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理++陶小祥++段瑞華



摘要 2014—2016年對連云港地區煙粉虱發生危害的規律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表明:煙粉虱在本地主要是在雙層大棚、溫室等較溫暖環境中的蔬菜、花卉等寄主植物上越冬,5月下旬至6月上旬轉移露地蔬菜等寄主上危害,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出現危害高峰,11月下旬露天蔬菜等寄主上的煙粉虱基本消失;隨著蔬菜的種類、季節和年份的不同,田間煙粉虱的發生危害也有所不同。此外,還提出了煙粉虱的防治技術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 煙粉虱;種群動態;發生規律;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4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127-02
煙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又名棉煙虱(cotton whitefly)、甘薯粉虱(sweetpotato whitefly),屬同翅目粉虱科小粉虱屬的多食性害蟲,在世界各地分布廣泛,目前的資料表明,煙粉虱的寄主植物有600多種。其不僅為害棉花、大豆等農作物,還對園林花卉有較大危害。該蟲為害方式包括通過刺吸導致危害,或者也可分泌蜜露,引發植物病害。近年來,煙粉虱在許多國家的多種植物上發生危害,造成較重的經濟損失,從而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害蟲,引起全世界許多昆蟲學家的廣泛關注。
我國已有20多個省(市、自治區)在多種植物上發現煙粉虱危害,并在部分地區農作物上暴發成災。為此,連云港市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于2014—2016年對連云港地區煙粉虱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進行了研究。
1 煙粉虱發生危害規律
1.1 田間消長規律
根據近2年的試驗和調查結果,煙粉虱主要在雙層大棚、溫室等較溫暖環境中的蔬菜、花卉等寄主植物上越冬。5月下旬至6月上旬,當日均溫達到12 ℃以上,夜間無霜凍,大棚和溫室經過較長時間的通風后,發現少量煙粉虱成蟲飛遷到律草、露地越冬,并在春季定植蔬菜、花生、大豆等作物上危害。隨著氣溫不斷回升,煙粉虱開始在不同作物上繁殖,蟲口密度逐漸升高。當日均溫超過26 ℃的7月中下旬,煙粉虱繁殖速度迅速加快,8月下旬至9月上旬,田間的煙粉虱種群數量迅速上升并達到高峰,此后種群數量逐漸下降。由于寄主不同,煙粉虱在田間出現高峰期的時間略有不同。隨著溫度的逐漸下降,露地寄主上的煙粉虱數量也隨之降低,部分成蟲轉移到大棚、溫室內等溫暖環境中的寄主上,11月下旬(通常日平均溫度降到12 ℃以下)露天蔬菜等寄主上的煙粉虱基本消失[1-4]。
1.2 煙粉虱在主要蔬菜上的發生動態
通過2014年的系統調查,9月10日煙粉虱成蟲在花菜上出現生長繁殖高峰,此后成蟲量下降,進入10月后蟲量仍有小幅的波動,并形成2個小高峰;11月底,由于氣溫的下降,花菜上的煙粉虱逐漸消失(圖1)。
從圖2、3可知,2015年煙粉虱于8月28日在黃瓜上的危害程度就達到“++++”,而茄子上出現煙粉虱高峰期的時間比黃瓜遲一些,到9月1日時危害程度達到“++++”,但高峰期持續到9月13日。由于9月13日以后出現了持續的陰雨天氣,雨水對煙粉虱具有沖刷作用,從而黃瓜與茄子上煙粉虱的危害程度降至“++”,其他部分蔬菜上煙粉虱的危害程度降至“+”。
根據2014—2016年的系統調查結果,2014年的煙粉虱危害嚴重程度顯著高于 2015年,例如2014年、2015年花菜上煙粉虱的成蟲密度分別為68.9、3.7頭/葉,卵、若蟲和蛹的密度分別為17.8、2.93個/ cm2,差異顯著。雖然2年的危害程度都達到“++++”,但這2年煙粉虱的發生高峰期有明顯差異,并且不同寄主上的高峰期也不同。如2014年9月1日,在黃瓜、甘藍、茄子、四季豆、毛豆上出現煙粉虱發生高峰,此后蟲量逐漸下降,至9月10日蟲量達最低,而9月10日才在萵苣、雪里蕻、白蘿卜、花菜、生菜上發生煙粉虱危害高峰,此后蟲量逐漸下降;進入10月后,所有寄主植物上又出現了煙粉虱發生高峰。2015年 8月28日至9月25日相繼在茄子、黃瓜、毛豆、豇豆、四季豆、蘿卜、生菜、甘藍、花菜、雪里蕻上發生煙粉虱危害高峰[5-8]。
1.3 煙粉虱對不同寄主蔬菜的選擇性
