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陳浪++舒中兵+段明禹++宋成孝



摘要 運用裂區設計,研究了不同播期對遵義地區部分主推玉米新品種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會單4號、渝單8號、貴單8號、益玉8號、正大999等5個品種的平均產量結果均表現出第1個播期產量最高,第2個播期產量其次,最晚播期產量最低;而其中單901、裕玉207則表現出第2個播期產量最高,其次是第1個播期,產量最差的是第3個播期。綜合考慮,市場上的大部分品種均適合早播或中早播,晚播產量均表現較差,這可能是由于后期溫度低、積溫不夠造成的。
關鍵詞 玉米;新品種;播種期;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3.0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5-0011-02
玉米是對溫度比較敏感的作物[1-2],從播種至出苗對土壤溫度有較高需求量。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氣溫越來越高,現有的玉米品種和種植方式應該有所調整,以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3-5]。為了探索遵義地區玉米新品種適宜的播期,充分利用有效積溫,提高玉米的綜合生產能力[6-8],因此,本文從播種時間、不同品種、不同年份來研究玉米的產量變化,以期探索出適宜的播種期,為貴州玉米生產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在綏陽縣風華鎮銀堡村遵義市農科院試驗地進行,海拔860 m,氣候特征為亞熱帶季風性潮濕氣候,年平均降雨量1 000 mm以上,最低氣溫-5 ℃,最高氣溫38 ℃,年平均氣溫15 ℃。
1.2 供試品種
供試玉米品種為會單4號、渝單8號、貴單8號、中單901、益玉8號。
1.3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播期和品種2個因素進行裂區設計,以3個播期為主處理,分別為提早15 d(2013年4月1日、2014年3月27日、2015年4月1日)(A1)、當地生產播期(2013年4月16日、2014年4月11日、2015年4月15日)(A2)、推遲15 d(2013年5月1日、2014年4月26日、2015年4月30日)(A3);5個品種為副處理,分別為會單4號(B1)、渝單8號(B2)、貴單8號(B3)、中單901(B4)、益玉8號(B5)。共15個處理,不設重復,大區比較。每處理種植10行,面積56 m2。
1.4 試驗實施
試驗于2013年、2014年、2015年3年完成。即7 m開廂、行距為80 cm、株距為25 cm,種植密度50 025株/hm2,田塊四周設置保護行。底肥施復合肥(15-15-15)450 kg/hm2,苗期和穗期各施用尿素225 kg/hm2。其他措施按高產栽培技術要求進行。收獲時測量每個小區的產量。
1.5 數據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Excel進行分析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2013年產量
從2013年各品種的產量分析(圖1)可知,會單4號、渝單8號、貴單8號、正大999這4個品種均表現出第1個播期產量最高,最晚播的產量最低;而裕玉207則表現出第2個播期產量最高,其次是第1個播期,產量最差的是第3個播期。
2.2 2014年產量
從2014年各個品種的產量分析(圖2)可知,會單4號、貴單8號、中單901、益玉8號這4個品種均表現出第1個播期產量最高,最晚播的產量最低;而渝單8號表現出第2個播期產量最高,其次是第1個播期,產量最差的是第3個播期。
2.3 2015年產量
從2015年各個品種產量分析(圖3)可以看出,會單4號、渝單8號、貴單8號3個品種在第1個播期產量最高,第2個播期產量其次,最晚播期產量最低;而中單901、益玉8號在第2個播期產量最高,其中益玉8號在前2個播期產量相當,最晚播期產量較低,而中單901則是最晚播期產量比最早播期產量稍微高一些。
2.4 3年平均產量
從3年的平均產量結果分析(圖4)可以看出,會單4號、渝單8號、貴單8號、益玉8號、正大999等5個品種的平均產量結果均表現出第1個播期產量最高,第2個播期產量其次,最晚播期產量最低;而其中單901、裕玉207則表現出第2個播期產量最高,其次是第1個播期,產量最差的是第3個播期。說明在遵義地區區域內,有部分品種(如會單4號、渝單8號、貴單8號、益玉8號、正大999)適合早播,有部分品種(如中單901、裕玉207)適合早播和中早播。因此,要根據品種的特性,選擇適宜的播種期,從而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
3 結論與討論
從3年的試驗結果來看:會單4號、渝單8號、貴單8號、益玉8號、正大999等5個品種的平均產量結果均表現出第1個播期產量最高,第2個播期產量其次,最晚播期產量最低;而其中單901、裕玉207則表現出第2個播期產量最高,其次是第1個播期,產量最差的是第3個播期。說明在遵義地區區域內,有部分品種(如會單4號、渝單8號、貴單8號、益玉8號、正大999)適合早播,有部分品種(如中單901、裕玉207)適合早播和中早播。因此,要根據品種的特性,選擇適宜的播種期,從而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
綜合考慮,市場上的大部分品種均適合早播或中早播,晚播產量均表現較差,這可能是由于遵義試驗區域后期溫度低,積溫不夠造成的。
4 參考文獻
[1] 王小強,武建凱,趙銘森,等.密度與播期對晉西旱作玉米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21):47-52.
[2] 馬樹慶,王琪,徐麗萍,等.積溫對春玉米葉面積、生物量和產量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1(13):284-285.
[3] 張娟,馬豐剛,蔣明洋,等.播期對夏玉米生長發育、籽粒灌漿特性和產量的影響[J].山東農業科學,2016,48(8):38-41.
[4] 王平,劉彩蘭,姜忠米,等.玉米新品種比較試驗[J].貴州農業科學,2007,35(5):102-104.
[5] 呂新,白萍,張偉,等.不同播期對玉米干物質積累的影響及分析[J].石河子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2(4):285-288.
[6] 李洪梅,張娟,王西芝,等.不同播期對夏玉米生育特性、灌漿特征和產量的影響[J].農業科技通訊,2016(12):57-60.
[7] 劉經緯,王偉莉,丁勇,等.不同播期和施氮量對玉米品種俊達001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26):39-40.
[8] 李文科,薛慶禹,王靖,等.播期對吉林春玉米生長發育及產量形成的影響[J].玉米科學,2013,21(5):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