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半甜
導語: 即使最積極的事情都不會持續產生影響,因為它們被納入判斷基準,用于衡量未來的事情。這意味著任何生活中閃亮、新鮮的事物,比如新工作、毛衣、新婚丈夫或妻子,讓人興奮到我們厭煩每天都看到為止。
人間再沒有像金錢這樣壞的東西到處流通。這東西可以使城邦毀滅,使人們被趕出家鄉,把善良的人教壞,使他們走上邪路,做些可恥的事,甚至叫人為非作歹,干出種種罪行。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借其中一位角色之口如是說,但也許這背后的原因在于他不知道如何使用金錢。許多研究表明,如果我們把錢花在合適的地方,金錢其實可以買到幸福。

許多研究表明,如果我們把錢花在合適的地方,金錢其實可以買到幸福。
讓我們更快樂的是經歷而非物質
經驗告訴我們,花錢購買的是體驗而非物品時,我們可能會更幸福。如果您在體驗上花錢——購買演唱會門票,法語課程,學做壽司,摩納哥度假酒店房間——您會比購買那些老一套的身外之物得到的滿意度更為長久。“簡單地說:去度假比買一套新沙發要值得。
越來越多的研究支持“經歷讓我們更快樂”這一民間智慧。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麗芙·范博文(Leaf van Boven)以及康奈爾大學托馬斯·吉洛維奇(Thomas Gilovich),進行了一項有關人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財物以及經歷的研究,并于2003年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他們要求研究對象——全部為學生——將注意力放在他們為了實現“提高生活愉悅和享受度”,所購買的“生活經歷”或者“實體財物”上,兩者取其一。他們要求學生描述這些購買行為令他們感到了怎樣的快樂。
研究結果是:生活經歷確實更令學生快樂。一項范圍更廣的調查顯示,這一規律在更多元化的群體中同樣成立,不過對于低收入的調查對象較站不住腳;較為貧窮的人似乎非常滿足于享受實體財物。
購買經歷有不足。但周末短假的惱人之處,或者歌劇之旅的無聊細節,很快就會被我們忘掉:留下的只有玫瑰色的回憶。心理學教授麗芙·范博文發現人們會深刻記得不太好的經驗,而在事后成為快樂的記憶。這是被稱為“懷舊傾向”或“回憶偏見。”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我們的財物并不會優雅地退出使用、進入記憶。我們不是把曾經時髦的羊毛衫作為一種懷舊的回憶來經歷,而是嫌棄它開始起球、縮水和褪色,而且占據衣櫥空間。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經驗都是同等價值的。在一項研究中,當體驗購買被分類為個人或社交性質時,社交性質的花費帶來了更多的幸福。經歷帶來快樂的真正原因就是其中蘊含的社交元素。瑞恩·T·豪威爾(Ryan T Howell)、保利娜·普切林(Paulina Pchelin)以及拉維·伊耶(Ravi Iyer)等三位心理學家近期進行的一項研究,指出喜歡花錢購買經歷的人在情感上已然對世界充滿欣賞;而且當他們變得越開心時,就越是喜歡購買更多經歷。有項研究表明,與他人一起購物后,無論他們買了什么,都能獲得快樂。
當環境的改變給人帶來快樂時,人們通常會很快習慣環境的改變,恢復到平常的快樂程度。這種“享樂適應”的最經典例子,來自1970年對樂透中獎人的研究,研究者發現,中了樂透獎的人在贏得獎金的一年后,并沒有比未中獎的人快樂。 部分的原因可能是我們所說的“快樂水車(hedonic treadmill)”,或者“享樂適應癥(hedonic adaptation)”,即人們會習慣那些一次性給他們帶來快樂的事物。中彩票的人習慣了這種額外的樂趣,樂趣就不那么明顯,對一般幸福感沒多大幫助。
如果所有事情,都以偏離過去經歷的程度判斷,即使最積極的事情都不會持續產生影響,因為它們被納入判斷基準,用于衡量未來的事情。這意味著任何生活中閃亮、新鮮的事物,比如新工作、毛衣、新婚丈夫或妻子,讓人興奮到我們厭煩每天都看到為止。
不僅如此,從針對雙胞胎和領養孩童的研究看出,每個人的快樂程度有50%是在出生時就已決定了,這“遺傳參數”讓我們裝著快樂的玻璃瓶呈半滿狀態,任何高漲看來最終還是會落回原本的基線。
把錢花得符合自己的性格
那金錢和幸福有何直接聯系呢?劍橋大學的一些研究人員與一家銀行合作一起分析了客戶的消費習慣,個性與幸福之間的關系。研究者分析了76000多條銀行轉賬記錄,通過模型和因素分析發現,個體為自身喜好花費越多的人,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
這項研究將各種不同的消費行為分別歸入所謂五大性格特質——經驗開放性、盡責性、外向性、親和性、情緒不穩定性——之下。比如,外出就餐就被視為一種外向的,容易情緒化的消費行為,而寵物相關的開銷則被認為與親和性有關。結果發現,把更多的錢花在契合他們性格的地方,確實可以讓他們有更大的幸福感。
該報告作者、劍橋賈吉商學院助理研究員格拉德斯通(Joe Gladstone)表示,這此研究“挖掘銀行交易數據,證明了只要錢是花在契合我們性格的方面,也就是花在那些滿足了我們的心理需求的商品和服務上,就可以增加我們的幸福感”。
另外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伊麗莎白·W·鄧恩(Elizabeth W. Dunn)教授、西門菲莎大學的勞拉·阿克寧(Lara B. Aknin)教授和美國哈佛大學的邁克爾.諾頓(Michael. Norton)教授發表于心理學期刊《心理科學》的最新研究,為人們指明了一條通往幸福的道路:將金錢花費在他人身上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幸福感。
在最初的一個實驗中,他們在校園里將5元或者10元隨機分發給兩組人并讓一半參與者將錢花在自己身上,另一半參與者將錢花在他人身上。實驗結果表明,無論金額多少,那些將錢花在他人身上的參與者表達了更強的幸福感。在接下來的一系列多國(加拿大,印度,南非,烏干達等)實驗當中,他們發現雖然這些國家的經濟實力有所差異,但是為他人支出都會讓人們幸福,這也說明從為他人支出中獲得幸福的能力可能是全球人類共同的心理特征。
看完文章之后,如何把現金變成樂趣? 首先,弄清楚你是外向型還是內向型。 然后,你可以選擇去一家酒吧,書店或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