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俊++王潔
摘要 建水縣薯類尤其是甘薯種植歷史悠久,薯類產業特別是馬鈴薯產業已成為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的重要經濟支柱。通過介紹建水縣薯類產業發展現狀,分析薯類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薯類產業發展對策,對做大做強馬鈴薯及甘薯產業、加快建水縣的財政增長、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經濟持續穩步健康向上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薯類;產業發展;云南建水
中圖分類號 F32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5-0058-02
薯類作物是指其地下根或莖顯著膨大形成塊根或塊莖,且貯藏豐富的碳水化合物(淀粉為主),人工馴化栽培的植物類群的總稱。主要包括馬鈴薯、甘薯、木薯、芋類(芋頭、魔芋)、薯蕷(山藥、藥用薯蕷)幾類[1],其中,甘薯、馬鈴薯和木薯為世界三大薯類作物。薯類作物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劃為解決糧食短缺和能源問題的重要農作物之一。在農作物中,薯類種植面積居第4位,僅次于水稻、小麥和玉米[2]。薯類食品品種多,種類齊全,海內外市場潛力大。大力開發薯類系列食品,能在滿足市場需要、豐富人民飲食的同時,大大提高經濟效益。
建水縣是農業大縣,發展農業是發展當地農村經濟和促進農民增收以及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近年來,建水縣圍繞“穩糧煙、擴果蔬、興林畜”的工作思路,實施品牌戰略,發揮區位優勢,打造高原特色農業,走出了一條“農業特色化、特色產業化、產業規模化”的高效發展之路,促使農業向區域化、規模化、特色化、外向型發展,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
建水縣薯類大面積種植的主要是馬鈴薯和甘薯,其他薯類也有零星種植。本文主要對建水縣的馬鈴薯、甘薯產業現狀進行研究,并提出發展對策。
1 產業發展利弊分析
1.1 有利條件
1.1.1 地理及氣候資源優勢。建水縣位于云南省南部,紅河北岸,地處東經102°33′~103°11′、北緯23°42′~24°10′。境內海拔最高2 515 m,最低230 m,主要農耕區海拔1 300~1 600 m,全縣年平均氣溫18.6 ℃,全年無霜期為324 d,常年降雨量800~850 mm,相對濕度72%,年日照時數2 301.8 h,具有“干濕分明,雨熱同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氣候特點,屬于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3]。優越的自然條件十分利于秋冬季馬鈴薯及甘薯的生長,而且因冬、春季氣溫低,相對濕度小,馬鈴薯生長期間病蟲害發生輕,農藥施用量小,其產品質量易控制。根據建水縣土壤普查資料記載,全縣適宜種植馬鈴薯的土壤主要有5個大土類、8個土種,適宜種植甘薯的土壤有8個土類、49個土種,薯類栽種的發展空間非常大。
1.1.2 政策優勢。建水縣委、縣政府歷來重視馬鈴薯及甘薯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得到省州業務部門的大力支持。農業科技服務網絡健全,技術力量雄厚。特別是經過“十一五”規劃期間的努力,馬鈴薯產業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現已成為全縣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優勢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為鞏固提升馬鈴薯優勢產業,近年來,在建水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各有關部門與協會緊密配合、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化生產,探索出了一條原料薯類優質優價政策為引導、優質脫毒馬鈴薯推廣為主體,實行專業種植,走“農戶+公司+基地”的馬鈴薯產業化經營的路子。
1.1.3 栽種歷史悠久,經驗豐富。甘薯野生種起源于美洲熱帶地區,明朝萬歷十年(1582年)從菲律賓引進中國。建水縣是云南省最先種植甘薯的縣份之一,種植歷史悠久。據原建水縣農技站1957年地方品種資源調查資料記載,其種植年限至今已有250多年[4]。馬鈴薯種植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種植時間已有20多年。栽培歷史悠久,廣大農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馬鈴薯及甘薯栽種具有一定的科學管理種植水平。
1.2 制約因素
