬的小艇反射痕跡太過微弱,實在不好分辨。
于是,軍區開會時,皮司令就讓部下們想主意。有次散會時,空軍的司令員忽然說,東北老航校的日本教官說過,他們有一套專門提高視力的訓練方法,用這個辦法,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把美國人治得挺狠。
這位司令員只不過是隨口一說,卻觸及“二戰”中一個重要的謎團。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上,日軍在科技方面不及盟軍,但是,在1942年8月9日的薩沃島海戰,日軍卻給了美軍一次沉重的打擊。三川編隊利用暗夜深入美軍巡邏水域,用魚雷和重炮突然襲擊毫無準備的美軍編隊,接連擊沉四艘重型巡洋艦,并全身而退。三川進入的灣口專門配備有裝置SC型搜索雷達的塔爾伯特號驅逐艦警戒,但日軍居然在雷達搜索范圍外,用肉眼于暗夜中首先發現美艦,從而避開了塔爾伯特號。因為日軍當時艦上根本就沒有雷達,美軍對日軍這種“特異功能”莫名其妙,這就是認為日軍長了“貓眼”的來由。
按照日本航校教官的說法,這個“貓眼”并不是天生,而是訓練出來的。假如給中國的雷達兵配上這樣一副貓眼,皮司令的麻煩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因為任務重要,不到半個月就做出了兩大本關于日軍的夜戰訓練資料。皮定均皺著眉頭聽匯報:吃山椒,吃胡蘿卜,吃鰻魚飯——按專家分析這都是補充維生素A和維生素D,蠻有道理的。訓練期間白天只在有紅光照明的室內封閉生活……匯報的參謀說,鬼子的竅門歸結起來,就是倆字兒——“斜眼”。
日本自古有忍者之術,有一項特別的發現就是夜間視物的突破。日本忍者發現,經過訓練的側視比直視在夜間的辨認能力更強。現代醫學證明,這一發現具有科學依據。因為人識別物體要依靠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奇怪的是肉眼在弱光環境下能夠感光的細胞,在瞳孔中央部位卻遠不如其周圍多。因此,通過對使用視網膜周邊感光細胞的訓練,實現適應夜暗環境。日本軍隊就有了所謂的“貓眼”傳說。
于是,這套“斜眼”訓練法,被福建沿海的雷達兵所掌握,其在雷達屏上捕捉目標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給國民黨的襲擾,造成了極大的不利。
(摘自《1949年后臺海關系揭秘》作家出版社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