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春
摘要: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在近幾年逐步發展成為占據高等教育重要比重的基礎環節,然而,由于高職相較于大學而言還存在這諸多不足,對于職高畢業的學生,用人單位的社會認同感不強,造成了高職學生的就業困難,很大一部分學生因此產生了自卑心理。
關鍵詞:自強不息;社會認同;準確定位
一、高職生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
(一)外界環境的影響
相對于本科生和研究生而言,高職學生獲得的社會認同感不強,提到高職院校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師資力量不強、校園管理差等一系列的負面印象,而高職的學生也因為種種原因被人們貼上了“學習能力差”“非正規大學生”的標簽。現階段高等職業教育學校的數量逐年增加,職業學院的在校生占據大學生整體數量相當大的比例,高職教育的改革發展進程在不斷加快,人們對高職學生讀固有印象也開始逐步轉變。作為國家教育體系的的重要組成環節,高職院校是結合我國國情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培養出的專業對口性人才,填補了我國現階段高等技術人員的缺口。與大學注重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不同,高等技術學院將培養學生專業技術方面的能力放在首要環節。但由于高等技術學院的師資力量與大學相比有著較大差距,對教育人才的吸引力不強,導致其地位不高,受到一些冷落,甚至由于管理方面的不嚴格,學生整體素質不高,使得職高學生就業時受到歧視。一些公司和企業要求招聘的員工具有高學歷,而不考慮學生的專業能力,部分學生對自己畢業于高等技術學院羞于啟齒,外部因素的負面影響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巨大壓力,導致職高學生產生了自卑的心理。社會的不認同,甚至是家庭對高職學歷的不認同,導致人們會對高職學生產生“大學沒考上,只能去高職”、“高考的失敗者”的印象。
(二)內在的心理影響
一些學生對于高職學校內心排斥,由于大部分學生是由于高考失利沒能進入大學,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高職,對于學校和自身都不滿意。由于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造成了內心嚴重的失落感,對于學習不積極,甚至認為高職的教育并不適合自己,自暴自棄,對生活和學習失去了信心和動力。這種心理層面上的打擊往往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會產生極為不利的負面影響,嚴重的甚至會一蹶不振。在這一階段的學生往往由于成長的過程中第一次經歷了高考失利這樣大的打擊而產生極大的挫敗感,又由于生活學習環境的驟然轉變而對陌生的環境產生不適應感。這樣一來高職學院專業知識的教育進程就會受到阻礙,學生對于課堂教授的內容不進行深入理解,專業化水平不高,無論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還是將來的就業都有著極為不利的影響。事實上,正是由于高職學生這種逃避的心理,薄弱的專業知識基礎,加深了社會對于高職生的固有觀念,形成了惡性循環。
二、高職生自卑心理的教育對策
(一)幫助學生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學生由高中的學習生活模式轉變為高職的集體生活模式,會對陌生的環境產生一些不適應感,為此,教師應發揮引導作用,使學生拜托因為心理落差而產生的壓力,幫助學生快速找到自己高職學習階段的準確定位。高等技術教育學校注重學生專業水平的提升,在相關行業的就業率很高,但前提條件是學生對于本專業的知識達到熟練運用的程度。在教師進行專業知識講解的同時,要帶領學生多進行技術的實踐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高職學生擺脫茫然的學習狀態,快速找準自己的定位,確立學習目標。“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教師和輔導員應引導學生擺脫失敗的陰影,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為未來的生活潛心努力。
(二)幫助學生加強自我教育,使高職學生能積極地悅納自我
悅納自我是發展健全的自我意識的核心和關鍵。一個人首先應自我接納,才能為他人接納。悅納自我就是要無條件的接受自己的一切,無論是好的或壞的、有價值的或無價值的,凡自身現實的一切都應該積極悅納,要平靜而理智地對待自己的長短優劣、得失成敗。與此同時,幫助學生增強自我效能感,使高職學生牢固樹立成才信心。對于高職生,樹立其信心非常重要。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身完成某項任務或工作行為能力的信念,它涉及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自己能否利用所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學校可以通過對成績優異學生進行獎勵,發學生學習、生活的積極性,進而促使高職生積極提高自己的自我暗示能力。
三、結語
高等技術教育學校從根本上講是為了培育高級技術人才,從而填補相關產業的人才缺口。對于在高職就讀的學生來說,認證對待教師的授課,掌握專業的技術知識,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擺正心態,自強不息,才是現階段應對生活學習的正確態度。與此同時,教育行業也應深化對高等技術學院的改革,促進學校加強對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的提升,為高職學生專業文化的學習,擺脫自卑心態,樹立自強不息的奮斗目標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
參考文獻:
[1]姜曉光.高職學生自卑心理問題及其對策[J].考試:教研版,013(2).
[2]龔雨玲,顏玉平.高職貧困生自卑心理成因及對策研究[J].求知導刊,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