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
“逆鱗”是龍的喉部下方一塊一尺見方逆向的鱗,這地方你要碰了,龍就要跟你玩命。當然這只是一種傳說,但用到機關里,處理人際關系倒是很貼切的。如果你注意一下,會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逆鱗”,那就是輕易不讓別人碰的東西。逆鱗大致可以分兩類,一類以物質為主,一類以精神為主。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一定都有輕重緩急。比如偏重物質的,他的財物你動他一分都跟你沒完。雖然在人際交往中大家都會克制和掩飾,但一碰上逆鱗的時候就能表現出來。有的人是看重精神方面的,比如說名譽,你要損他一點他都堅決不讓,如家庭名譽、人格尊嚴等等。
“逆鱗”實質上是價值觀的反映。價值觀有重精神的,也有重物質的,不同的價值觀就有不同的“逆鱗”。不同的價值觀之間差別很大,除了法規紀律以外的,都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都需要我們內部協調和彼此尊重,我們不能不重視。
有時候,我們經常不明底細,經常觸犯他人的“逆鱗”,甚或哪壺不開提哪壺,常常弄得關系緊張,造成不良后果。
如果和工作無關,觸犯就觸犯了,但這和機關工作有很大關系。我們知道,政府機關不是關起門來只跟自己打交道的機構,政府機關要跟所有的機構部門和不同的人群打交道,而且要爭取團結所有能團結的人,協調全社會的力量一起辦事。不同組織和不一樣的人都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如果我們的工作人員不知道這一點,不清楚各自的“逆鱗”,怎么可能做好工作呢?只要是不危害公共利益的“逆鱗”,我們都應予以尊重、包容。只有這樣,才能團結盡可能多的人,才能盡到協調各方的職責。
不觸犯“逆鱗”不是我們害怕什么,它的實質是我們對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充分尊重他人的核心利益。即使雙方利益沖突,也要充分權衡觸犯“逆鱗”的得失利弊,不輕易做出輕率行為。
小到一個組織,大到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逆鱗”,不知道這一點,就會犯傻犯錯誤。有些人和團體甚至不斷以觸犯“逆鱗”、突破底線挑釁鬧事,實際是很不理智、很愚蠢的。
(摘自“灼見”微信公眾號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