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濤+鄭漢根
做一個商人,童叟無欺,誠信經營,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創造社會效益,是一個商人的本分。也就是說,如果做商人,就要做這樣的商人。
但是現在社會上出現了一種現象,一些商人認為自己比較有商業道德,有一點傳統文化的修養,就標榜自己為“儒商”——有儒家思想修養的商人。
標榜自己為“儒商”的,其實多半并不是真的有什么儒學的修養。這種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的心態,其實就跟儒家思想背道而馳了。儒家是倡導“不患人之不己知”“人不知而不慍”的。標榜自己為儒商的做法,就像處處顯露自己有學問的人,其實學問并不高;處處顯露自己有錢的人,其實并沒有多少錢。
再者,如果一些人標榜自己是“儒商”,自己是遵守商業道德的模范,豈不是表明,不標榜為“儒商”的人,都可以不誠信經營,都可以做無良奸商嗎?
對于類似這樣的自我標榜,宋代禪宗大德真凈克文禪師就提出了批評。《禪林寶訓》上記載了真凈禪師談如何做住持。他說:“夫稱善知識,為一寺之主,行道安眾,不侵常住,與眾同甘苦,固當為之,又何足道?如士大夫做官,為國安民,乃曰我不受贓,不擾民。且不受贓,不擾民,豈分外事耶?”
真凈禪師的意思是,作為寺院住持,一心向道,安和僧眾,不占用公共財物,這些都是本分事,做到了不值得宣揚;士大夫做官,盡心盡力、經世濟民,是應該的,而反倒要大力宣揚自己不受贓物,不擾百姓,生怕大家不知道,殊不知這些做法,本來就是一個官員的分內之事!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最理想的社會是每個人在自己的位置上盡心盡力,做官做得好不要標榜,優秀教師也不要強調,因為做一行,就有一行的大道,遵循大道而作,是應該的。
前些年,中國企業界熱烈討論商業誠信問題。而中國企業到了今天,還在強調誠信的問題!誠信,難道不是跟飯前便后要洗手一樣,是最本分的事嗎?
不過,我們現在該怎么辦?現在的企業仍舊是充斥著假冒偽劣、功利短視,老子要人摒棄人為而回歸自然大道的思想,不知道有幾人能聽懂?如果一時理解不了,那么就遵守次一點的道德吧,也不錯。那就是,做商人的,還是要盡量做“儒商”——奉行“仁義禮智信”的為人為商信條。平常為人處事,還是要恪盡“忠孝仁義”,可不要因為批評標榜“儒商”的虛偽就干脆做起“奸商”了。
(摘自“京東讀書” 圖/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