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雪
(導語)首屆“世界漢文化大會”是一場異彩紛呈的文化盛宴,我們可借此了解未來中國傳統文化將以怎樣的方式走向四域融合的新局面。
2017年3月24-26日,為期三天的首屆“世界漢文化大會”在北京圓滿舉辦。大會由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和世界漢學研究中心主辦。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余位與會嘉賓來自與漢文化推廣相關的各個行業和領域。有知名漢學家,國家文化政策制定官員,出版、展演、影視等文化產業領域專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非營利文化組織專家,各國外交使節、文化參贊,文化機構代表,全球各地華人區機構代表,以及國內外重要媒體代表等。
大會從“漢文化傳統的傳承意義”、“漢文化資源的現代開發與利用”、“學術與產業的互動”、“漢文化的國際傳播”、“漢文化產學合作的未來”等多個維度,圍繞推廣漢文化、實現產學聯動的核心主題,進行了廣泛探討。
“重構天下觀”——漢文化研究的新融合

稻畑耕一郎教授就日本如何保護并利用在日本的中國古典文化資源發表專題演講。
作為首屆“漢文化大會”的發起人,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世界漢學研究中心主任龔鵬程教授在大會開幕式上發表了題為《漢文化傳統的傳承意義》的主題演講。龔鵬程教授首先談到了“漢學”的涵義和歷史,對于中國人而言,“漢學”其實是外來學科,是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基于了解中國和漢文化的需要,關注、研究相關問題的學問。參與其中的,除了學者,還有商人、傳教士等多種不同身份的人。到19世紀,“漢學”正式成為了現代意義的學科,這一學科無論研究角度、方法都帶有從域外看中國的特點。
那么所謂的“漢文化”又是什么呢?龔鵬程教授提出,漢文化的源頭是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漢代形成了一個比較具體的基本文化框架,而這次大會談論的漢文化是指從漢代發源,逐漸擴展到整個東亞形成的漢文化圈的文化,既關注漢文化的“源”,也關注漢文化的“流”。可以看出,“漢學”與“漢文化”的概念本身即含有交流與傳播的內涵。
而此次漢學大會的核心主張則是達成幾個不同層面上的“融合”。首先,“漢學”本身的特點是由外部向內看中國。那么國內學者關注漢學研究,就是從內部向外看。龔鵬程教授提出,弘揚漢文化,并非像單純的宣揚國威一樣,而是通過借助漢學研究的外部觀點與國內的觀點相互交流,達到“四域融合”,從而使漢文化的發展更為豐富、更為健全。
龔鵬程教授談到的第二個融合,是希望在“漢文化”這一主題下的學術研究,能夠打破現代學科分支的界線,實現文學、史學、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交叉和綜合。龔鵬程教授提出:“要研究中國整體社會文化的發展,我們應該關心的是總體的文化內涵,正因為這樣,所以必須是一個多學科、跨學科互相綜合的角度才能夠進行漢文化的研究。”
除此之外,達成學術界和產業界的融合也是此次大會的題中之義。隨著文化產業的繁榮,與漢文化相關的產業都在蓬勃發展,實現學界與產業界的交流聯動,有利于凝聚社會力量,共同關心漢文化的發展。
龔鵬程教授談到的第四個融合,則是學術與生活的融合,是指將漢文化的發展與城市發展、現代文明與生活相結合的一種有益嘗試。例如嘗試借助漢文化研究的成果,重新規劃城市和居住空間,讓漢文化元素融入現代生活方式等等。龔鵬程教授引用《莊子·天下篇》中“道術將為天下裂”和西方“巴別塔”的典故,感慨自古以來分化和隔閡所帶來的文明發展弊端,并倡議重新構建一個相互交流、合作、理解、共同發展文化的新“天下觀”。
“百家爭鳴”——漢文化推廣的多重視野
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意大利、澳大利亞、阿聯酋、韓國、日本、泰國、香港、澳門、臺灣等2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200余位與會嘉賓濟濟一堂,就學術研究、文化政策、文化產業等不同領域發表了豐富多彩的演講,就漢文化推廣的議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