1.2.1 品種混雜退化。馬鈴薯和甘薯在建水縣栽種時間較長,部分地區的耕地常年只種植馬鈴薯或甘薯。在生產中比較受農民歡迎且大面積種植的一些優良品種,因長期種植,體內積累病毒過多,病毒病危害嚴重,品種混雜,從而引起種性退化、產量急劇下降。但目前尚無防治病毒病的高效農藥,因而選擇種植相對應的脫毒品種,是解決目前建水縣薯類品種退化的有效辦法。
1.2.2 新品種良種推廣較為滯后。由于多年的種植,薯類品種多、亂、雜,種性嚴重退化的現象日益顯現,良種繁育儲備不足,品種更新換代速度緩慢,良種覆蓋率不高已成為建水縣薯類產業發展的又一制約因素。尤其是甘薯屬高產低值產品,常年來農民投入相對不多,制約了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導致甘薯產量和品質低。
1.2.3 各類設施設備不完善。由于建水縣經濟基礎相對比較薄弱,部分地區交通不便,科技、文化發展還相對落后,基礎設施條件差,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低,薯區水利設施和科技服務體系較為落后,農民家庭人均收入不高,農業機械的擁有率和使用率低。
2 發展對策
2.1 積極引進推廣新品種及高產配套技術
加快薯類新品種推廣應用,調整品種結構。引進國內外高產優質馬鈴薯及甘薯新品種,通過試驗示范篩選適合建水縣種植的品種并大力推廣。充分利用現有的成熟生產技術,并加強高產高效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力度,組裝推廣以“節水灌溉、薯類專用配方肥、病蟲害綜合防治及間作套種”為主的配套集成技術。進一步研究制定適合當地薯類生產的高產、優質、綠色無公害生產技術規范,提高薯類品質和產量。
2.2 大力實施科技興薯戰略,提升薯類產業品質
在薯類產業發展困難重重的情況下,必須把科技興薯作為一項重要措施來抓,切實改變薯業營銷運作方式,實施薯類產業可持續穩定發展戰略。合理使用農業科技人才,調動廣大農科人員的積極性,促使廣大農科人員專心投入到科技推廣中去。充分利用各渠道,大力宣傳科技知識,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一大批覺悟高、有文化、素質高、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具有創造精神的新型農民。加強薯業示范基地建設,創建高產、優質示范基地,覆蓋帶動全縣薯業向著提質、高效等方面發展。
2.3 重視龍頭企業培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大對現有龍頭企業及專業協會和種植戶的支持和引導,擴大生產規模,做大產業,提質增效,擴大品牌知名度及其影響力,從政策、資金、技術上給予大力支持。出臺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規模大、上檔次、技術先進及加工營銷有深度的企業入駐建水縣;對現有的民間聯合協會組織,要加強管理、正確引導,在技術上、資金上給予指導和支持,在加工經營上組建生產銷售聯合社,做到有序生產,有序銷售。建水縣要緊緊圍繞薯類產業開發,打造馬鈴薯、甘薯知名品牌,大力培植龍頭企業,走“公司+基地+農戶”的路子,帶動資源開發,最終形成“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有機結合的產業鏈。通過產品系列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農民的市場競爭力,基本做到按市場需求生產,減少農業生產風險。建立合理的企業、農戶利益分配機制,使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促進建水縣薯類產業從傳統的粗放經營模式向集約化經營模式轉變。
3 結語
從世界到中國,當前薯類產業發展均處于穩定增長態勢,產業優勢明顯,前景良好。建水縣應該把薯類品種引進、示范推廣、提純復壯和實用技術推廣作為日常工作抓緊抓好,積極向上爭取省、州、縣等相關部門立項支持,通過樹立典型、示范展示、輻射帶動,積極推動建水縣薯類產業向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發展,全面提升建水縣薯類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并在省內外市場建立了良好的市場信譽和品牌效應。在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薯類生產健康快速發展政策的同時,健全機構、理順流通渠道、招商引資,以企業為龍頭,實施產業化管理,形成產供銷一條龍,使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實現農村和諧穩定發展。
4 參考文獻
[1] 郭華春.云南薯類作物生產現狀與產業化前景分析[J].西南農業學報(增刊1),2004(17):384-387.
[2] 黨婭,李新生,耿敬章,等.漢中市薯類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9):4125-4126.
[3] 楊映健,陳興友,朱麗.建水縣鮮食甘薯產業發展優勢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3):385.
[4] 楊從興,謝家華.云南農業農業論文集[C].云南:云南省農業信息中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