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貴澤++蔣立梅++侯素瓊



摘要 為探索靈川縣氮肥后移技術對水稻生產的影響,引導農民科學用肥,采用田間小區試驗,研究了在各肥料元素總量一定的情況下,調整氮肥的施用時間,觀察其對水稻經濟性狀與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在靈川縣傳統施肥模式的基礎上,將10%的氮肥調到幼穗分化Ⅲ~Ⅳ期施用,對水稻有增產效果,平均產量為8 166.67 kg/hm2,較常規施肥對照處理高500 kg/hm2,增幅6.52%。
關鍵詞 氮肥后移;水稻;產量;經濟性狀;廣西靈川
中圖分類號 S511;S14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5-0002-02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nitrogen fertilizer backward technology on the rice production in Lingchuan County,guide farmers to apply fertilizer scientifically,the field trials were conduc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fertilization model,turning 10% nitrogen to the young ear differentiation Ⅲ~Ⅳ could increased yield,the average yield was 8 166.67 kg/hm2.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its yield increased by 500 kg/hm2,increased rate of 6.52%.
Key words nitrogen fertilizer backward;rice;yield;economic characters;Lingchuan Guangxi
農業科學研究表明,水稻所需營養的2/3靠地力提供[1],當土壤中養分不能滿足水稻生長發育的需求時,需靠施肥來補充[2]。在生產上,氮肥投入是保障水稻高產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氮肥的不恰當施用又會制約水稻的高產,同時造成浪費[3]。大量研究表明,適當的氮肥后移可以提高水稻產量[4]。林敬智研究表明,在基肥、4.0葉齡、7.5葉齡、10.0葉齡施氮肥比例為4.5∶2.0∶1.5∶2.0時產量最高,較常規施肥增產6.09%[5]。盛大海研究表明,氮肥后移處理,基蘗肥∶穗肥=6.5∶3.5產量最高,為12.2 t/hm2[6]。為研究靈川縣水稻氮肥精準、適宜的施用生育期,靈川縣農業局中心站于2016年早稻季在潭下鎮開展了靈川縣水稻氮肥后移技術試驗工作。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靈川縣潭下鎮東頭村委老河邊村某農戶的責任田進行,土壤為砂壤土,肥力中等,試驗田前茬作物為上年晚稻冬閑田。
1.2 試驗材料
供試水稻品種為五優華占(早稻)。供試肥料:復合肥(16-16-16),尿素(含純N 46.5%),氯化鉀(含K2O 60%),磷肥(含P2O5 12%)。
1.3 試驗設計
各處理小區氮、磷、鉀各營養元素總量相同(N∶P∶K=13∶7∶13),磷肥、鉀肥施肥模式一樣,在氮肥(195 kg/hm2)施用量恒定的條件下,在水稻的不同生育期施用一定量的氮肥,設置4個處理,各施肥處理設計如表1所示。3次重復,小區面積30 m2,小區間用田基覆膜隔離。各小區水稻生育期施氮肥量如表2所示。
1.4 試驗過程
4月1日播種,353孔塑盤半水育秧,4月25日整地施基肥,4月26日進行覆膜田埂分小區。4月27日移栽,每蔸插1孔,每孔至少2苗,插植規格為16.70 cm×23.38 cm。按照試驗方案,分別于5月9日、6月14日(幼穗分化Ⅲ~Ⅳ期)、6月24日(幼穗分化Ⅵ~Ⅶ期)、7月7日(齊穗)根據試驗方案,在各個處理小區上施用相應的肥料,其他各項田間管理均按照常規方法進行。7月3日始穗,7月7日齊穗,8月4日成熟。
1.5 調查內容與方法
8月5日每小區“Z”形定5點,每點取2蔸,每小區取10蔸進行室內考種,調查株高、有效穗數、穗長、穗總粒數、穗實粒數、千粒重等性狀,8月5日分小區收割、測產、取樣本調查折干率[6]。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水稻經濟性狀的影響
由表3可知,株高以CK最高,為102.55 cm,處理A最低,為101.00 cm;蔸有效穗數以CK最多,為13.26穗,處理C最少,為12.23穗;穗長以處理A最長,為21.65 cm,處理B最短,為20.80 cm;穗總粒數以處理A最多,為148.11粒,處理C最少,為140.85粒;穗實粒數以處理A最多,為114.99粒,處理B最少,為100.47粒;結實率以處理A最高,為77.64%,處理B最低,為69.57%;千粒重以處理A最高,為23.01 g,處理B最低,為22.16 g。由此表明,處理A氮肥后移至幼穗分化Ⅲ~Ⅳ期施用可使水稻生物學性狀和經濟性狀均得到較好的改善。
2.2 不同處理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由表4可知,4個處理小區產量高低排序為:處理A>CK>處理C>處理B,小區產量以處理A最高,平均為24.5 kg,較CK高1.5 kg(增幅6.52%),最低的是處理B,小區產量為22.33 kg。經SPSS18.0方差分析,CK、處理B和處理C三者產量差異不顯著;處理A與CK產量達5%顯著水平,處理A與處理B、C產量達1%極顯著水平。
3 結論與討論
該試驗結果表明,在傳統施肥模式的基礎上,將10%氮肥調到幼穗分化Ⅲ~Ⅳ期施用,水稻穗實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均最高,水稻增產效果明顯。而常規施肥對照在水稻有效分蘗臨界期之前,完成所有氮肥施用量,水稻有效穗數最多,穗實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相對于10%氮肥調到幼穗分Ⅲ~Ⅳ期施用稍差。總體來說,10%氮肥調到幼穗分Ⅲ~Ⅳ期施用實際產量顯著高于常規施肥對照,常規施肥、10%氮肥調到幼穗分Ⅵ~Ⅶ期施用、10%氮肥調到幼穗分Ⅲ~Ⅳ期施用三者產量間差異不顯著。運用氮肥后移技術,適當延遲穗肥的撒施,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無效分蘗過多增生;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早衰,保證青枝蠟稈狀態,為后期光合作用奠定基礎,有利于干物質的積累,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增加水稻產量。
4 參考文獻
[1] 謝輝,荊輝,東麗,等.施肥水平對水稻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天津農業科學,2006,12(4):52-54.
[2] 張德軍.利用“3414”實驗設計進行水稻測土配方施肥研究[J].中國土壤與肥料,2009(6):52-56.
[3] 張洪程,吳桂成,戴其根,等.水稻氮肥精確后移及其機制[J].作物學報,2011,37(10):1837-1851.
[4] 覃如葉.淺談水稻施肥技術[J].大科技,2012(2):32-33.
[5] 林敬智.水稻氮肥后移試驗[J].農民致富之友,2012(10):113.
[6] 盛大海.氮肥后移對寒地水稻群體質量及產量的影響[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