美國夏威夷大學終身哲學教授、美國國際東西大學校長成中英教授題為《中西文明內涵對文化產業發展動力的啟示:兼論中國文化產業何處去?》的演講從哲學方面入手,闡釋了中西文明在歷史進程中的差異和聯系,他提出:“中西文化是有差異的,我們不一定落入到西方文明里面,我們要結合自身的發展歷史,使自己的文化更豐富。”成中英教授認為,文化創新應該有其內在哲學體系,在現代文明發展過程中,中國文化有望成為一個新的發展模式,其背后的宇宙觀、“天地人”和諧的哲學思想,既能夠適應現代資本方式、科學技術,也有益于產生新的現代生活方式。
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中國古籍研究所所長稻畑耕一郎教授就日本如何保護并利用在日本的中國古典文化資源發表了專題演講。他介紹到,過去日本有三類文物保護政策,具有價值的古代物品被指定為“國寶”或“重要文化財”,寺院、名剎、遺跡等被指定為“史跡”、“名勝”,此外還有“無形文化財”、“民俗文化財”。但這樣的保護政策偏重于遺產的保存與保護,沒有考慮文化遺產的利用問題。
近年來,日本開始了著眼于文化遺產利用的“日本遺產”政策。以古籍為例,作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古籍原本只保存在收藏單位的庫房里,難以被大眾利用,而現在隨著技術發展和政策推動,古籍文獻被拍照、掃描為電子資源,成為可以方便利用的文化財富。又例如“近世日本的教育遺產群”。作為第一件“日本遺產”,“近世日本的教育遺產群”由分布于日本各地的學校舊址組成,如水戶市的弘道館、足利市的足利學校、備前市的閑古學校、日田市的咸宜園等,其中還包括日本最古老的孔子坐像(1535年)、宋版古籍等文化遺產。通過對這些文化遺產的資源整合,相關的研究中心、博物館得以建設并對公眾開放,使得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有機結合起來。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所長波波娃在發言中梳理了中俄文化的差異、中俄交流的歷史,指出中俄關系是在文化和平的基礎上形成的。她談到,在近千年的歲月中,俄羅斯文化與中國文化獨立發展,至16-17世紀,兩國開始相互交流往來。波波娃認為,俄羅斯文化形成于歐洲標準之下,其文化政治傳統主要基于國際間的“水平關系”,即國家間權利平等。而中國在較長的歷史時期里占據文化中心的地位,眾多鄰國借鑒、吸收了中國的文化,中國也與這些國家建立了“垂直關系”,即從高級到低級的宗屬關系。波波娃指出:“中俄關系形成在文化和平的基礎上,兩個國家避免了戰爭,并采取了友好的政策,有著良好的貿易關系。民族文化的推廣與發展對社會政治文化以及國家的對外政策有著深遠的影響。”
除論壇發言之外,“世界漢文化大會”還組織有禮樂表演、赴中國國家圖書館參訪古籍善本保護計劃等文化考察活動,以豐富多樣的形式推動漢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繼往開來”——漢文化推廣的當代意義
首屆“世界漢文化大會”的最大的特點就是立意宏大、包羅萬象,打破了以往個別領域、具體問題的單一討論模式,取而代之以各抒己見、百家爭鳴的交流模式,是一次大膽創新的漢文化推廣實踐。
2017年伊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傳承發展工程的總體目標是,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這一體系包括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多個方面。
此次“世界漢文化大會”產學聯動、中外匯聚、各領域融合的宗旨理念正與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的目標相吻合,是一次有益的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實踐。
據悉,“世界漢文化大會”將每年舉辦一屆,力求傳播漢文化研究、交流領域的最新動態,宣傳在漢文化發展、傳承與交流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物、單位和事跡,廣泛凝聚社會各界力量,推進漢文化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