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景華++杜曉莉++焦書升++陳體能
摘要 介紹秋播大蒜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包括施肥整地、選種、適期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及時收獲等方面內容,以期為秋播大蒜栽培提供參考。
關鍵詞 大蒜;秋播;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33.4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5-0080-02
大蒜,別名蒜、胡蒜,為百合科蔥屬二年生宿根植物,其植株的多個部分都可以食用,包括蒜苗、蒜頭等,具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及藥用價值,特別是含有人體幾乎沒有的蒜氨酸,是天然的高效植物殺菌劑。大蒜是眾多菜品的點綴品,對各種蔬菜、肉菜的味道仿佛是點睛之筆,且香味濃郁。大蒜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最佳種植季節為秋、冬2季,且在入冬前長出5~6片葉為最佳,此時抗寒能力強,為翌年高產穩產打下基礎、創造條件。現將秋播大蒜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施肥整地
播種前進行整地施肥,應當確保底肥充足。施優質農家肥75 t/hm2、餅肥1 200 kg/hm2;在復合肥施用方面,以磷肥1 200 kg/hm2、尿素750 kg/hm2、硫酸鉀復合肥375 kg/hm2、硫酸鋅22.5 kg/hm2(忌用含氯元素的肥料)為宜。此外,深耕有利于大蒜根系的生長,也是實現高產、穩產的先決條件。做到細耕、耙平、耙實,沒有明顯坷垃,一般耕層深度20 cm以上[1]。整地后做成寬70 cm的播種畦,根據水源和地勢確定畦的長短,以50~100 m為宜。
2 選種
在秋播大蒜的品種選擇方面,優先選擇耐寒喜光、適應能力強、生長健壯、抽薹率高、高產穩產的優質品種。品種確定后,選擇個頭健碩、蒜瓣硬實整齊、晾曬好的成熟大蒜留作種蒜。選種要求是純白無紅筋、無傷痕、無糖化、無光皮。通過人工方式將托盤和莖盤去掉,并根據個頭大小進行分級[2]。用種量為1 500 kg/hm2左右,種子大小是獲得高產的關鍵。
3 適期播種
適時播種將為大蒜后期生長發育以及最終實現高產穩產打下良好的基礎[3]。對于地膜種植大蒜,播種時間無須太早,過早會造成蒜苗徒長,越冬期容易遭受凍害,降低最終產量,并且容易出現眾多小瓣蒜,影響大蒜品質;播期也不能過晚,過晚將失去地膜覆蓋的意義。開封地區播期宜在9月底至10月初,此時氣溫一般在17 ℃左右。
合理播種,科學管理。播種前適當晾曬蒜種1~2 d。蒜地整理好后,用工具在地里拉出種蒜溝后開始播種,然后覆土。每個畦面種4行,行距21 cm,株距7~8 cm,栽深以埋住蒜瓣為準,播種時注意蒜瓣的圓背面朝一個方向,以確保后期生長葉片互相間不遮光,均勻一致。 播種后澆透水,3 d后噴灑除草劑覆蓋地膜。除草劑可選用氟樂靈或乙草胺、二甲戊樂靈噴灑地面。所用地膜通常采用寬80 cm、厚0.06 mm的白色薄膜。為了防止地膜被風刮起,在覆膜時應當伸直、拉緊、緊貼地表,并用土壓實。待蒜芽破土時,及時捅破地膜,并用潮濕的細土將破孔處蓋嚴,以便蒜苗自然長出。苗期如發現有蒜蛆或死棵現象,可沖施藥劑。
4 田間管理
一般在4月上旬或地溫在15 ℃以上時,種瓣開始腐爛,結合澆水施復合肥225 kg/hm2,利于葉片的生長,促進苗壯。蒜薹剛剛露尖時,結合澆水施速效肥300 kg/hm2,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提高蒜薹的產量。蒜薹彎鉤成大秤鉤狀、苞明顯膨大發白時進行收獲[4],晴天13:00—15:00,莖葉稍萎蔫時提薹最好,不易抽斷。
蒜薹采收后,蒜瓣開始膨大,此時,應結合澆水追施速效肥1~2次,保持土壤濕潤,采收前7 d停止澆水施肥。
5 病蟲害防治
5.1 病害
5.1.1 大蒜紫斑病。紫斑病的發病部位多集中于葉尖或花梗中部,隨著病情擴散將不斷向下蔓延,發病癥狀表現為水浸狀,中央附著紫色的斑點,形狀逐步變為橢圓形或紡錘形,在濕度適宜環境下會呈現同心輪紋。對此,可在發病初期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者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噴施2~3次[4],每次間隔7~10 d。
