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唐朝雄奇,宋朝文弱。事實上,宋朝有些人是相當熱衷于鍛煉身體的,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
且讓我們從陸游說起。陸游愛長嘯
陸游活了八十五歲,擱到今天不足為奇,擱到古代就相當驚人了。宋朝那么多歷史名人,能活到八十歲的是鳳毛麟角。
陸游幼年多病,一生下來就很瘦弱,十幾歲時參加科舉考試,因為病體難支,還沒寫完就交卷退場了。他三十多歲做官,在編修敕令所工作,給李清照的弟弟李迒當助手,李迒不敢給他分配重活兒,因為知道他身體虛弱,不耐久坐。
年輕時身體這么差,陸游憑啥能活到那么大歲數呢?憑健身。
陸游中年以后去軍營里當參謀,就開始鍛煉身體、學習武藝了。練了兩年,竟然拉得動兩石的強弓,能一箭射穿天上飛的大雕,還在四川南鄭縣殺過老虎。
到了晚年,陸游騎不上馬,拿不動槍,仍然堅持健身,不過這時候他的健身方式換成了長嘯。
古人長嘯,不用手指只用嘴,吹得很響,很亮,很長,很有韻律。具體要領有三項:第一,把身體完全打開;第二,深呼吸,聚氣;第三,吹出節奏感,最好按照某個詞牌的調子去吹,一口氣吹半闋,兩口氣吹完整個詞牌。只有達到這三個要領,才能叫長嘯。
很明顯,長嘯有助于增強肺活量,有助于放松身心,保持好心情。長嘯讓陸游擺脫了疾病和醫藥。八十歲那年,有一個游方的醫生請教保健秘訣,陸游寫詩相贈:“玉函肘后了無功,每寓奇方嘯傲中。”這兩句詩意思是說,讀了那么多醫書,用了那么多草藥,發現最有奇效的還是長嘯啊!
東坡愛長跑氣功
陸游的健身方式是長嘯,蘇東坡的健身方式則是長跑。
在寫給朋友程正輔的信中,蘇東坡談到自己的運動習慣:“晨興疾趨必十里許,氣損則緩之,氣勻則振之,頭足皆熱,宣通暢適,久久行之,當自知其妙矣。”每天早上起來,一定要跑十華里左右,氣喘得受不了的時候就慢下來,緩過來以后再繼續加速,跑得頭上出汗,腳心發熱,血脈暢通,四肢舒暢,如此這般長期堅持,就能體會到其中的妙處。
聰明的讀者朋友想必已經注意到,蘇東坡在長跑時是很重視“氣”的。這個氣不僅是氣息的氣,同時也是氣功的氣。作為一個沒有經受過現代科學訓練的傳統文人,蘇東坡對氣功很迷信,早上長跑,晚上打坐。怎么打坐呢?雙腿大盤,五心向天,眼觀鼻,鼻觀心,閉目內視,想象一股氣在從丹田部位向上躥,躥到頭頂再折回來。
就像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一樣,宋朝也流行氣功,傳承至今的所謂“八段錦導引術”、“蛤蟆行氣法”,都是宋朝人發明的。如果刨除其中的氣功因素,它們基本上屬于動作遲緩的健美操,或者更準確地說,更像是中國人自己獨創的瑜伽術。練練這些動作,有助于活動關節,但就健身而言,不及長跑多矣!
呼家將的冷水浴
說過了文人的健身大法,再說說武將如何健身。
在傳統戲曲中,北宋武將有兩大世家,一曰“楊家將”,一曰“呼家將”。入宋以后第一代呼家將名叫呼延贊,手中降魔杵,腰間破陣刀,頭上折上巾,每樣都有幾十斤重,加起來將近二百斤,常人壓都壓垮了,而人家呼延贊上馬旋轉如飛,可見力氣之大。
《宋史》卷279《呼延贊傳》寫道:“盛冬以水沃孩幼,冀其長能寒而勁健。”寒冬臘月,大雪紛飛,呼延贊讓兒孫們露天站著,用冷水往他們身上潑,目的是希望他們長大以后身體強健。
查《舊唐書》,唐朝前期盛行“潑寒胡戲”,也就是由西域胡人傳到中原的一種娛樂活動,每年十一月定期舉行,活動內容大致是這樣的:一幫壯漢甩掉衣服,上身光膀子,下身皮兜子,排著隊邊跳邊唱,在長安街頭招搖過市,兩旁觀眾拎起水桶,爭先恐后往這些人身上潑冷水,名曰“潑寒”,又名“乞寒”。這是集體狂歡的娛樂,也是供奉天地的祭祀,本來與健身無關,但是客觀上對健身仍有幫助:壯漢洗洗冷水浴,自然更壯。
進入宋朝,潑寒胡戲差不多已經絕跡了,而呼延贊將軍作為胡人后裔,重新將潑寒胡戲發揚光大,去掉唱歌跳舞的噱頭,保留冷水潑身的環節,用于為兒孫健身,也算無可厚非。
(摘自“李開周新浪博客” 圖/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