1.3.1 煙粉虱對同科寄主蔬菜的選擇性。選取豆科蔬菜中四季豆、豇豆、毛豆、豌豆作為調查對象,探討同一科蔬菜間煙粉虱的危害差異。調查從這4種蔬菜上發現煙粉虱成蟲開始,每5 d調查1次,將調查的葉片摘下帶回室內鏡檢,記錄卵、若蟲及蛹的數量,結果發現:煙粉虱對這4種寄主蔬菜的選擇性存在明顯差異,在整個調查時間段內,四季豆每張葉片上煙粉虱平均蟲量達到638.8頭,而豌豆上只有0.32 頭,豇豆、毛豆上蟲量分別為57.4、13.8頭。四季豆上在9月17日前后有一明顯的高峰期,在高峰期間每張葉片的平均蟲量可達到2 678頭之多。豇豆生育期較短,10月1日之后就采收結束,但其在10月1日達到高峰期,每葉平均蟲量104.2頭。在毛豆上的高峰期不明顯,在10月8日之后,種群有所上升(10月1日前為危害程度均只有“+”,10月1日后危害程度上升到“++”)。豌豆的生長季較晚,從10月22日起才有煙粉虱危害,但危害程度一直很輕,每張葉片每天平均蟲量只有0.32頭,且無發生高峰期。煙粉虱在豆科4種蔬菜上的蟲量消長情況見表1[9-10]。
1.3.2 煙粉虱對不同科寄主蔬菜的選擇性。煙粉虱主要分布在豆科、茄科、菊科、葫蘆科和十字花科的寄主植物上進行危害,但對這幾個科的寄主蔬菜的危害程度也有差別。依據平均單位葉面積蟲量(頭/cm2)分別對各主要科中煙粉虱的最適寄主(黃瓜/葫蘆科、結球甘藍/十字花科、萵筍/菊科、長茄/茄科、四季豆/豆科)上煙粉虱發生量進行比較,可見煙粉虱的危害程度在這幾個科中依次為:豆科>葫蘆科>菊科>十字花科>茄科(圖4),這一調查結果與荊 英等的試驗結果基本一致。
2 綜合治理措施
2.1 加強檢疫
煙粉虱主要是隨花卉、苗木及蔬菜的調運傳播。因此,需要對各地區煙粉虱進行普查和監測,準確劃定煙粉虱發生區和非發生區;禁止從外地蟲源地調入蔬菜、花卉苗木,對已調入的苗木就地銷毀;禁止煙粉虱已發生區的花卉和蔬菜苗調往未發生煙粉虱的村鎮。因此,有關植物檢疫部門應加強對花卉(特別是一品紅)和蔬菜等作物的調運檢疫工作,可有效防止煙粉虱的傳播蔓延。
在對花卉、苗木及蔬菜進行檢驗時,首先輕輕翻轉葉片,直接或用手持放大鏡觀察是否有成蟲或偽蛹;然后將葉片在葉柄基部切斷,帶回實驗室,在解剖鏡下觀察是否有煙粉虱卵和若蟲。
2.2 農業防治
一是清潔田園。受煙粉虱為害嚴重的作物收獲后,要徹底清除殘枝落葉;將發生區附近的路邊等區域的雜草作為重點清除對象,也可采用噴施滅生性除草劑的方法清除雜草,從而減少煙粉虱的適生寄主。二是輪作換茬。在煙粉虱發生較嚴重的大棚或溫室,可改種煙粉虱不適生的越冬蔬菜,如芹菜、韭菜、大(薹)蒜、洋蔥等,從而切斷煙粉虱的自然生活史。三是在冬季低溫時揭棚,從而控制煙粉虱的越冬基數,以達到控制煙粉虱的目的。
2.3 物理防治
一是黃板誘殺成蟲。將規格為18 cm×9 cm的三合板兩面漆成淺黃色,在黃板一邊釘上2根短釘,用細繩懸吊于供試品種中上部葉片密集處,黃板順行向放置,使用前將黃板兩面刷上11#機油,每隔5 d補刷1次機油,據2003年在冬季溫室番茄上的試驗結果,插板21 d的控蟲效果達到69.1%。二是覆蓋防蟲網。9月上中旬在越冬菜定植前的苗床和定植后、扣棚前的溫室覆蓋防蟲網,防止煙粉虱進入。
2.4 化學防治
由于煙粉虱主要在葉背活動和取食,而且在一片葉上會同時有卵、若蟲、蛹和成蟲存在,僅僅選用一種藥劑很難達到有效控制該蟲的目的。因此,在防治時要做到適時化防,一般在果菜生長前期蟲口密度較低時用農藥。可選用滅色安、追擊手、吡蟲啉、撲虱靈、高效氯氫菊酯乳油等藥劑進行防治。此外,在施藥時要注意對葉背噴藥。在有條件的地區,最好實行統一防治,這樣可以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3 參考文獻
[1] 王聯德,黃建.煙粉虱的為害及其生物防治策略[J].福建農業大學學報,2006(4):365-371.
[2] 林克劍,吳孔明,張永軍,等.利用誘集寄主苘麻防治B型煙粉虱的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06(7):1379-1386.
[3] 林克劍,吳孔明,魏洪義,等.煙粉虱在不同寄主作物上的種群動態及化學防治[J].昆蟲知識,2002(4):284-288.
[4] 王慧,孔維娜,馬瑞燕.煙粉虱生物防治研究進展[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420-424.
[5] 張芝利,羅晨.我國煙粉虱的發生危害和防治對策[J].植物保護,2001(2):25-30.
[6] 程東美,玉基立,張鎮添,等.19種殺蟲劑及其混用對一品紅煙粉虱的防治效果[J].農藥,2014(1):52-54.
[7] 李茂業,陳德鑫,林華峰,等.黃綠綠僵菌懸乳劑與低劑量阿維菌素對Q型煙粉虱的聯合防治作用[J].中國農業科學,2016(13):2553-2560.
[8] 譚永安,柏立新,肖留斌,等.苘麻對甘藍田煙粉虱誘集效果及藥劑防治評價[J].環境昆蟲學報,2011(1):46-51.
[9] 陳海燕,秦雙,林珠鳳,等.幾種藥劑防治茄子煙粉虱田間藥效試驗[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3):65-66.
[10] 李月紅,姚淑英,陳桂華,等.烯啶蟲胺、吡蚜酮及啶蟲脒防治煙粉虱田間藥效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08(2):202-203.