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奮很好,我們知道很多牛人都很勤奮。
勤奮也未必好,很多失敗者也很勤奮。如果他們沒那么勤奮,可能也就不會失敗了。
讀過書的人都知道,那個永遠考第一名的學霸,往往不是最勤奮的,他只是學習效率最高,一小時頂別人五小時,你以為勤奮得不睡覺能趕上他?你只會降低效率,離他更遠。
效率才是最重要的。
二戰美國為什么能贏?你腦??赡芨‖F出諾曼底登陸、圖靈發明的計算機,還有鋼鋸嶺的血戰,“正義必勝”這信條你也不必懷疑。這一切都很重要,但如果納粹先發明了原子彈,屠殺的效率提升使得戰爭有利的一面徹底倒向他們,結局可能相反。
戰爭,是殘酷的屠殺效率之爭。最后的勝利方,是更遲耗盡的那一方。
二戰的勝利,源頭可以追溯到美國一個有眼疾的鋼鐵工人,他認為效率很重要,并尋找方法。這個叫作泰勒的人1915年去世時,世界還在打一戰。
效率很重要,這是偉大的發現,也違背當時工人的偏見:他們認為干得多了,反而不劃算。泰勒持相反觀點:效率高了,產出更多,企業家和工人的收入都能增加。
研究效率的過程很無聊。他找了一批優秀工人,觀察他們的工作方法,再用這些方法培訓不那么優秀的工人。工作中的無效動作越來越少,效率就得以提升數倍。
工會恨透了他,因為有工廠想開除不愿意提升效率的工人。直到去世前四年,偉大的泰勒還得在國會接受質詢,還好,泰勒說服了議員與美國大眾,他說,這不僅僅是效率問題,而是企業家與工人的心智重建,他們不應敵對,而應一起提升效率,追求合作多贏。
美國企業在二戰期間,已普遍接受泰勒的方法,生產效率領先,美國所產的軍備,超過其他所有參戰國的總和。
一個人剛接觸泰勒的方法,第一反應可能是輕視:這想法有什么神奇的?我也能想出來。這驕傲并不意外,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如此評價:泰勒的方法聽起來沒什么了不起的——有效的方法常常如此。
德魯克自己的判斷方法也不復雜,當他看到個人價值被集體價值吞沒時,就知道此地沒有前途。他見到青少年興高采烈參加納粹游行,就知道歐洲要完蛋,所以他去了美國。
人的競爭,也是效率之爭。你能不能管好自己?管好自己不是把自己綁在書桌前,而是單位時間的產出更高。列書單意義也不大,一年讀了400本書的人,長進未必高過讀對了4本書的人。
有些人,容不得自己有休息、有娛樂; 有些家長,容不得孩子一刻不讀書,這都是不會管理,沒有效率的體現,單純的工作(學習)時間增加,表面是在更加勤奮,可是往往起反效果,能輸掉學習,也能輸掉戰爭。
(摘自“連岳微信公眾號” 圖/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