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川
《許善達說供給側改革》
許善達著
經濟管理出版社
2017年3月
許善達以財稅專家著稱于世。上世紀80年代末,他留學英國,獲得英國巴斯大學財政專業碩士。歸國不久,就參與了分稅制改革。這是90年代的一項重大改革措施,由此建立了一套與市場經濟制度相銜接的財稅體制框架,影響至今。作為國家稅務總局的干部,許善達參與了分稅制改革方案的設計,也參與了改革措施的推行。他擔任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后,更是親自推動了多項稅制改革,繼續完善分稅制。在他的新書《許善達說供給側改革》里,專辟一篇講述他所親歷的稅制改革的艱難歷程。
前任總理溫家寶曾說,“一個國家的財政史是驚心動魄的”,當代中國的財稅史更是如此。但是由于財政體制處于不斷變化中,普通公民很難理解其來龍去脈,因此也產生了諸多誤解。許善達娓娓道來,僅用數萬字就將1994年以來財稅制度的復雜演變過程,梳理得清晰明了,堪稱一部簡明生動的當代中國財政史。
許善達雖長于財稅問題,他的視野則遠為廣闊。對于宏觀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他也有深入研究。尤其是擔任對決策層頗有影響力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的學術委員會委員和聯辦財經研究院院長之后,他的關注點更具有全局性,而且頗多新見。
從全世界經濟下行和國內產能過剩的現實出發,許善達對中國未來經濟走勢做出了自己的判斷——波動性下行。這和部分經濟學家的看法相吻合,不同的是,大部分經濟學家仍然習慣性地用GDP增長率來描述經濟走勢,而許善達認為,不必要把GDP作為唯一的經濟發展指標。他指出,在所謂日本低迷的20年里,日本在海外的投資增長迅速,海外創造了“又一個日本”。因此,GNP(國民生產總值)和GNI(國民總收入)比GDP更重要,隨著中國在海外創造的財富逐步擴大,“如果我們的GNP和GNI增長速度能夠快一點,GDP增長的速度慢一點也不是什么壞事,最重要的是居民收入增長”。
正是基于這樣的大判斷,許善達對于中國宏觀經濟為什么要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如何推進供給側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正如書名所昭示的,這部分內容既是《許善達說供給側改革》一書的重點所在,也是精彩之處,可以窺見許善達對于宏觀經濟問題的把握能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2016年被具體化為“三去一降一補”。作為一個具有現代經濟學素養的經濟學家,許善達在分析如何進行“三去一降一補”時,牢牢地把握住市場與政府關系這個關鍵,堅持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各司其職。他的分析不僅為仍在進行的“三去一降一補”提供了思路,也為那些有違市場化改革精神的做法敲響了警鐘。
當然,許善達在農村耕地等問題上的看法似乎并未堅持市場化的立場。他認為不應該實行耕地私有化,因為部分農民由于各種原因出售土地后可能成為“流民”。從現代經濟學觀點來看,如果土地不能成為可以自由流動的市場要素,就不可能建設完整的現代市場經濟體系。至于“流民”問題,關鍵是建立全面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由于土地制度改革不到位,造成了許多扭曲。因此,在土地問題上,應該允許進行爭論,通過爭論達成共識。
在當前中國改革中,有許多社會熱點,關涉到每個公民的切身利益。以專業知識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剖析,也是經濟學家的責任所在。在本書的第三篇里,作者討論了房價、房地產稅、延遲退休等熱點問題,都有其獨到見解,犀利通透,相信對讀者都會有啟發。
馮友蘭有一個提法:“照著講”和“接著講”。作為體制內改革者,許善達并不是在照本宣科式地“照著講”,而是在國家政策的延長線上“接著講”,因此《許善達說供給側改革》一書所討論的問題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也有前瞻性和預見性。而且他熟知政府運行的特點,不像學院派經濟學家那樣追求純粹性,而是考慮建議的可行性。在這個意義上,許善達確實是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經濟學家,他的聲音值得認真傾聽。
(作者為本刊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