5.1.2 大蒜葉枯病。主要危害葉或花梗。葉片受害始于葉尖,初呈花白色小圓點,向下擴大后,呈不規則形或橢圓形,灰褐色至淡黃紫色病斑,潮濕時其上生出黑色霉狀物,嚴重時病葉上半部枯死。后期在病部產生許多黑色小粒點,嚴重時不抽薹。發病初期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隔7~10 d噴1次,連續防治2~3次。
5.1.3 大蒜灰霉病。灰霉病多發于老葉尖部,并以生長后期居多,具體表現為發病初期呈水浸狀,后逐漸變為白色、淺灰褐色,并不斷向整個葉片擴散,后期葉片兩面會出現灰褐色的霉狀物。發病嚴重時,可蔓延至整株葉片,導致葉鞘潰爛直至干枯。對此,可在發病初期使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或者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者50%滅病威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施2~3次,每次間隔7~10 d。
5.1.4 大蒜銹病。大蒜的葉片及莖部是大蒜銹病的主要發生部位,初期葉片表面粘鉤梭形褪綠斑,隨著病情加重,會在表皮下面長出夏孢子堆,呈橢圓形或圓形凸起狀,待表皮破裂后會散發出大量的夏孢子即橙黃色粉狀物。此外,病斑周圍布有黃色暈圈,后期病斑成片后導致葉片枯黃,直至死亡。對于大蒜銹病,可在發病初期使用20%三唑酮乳油2 000倍液、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者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噴液1~2次,每次間隔10~15 d。
5.1.5 大蒜病毒病。病毒病多發于葉片部位,初期以條點狀為主,后表現為黃綠色相間條紋,患病后將嚴重影響植株生長,表現為矮化、生長緩慢癥狀。病株鱗莖變小或蒜瓣及須根減少。嚴重時蒜瓣多僵硬,產量明顯下降。由于該病是蟲媒傳播,所以要早治薊馬、飛虱等傳毒害蟲。發病初期噴20%病毒克星可溶性粉劑400倍液或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施2~3次,每次間隔10 d左右。
5.2 蟲害
危害大蒜的害蟲以蔥蠅為主,其發生范圍廣、危害程度大,對其應當尤為關注。蔥蠅幼蟲形似糞蛆、成蟲則為灰色小蠅,長有透明翅。通常情況下,1年發生4~6代,高發期在3月、4月、5月以及10月,一旦發病,蔥蠅幼蟲會鉆入大蒜的鱗莖中進行取食,造成眾多孔洞,從而引起腐爛、枯黃,直至死亡。
5.2.1 農業防治。所施底肥盡量采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當肥料中帶有蒜蔥殘體時,為了將其中所帶蟲卵殺死,應當采用高溫堆肥方式處理;此外,在有機肥使用前10~15 d時,采用50%敵敵畏乳油800倍液噴灑進行充分攪拌,后土封7 d左右,進行充分悶殺蟲卵。在收獲大蒜時盡量徹底清除殘體,減少田間蟲量。
5.2.2 化學防治。在蟲害發病初期,可通過使用50%樂斯本乳油1 0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1 000倍液,或者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噴霧殺蟲,用量為2 250~3 000 kg/hm2,根據田間情況,連續防治2~3次即可。在成蟲發生期,可用90%敵百蟲晶體1 000倍液,或2.5%敵百蟲粉劑每7 d噴施1次,連續防治2~3次。對于蒜蛆嚴重田塊,也可以用50%地蛆靈1 500倍液澆灌1次。
6 及時收獲
大蒜采收期通常在大蒜抽薹后20 d左右,當假莖變軟、頂葉黃枯時便可進行采收,為了防止收獲后蒜皮過濕影響貯藏,應當在收獲前7~10 d停止澆水;此外,地膜覆蓋栽培的大蒜成熟早,一般比露地栽培提早10 d左右,應注意及時收獲。
7 參考文獻
[1] 許美榮,張錫玉,董克鋒,等.秋播地膜大蒜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J].北京農業,2010(28):13-14.
[2] 程傳雷,陳成海,趙永亮,等.秋播大蒜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J].蔬菜,2008(9):15-16.
[3] 關世杰,李鈺,郗青,等.崇信縣秋播大蒜高產栽培技術[J].甘肅農業科技,2015(7):79-81.
[4] 劉飛,陳春秋,趙成環,等.黃淮地區蒜頭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J].長江蔬菜,2010(1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